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理论建构的思考
1
作者 韩震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0,共7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在本质上也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范畴,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有利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丰富教育学理论,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等。该学科的研究学习内容,值得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及未来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终身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究
2
作者 王石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0,共4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树立起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学阶段首门思政课,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功能,承担着阐释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责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树立起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学阶段首门思政课,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功能,承担着阐释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责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在总体原则上,坚持政治引领与学理探究相互融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协同补益、理论灌输与实践启迪有机耦合;在具体内容上,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自主论”“价值追求论”“道德修养论”;在实施路径上,紧扣“学”的兴奋点、围绕“信”的着力点、瞄准“教”的切入点,以此实现知识传递、思想启迪与价值认同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的优化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黄越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3,共4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用好历史类题材,旨在引导学生鉴往知来、知史明理、爱党爱国,培养政治认同。在小学阶段,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应从议题立意、议题情境、议题活动三个维度推进,组织学生开展议学活动,重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用好历史类题材,旨在引导学生鉴往知来、知史明理、爱党爱国,培养政治认同。在小学阶段,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应从议题立意、议题情境、议题活动三个维度推进,组织学生开展议学活动,重构议题立意,把握政治方向,突出价值引领,创新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参与思考、体悟与建构,融合议题活动,具身学科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题材 议题式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道德与法治层级性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晓明 吕立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1,共4页
层级性体验教学模式对于纵深体验过程、实现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思辨研究与课例研究的方式,研究发现:层级性体验教学模式以体验经历调取激发学生投入学习、以体验历程进阶促进知识经验对质、以体验反思回溯深化价值意义评判,有... 层级性体验教学模式对于纵深体验过程、实现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思辨研究与课例研究的方式,研究发现:层级性体验教学模式以体验经历调取激发学生投入学习、以体验历程进阶促进知识经验对质、以体验反思回溯深化价值意义评判,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铺陈生活情境主题、追溯问题互动对质、延伸道德两难情境的教学策略,并注重优化对质型体验的场景创设、深化生成型思维的线索导引、强化向内型审视的自我对话。研究不仅为层级性体验教学模式的深入理解提供了解读,也展示了该模式达成深度学习的教学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级性体验教学 深度学习 道德与法治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探赜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新吾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5,共6页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新使命,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需从创新、协同、精准、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内涵要素出发,聚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现实问题,以党的领导,引领方向,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新使命,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需从创新、协同、精准、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内涵要素出发,聚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现实问题,以党的领导,引领方向,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架构,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建立教育主体间的协同育人机制,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开放的平台、共享的理念,打造优质课程及其资源库,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彰显课程教学回应现实、应对挑战的高质量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 高质量发展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迁移教学的实施与改进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战 李宁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9-42,共4页
可迁移教学以变化为核心,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具有关联性、情境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强化学生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有助于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知行分离、学用脱节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迁移教学依托“习得—联结... 可迁移教学以变化为核心,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具有关联性、情境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强化学生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有助于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知行分离、学用脱节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迁移教学依托“习得—联结—迁移”模型,通过建立学生语言与“核心概念”的关联,强化“核心概念”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搭建“核心概念”与“高阶思维”之间的关联,促进“核心概念”的迁移运用,以培育核心素养。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可迁移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构、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的优化进行系统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可迁移教学 核心素养 核心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生成逻辑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7
7
作者 段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1,共6页
议题式教学是教师在创设情境和设置议题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学科活动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议题、情境、活动是其基本构成要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范式,彰显新... 议题式教学是教师在创设情境和设置议题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学科活动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议题、情境、活动是其基本构成要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范式,彰显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变化。基于理论考察,道德与法治开展议题式教学有其生成逻辑,其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转向是理论前提;大中小学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奠定了实践基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实依据。研究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议题式教学应该设置高质量议题、创设生活化情境和围绕议题开展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 道德与法治 议题式教学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素材与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志霞 廖贵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坐标,更为时代新人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却面临着“精神物化”“意义虚化”“状态颓化”“价值淡化”等问题。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坐标,更为时代新人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却面临着“精神物化”“意义虚化”“状态颓化”“价值淡化”等问题。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全面贯穿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始末,将致力于用“求真”“担当”“斗争”“奉献”等精神实现远大理想、人生真谛、精神力量、道德境界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具体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精选承载伟大建党精神的“人”“地”“事”“魂”等教学素材,同时,辅之以适切的专题讲授法、历史叙事法、启发互动法、实践教学法等方式以提升教学融通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学融入 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教学模式三大核心要素“真”思考--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朱小超 李洪山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56,共6页
作为情境教学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情境、情感、思维有着极其丰富的蕴涵和极其缜密的规定性。研究认为:情感、情境、思维都深刻反映“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真理意蕴,都充分体现“各科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相通”的情境教学模式要义。从本... 作为情境教学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情境、情感、思维有着极其丰富的蕴涵和极其缜密的规定性。研究认为:情感、情境、思维都深刻反映“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真理意蕴,都充分体现“各科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相通”的情境教学模式要义。从本质上来讲,它们是真情境、真情感、真思维。真情境是情境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内核,真情感是模式的命脉,真思维是模式的核心,三者有机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践行情境教学模式,将更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作为一个发展的模式,情境教学的理论及实践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教学模式 真情境 真情感 真思维 道德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玉琴 卞小利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11-114,共4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儿童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切课程。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能促进情感认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精神认同,涵养道德与法治信仰;价值观认同,完善并实现个人价值。道德与法治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去情感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儿童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切课程。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能促进情感认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精神认同,涵养道德与法治信仰;价值观认同,完善并实现个人价值。道德与法治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去情感性""去儿童性""去价值性",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与当下儿童生活联系,不注重用当下的方式习得传统文化,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当下表达。重拾情感意蕴、回归儿童立场、凸显价值引领是道德与法治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本质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教学 传统文化 本质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如何“接童气”--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 被引量:20
11
作者 唐燕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4,共8页
推进德育课堂回归生活,需要在明晰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方面着力。教学逻辑的生活化并非按照小学道德与法治预设的教育逻辑,按部就班地运用于本班的课堂教学中,而是需要教师将普遍的教材逻辑转化为适应本班儿童的、具体的教学逻辑。教... 推进德育课堂回归生活,需要在明晰课堂教学逻辑的生活化方面着力。教学逻辑的生活化并非按照小学道德与法治预设的教育逻辑,按部就班地运用于本班的课堂教学中,而是需要教师将普遍的教材逻辑转化为适应本班儿童的、具体的教学逻辑。教师可以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逻辑为指引,以儿童生活的“现实”为起点,以儿童生活的“可能”为方向,以复原社会文化经验的“生活基底”为突破口,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学逻辑 “接童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创新研究——评《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梅均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4-I0004,共1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及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正确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化学课程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传授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任务,还应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及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正确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化学课程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传授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任务,还应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这一理念体现了大思政观念,即所有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化学课程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具有理论性、浸润性和实践性等特性,能够在课程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内容嵌入学科课程,浸润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 协同育人 程思政 道德品质 立德树人 集体主义精神 化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变革际遇与实践空间——基于新课标的审思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8,共6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彰显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时代抉择。研究认为,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关注学生生活、锚定真实问题、超越学科边界并重构学习组织,充分彰显出跨学科学习的变革际...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彰显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时代抉择。研究认为,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关注学生生活、锚定真实问题、超越学科边界并重构学习组织,充分彰显出跨学科学习的变革际遇。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为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空间,需要切实在学科合作、学习支架、科学评价、学习生态等方面进行有效提升,并着力克服功利主义、反智主义等不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生生活 学科变革 学习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概念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晓菲 杨伟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高中思政课是在高中阶段开展法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大概念视角下的整体教学设计能有效破解法治教育浅层化的困局。研究认为,大概念视角下的高中思政课法治教育...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高中思政课是在高中阶段开展法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大概念视角下的整体教学设计能有效破解法治教育浅层化的困局。研究认为,大概念视角下的高中思政课法治教育有着法治认知的关联性和结构化、法治观念的深层理解与内化、法治实践的真实性与生活性的三重价值追求。需要在大概念“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框架指引下,遵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横向联通”整体设计的逻辑表征形态。大概念视角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教学的实践理路是:找准概念定位,建构法治大概念群;把握概念机理,创新结构化法治内容;关注概念载体,创设真实性法治情境;指向概念理解,生成思辨性法治议题;实现概念迁移,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思政 大概念 法治教育 整体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意蕴和践行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利科 吴少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1,共4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不仅是一个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精神的滋养之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在...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不仅是一个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精神的滋养之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之要,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现实之需,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二者实现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抓住重点和兼顾一般相统筹以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躬行教学实践相融合三个方面架构起多维联动、互为呼应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思想道德与法治 文化使命 价值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探析
16
作者 杜艳艳 易添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6,共3页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将“点线面”相结合织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之矩阵,将“议题案例”相结合阐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之旨理,以数字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之样态,将“体验笃行”相结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将“点线面”相结合织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之矩阵,将“议题案例”相结合阐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之旨理,以数字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之样态,将“体验笃行”相结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爱国主义教育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布鲁姆认知理论的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维勇 刘昕昉 《河南农业》 2023年第9期25-27,共3页
运用布鲁姆认知理论将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度分析整合,是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通过廓清课程教学目标、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高效课堂、建立课程多维评价体系等途径,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 运用布鲁姆认知理论将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度分析整合,是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通过廓清课程教学目标、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高效课堂、建立课程多维评价体系等途径,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认知理论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江舟 江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55,共3页
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八五”普法任务的内在要求、培育德法兼修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和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应立足德法互彰,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树立问题导向,聚焦当代大学生... 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八五”普法任务的内在要求、培育德法兼修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和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思政课教师应立足德法互彰,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树立问题导向,聚焦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坚持知行合一,以培养法治行为习惯为旨归,通过重构教学单元、优化案例教学、丰富实践体验等方法,提升民法典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法典教育 “思想道德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畏生命”理念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论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广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49,共3页
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命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敬畏生命”理念贯彻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当中,遵循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性与... 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命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敬畏生命”理念贯彻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当中,遵循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运用辩证思维把握“敬畏生命”的思想内涵,运用系统思维把握“敬畏生命”的核心要义,运用历史思维把握“敬畏生命”的现实意义,从而积极回应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价值诉求,引领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生命” “思想道德与法治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中心视域下课堂展示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探索——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萍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8-52,共5页
学生中心视域下将课堂展示应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引入课堂展示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还有助于推... 学生中心视域下将课堂展示应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引入课堂展示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还有助于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展示的具体实施过程应包括任务筹备、任务开展、任务呈现及评价三个依次进行、紧密相连的重要阶段。在课堂展示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与监督工作,维持好课堂展示秩序,并完善课堂展示的评价体系,以确保课堂展示发挥真正的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中心 堂展示 高校思政 “思想道德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