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道观法——《道与中国法律传统》读后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爽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87-192,共6页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意在检讨道与中国法文化之间的关联:道,乃中国文化传统的支点;而中国传统的法律则被包裹在礼的“玄想”当中。道,为礼与法提供了一个最高范畴和绝对价值;同时,道又通过道法、道术等各种渠道层层渗透进中国法律传统...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意在检讨道与中国法文化之间的关联:道,乃中国文化传统的支点;而中国传统的法律则被包裹在礼的“玄想”当中。道,为礼与法提供了一个最高范畴和绝对价值;同时,道又通过道法、道术等各种渠道层层渗透进中国法律传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 中国 法律制度 法文化 德观 法律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认识论构建与创新——基于“三道五治”研究框架
2
作者 胡海波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4,共10页
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塑造了中国管理实践独特的底层逻辑、过程模式与价值旨趣。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是对中国管理学“元”问题的再思考,本文基于“天道-地道一人道”的三道学说,从人与自然、... 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塑造了中国管理实践独特的底层逻辑、过程模式与价值旨趣。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是对中国管理学“元”问题的再思考,本文基于“天道-地道一人道”的三道学说,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三组关系入手,审视中文语境下管理的“治理”内涵及其合法性与科学性,根据“修齐治平”“事在人为”与“身企同治”的三大范畴,构建起治身、治缘、治众、治境、治事的应用框架,以推动管理学研究的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识论 五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守法模式的特点、价值与优化途径——兼与西方“法律信仰”话语比较
3
作者 孙康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1,共18页
“法律信仰”是对西方守法模式常见的概括性表达,具有高度经典性与广泛的话语影响力,但其难以解释中国传统守法模式。西方式法治体系建立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之下,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信仰说”代表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守法状态,同时西方的守法... “法律信仰”是对西方守法模式常见的概括性表达,具有高度经典性与广泛的话语影响力,但其难以解释中国传统守法模式。西方式法治体系建立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之下,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信仰说”代表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守法状态,同时西方的守法传统也不宜被夸大和拔高。中国传统守法模式深受儒家影响,法家亦在其中发挥一定功能。该模式具有原创性与独特性,亦存在需向现代性转化的面向。西方的法律信仰说虽在法学理论的建构上具有先发优势,但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的守法传统。当下在中国对“法律信仰”的使用旨在强调对法律权威的服从,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与遵守,并无宗教意味。将中国传统守法模式与法律信仰说进行对比,可发现中国以“家庭—教育—道德”为根基的传统守法模式比法律信仰话语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实践性。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促进全民守法及德治、法治与自治相交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可提升中国传统守法模式的当代价值,助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仰 中国传统守法模式 法律儒家化 全民守法 基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 被引量:7
4
作者 龙大轩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4-61,共8页
“道”是先秦道家提出的且在历史上运用十分频繁的一个哲学概念 ,讲求“天人合一” ,强调自律、内控 ,约束人欲的膨胀 ,以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秩序 ,自由思想、权利意识无所由生。法律制度在“道”的指导下 ,形成“道法”传... “道”是先秦道家提出的且在历史上运用十分频繁的一个哲学概念 ,讲求“天人合一” ,强调自律、内控 ,约束人欲的膨胀 ,以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秩序 ,自由思想、权利意识无所由生。法律制度在“道”的指导下 ,形成“道法”传统 ,沿着三个路径变化、发展 :从政治属性上 ,法作为政治的附属 ,走上专制法统的路子 ;从传统法制的内容上 ,走上轻权利重义务的义务本位的路子 ;从法律体系的构织上 ,走上法网宽疏的路子。“道”成为中国古代法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律传统 法律体系 法文化 专制法统 法观 义务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的法治道路 被引量:7
5
作者 蒋传光 张建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85-89,共5页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学习、借鉴和移植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 ,这已是共识。但向国外学习 ,不一定重复别人的老路 ,在法治模式上 ,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创造性的建构 ,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模式。所谓中...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学习、借鉴和移植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 ,这已是共识。但向国外学习 ,不一定重复别人的老路 ,在法治模式上 ,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创造性的建构 ,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模式。所谓中国特色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对待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 ,重视本国法律文化资源的利用。对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律文化传统 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 法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器以载道”思想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先艺 周蕴斐 王琴 《理论月刊》 2006年第12期53-56,共4页
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即“器以载道”,这种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具体而言,其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在人... 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即“器以载道”,这种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具体而言,其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造物 器以载 和谐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在当代中国的碰撞与融合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显冬 姜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6-119,共4页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其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中国现行的法律主要移植于西方,因此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中西法文...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其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中国现行的法律主要移植于西方,因此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中西法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诉讼观念上的反映。应该深入发掘“无讼”观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符合的合理内核,使其能够促进移植法律在中国的适用,以实现法的现实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讼"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移植法律 调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法律态度 被引量:3
8
作者 路红 戴健林 任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1期96-101,共6页
关键词 传统社会 中国 法律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在现代的存留及限度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瑞军 庄林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0-126,共7页
传统与现代是中国法律形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本文侧重探讨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在现代存留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分析这种存留的时代限度 ,揭示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向现代法律形式转型的契机与动力 。
关键词 中国 法律形式 传统 法律形式 现代法律形式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清官司法 被引量:25
10
作者 徐忠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独特视野出发,对于清官信仰的民间意识、清官司法的理性认识能力。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法律文化 民间意识 清官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制文明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郑定 《人民论坛》 2001年第1期59-61,共3页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而圆熟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 对于一个有悠久的法制历史、有深...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而圆熟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 对于一个有悠久的法制历史、有深厚法律传统的国度而言,从传统到现代法治的转换尤为艰难。现代法治精神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财富,现代法治也需要从传统中不断总结,创造性地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文明 中国法律 法律传统 理论根据 法律体制 法律制度 “天 农业生产方式 观念 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刑时代:中国法律传统肇始之基 被引量:3
12
作者 龙大轩 梁健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177,共9页
上古夏商周作为礼刑时代,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之基。这段时期的礼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礼既具备了道德规范的形式,又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其时并不存在独立于礼的法,其法律形式主要是"礼"与"刑"。礼乃行为规... 上古夏商周作为礼刑时代,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之基。这段时期的礼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礼既具备了道德规范的形式,又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其时并不存在独立于礼的法,其法律形式主要是"礼"与"刑"。礼乃行为规范,刑为制裁手段,即刑罚。刑依赖于礼而存在,囊括在礼的范围之中。所以上古夏商周,法在礼中,礼外无法,出礼入刑,这是中国法律传统礼法体系的原生状态。夏商周礼乐刑政"大统"的确立,既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也是后世道统所源与"大经大法"所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刑时代 中国法律传统 上古夏商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以证道:植物染色术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宋炀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37-42,共6页
研究传统物质文化,从"术"与"道"、"器"的关系上讲,对"术"的研究极为必要,"术"可"上明道,下立器",术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对传统造物之术的研究可引导我们一辨传统文化的"... 研究传统物质文化,从"术"与"道"、"器"的关系上讲,对"术"的研究极为必要,"术"可"上明道,下立器",术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对传统造物之术的研究可引导我们一辨传统文化的"道器"与"天人"关系。本文通过传统服饰的染色之术探索传统服饰审美之道与服饰色彩的器物关系。植物染色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首先,术可明道:植物染的色彩特征影响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审美观的形成;其次,术以立器:植物染的工艺技术特征影响传统服饰装饰风格的形成;再次,道术大同:植物染的造物技术顺同传统服饰色彩的社会等级之道;最后,器以载道:植物染的色彩属性承载着传统服饰色彩的社会艺术属性。总之,植物染色技术与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休戚相关,其中凝聚着大量文化信息和民族生存发展的信息。作为一种传统的染色技艺,其中蕴含的技术特征、造物理念、审美特征、文化属性等载物之道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民族色彩审美系统。作为一种实现和支撑传统服饰色彩之道的重要染色术,植物染有着不可被化学染色取代的文化性和符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染 中国传统服饰 色彩美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26
14
作者 任志安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24,共6页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所追求的目标是使诉讼的事件根本不发生。“无讼” ,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无讼思想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天道和谐的宇宙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片面追求...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所追求的目标是使诉讼的事件根本不发生。“无讼” ,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无讼思想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天道和谐的宇宙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片面追求秩序与稳定的政治思想、司法腐败的反作用等。无讼主义传统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及遗留给我们的历史包袱是相当沉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法律文化 价值取向 无讼思想 政治利益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法律史学研究70年:传统法律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30,共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法律史学是最早复兴的法学学科之一,但限于当时的知识导向,中国传统法律只能通过“国家与法权历史”的形式得以传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法律史学是最早兴盛发展的法学学科,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沿着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法律史学是最早复兴的法学学科之一,但限于当时的知识导向,中国传统法律只能通过“国家与法权历史”的形式得以传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法律史学是最早兴盛发展的法学学科,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沿着制度史和思想史两个方向展开,在史料整理、考证解释、通史、断代史和专题研究诸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工程之际,如何“阐释建构,贯通古今”,为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提供文化支持,成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法律的时代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 传统法律 传承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以载道:中国古典图案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倍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0-138,共9页
"物以载道"是中国造物艺术"载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意义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所不同的是"载体"的区别。中华图案纹饰与造物艺术共为一体,独特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庙... "物以载道"是中国造物艺术"载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意义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所不同的是"载体"的区别。中华图案纹饰与造物艺术共为一体,独特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庙底沟彩陶盆上出现图案伊始,中华造物艺术就与图案融为一体。玉器、彩陶、青铜器、瓦当、漆器、建筑构件等造物艺术,无不包含了图案,同时,图案纹饰本身的独立意义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纹’以载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以载 中国古典图案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中国进程中传统法律文化的理性传承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立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7-73,共7页
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规律,反映了强烈的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主体意识,丰富了全球法制现代化模式,体现了建设法治强国的战略目标。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迫使我们认真反思以往的法治进路,认真... 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规律,反映了强烈的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主体意识,丰富了全球法制现代化模式,体现了建设法治强国的战略目标。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迫使我们认真反思以往的法治进路,认真省思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我们要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理性传承充满信心,充分认识其限度,明确把握其中心意旨,努力从思想、制度、实践等层面构建理性传承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传统法律文化 价值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伦理传统特点及其对法律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强昌文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44,共8页
任何类型的法律都有与其相匹配的伦理根基。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反思伦理传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家族伦理、等级伦理、神人伦理和和合伦理构成了传统伦理的几个比较稳定而且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它们共同确定了与... 任何类型的法律都有与其相匹配的伦理根基。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反思伦理传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家族伦理、等级伦理、神人伦理和和合伦理构成了传统伦理的几个比较稳定而且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它们共同确定了与之相匹配的法律类型。对传统中国伦理与法律关系的梳理、甄别,对当代法律的走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是我们思考软法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 伦理类型 法律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几点反思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光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9-91,共3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既包含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法律思想,也包含了中国历代沿革演变的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剖析,批判其糟粕,借鉴与继承其精华,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拟从对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既包含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法律思想,也包含了中国历代沿革演变的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剖析,批判其糟粕,借鉴与继承其精华,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拟从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入手,探求传统法律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 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 法律思想 政治体制改革 民间调解 《大清律例》 调整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合理性的反思 被引量:4
20
作者 钟桂荣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8,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特点:社会本位、父权至上、男权主义的产生原因与社会作用进行分析,认为仅仅运用现代法学的权利义务观念对它们的价值做出评价,失之于偏颇。如果从历史发展大局观来看待这些传统的价值,会产生不...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特点:社会本位、父权至上、男权主义的产生原因与社会作用进行分析,认为仅仅运用现代法学的权利义务观念对它们的价值做出评价,失之于偏颇。如果从历史发展大局观来看待这些传统的价值,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以上三个特点,与中国的大一统国家形态紧密结合,极好地适应了中国的发展状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尽管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形态有了重大变化,但社会大众的许多思维习惯与文化特点依然保存下来,有鉴于此,传统文化与制度中的很多精华成分依然值得我们在理论上思考与在制度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社会本位 父权至上 男尊女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