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被引量:2
1
作者 毕素华 《学海》 2003年第3期196-197,共2页
关键词 李强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社会转型 中国 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结构的自主知识生产——“二元社会结构论”及其分析法
2
作者 张继焦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6,共9页
“社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和基础概念。欧洲学者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而东亚学者也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一元分析”。文章综合前人视角,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二... “社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和基础概念。欧洲学者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而东亚学者也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一元分析”。文章综合前人视角,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二元分析”,并提出了“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一对概念,也就是“二元社会结构论”。该理论解释了政府主导与民间自发两大力量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互动机制,并在古代社会、群体组织、文化遗产、现代产业等不同领域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分析法”。“二元社会结构论”指出,政府的“伞式”支持与民间的“蜂窝式”组织共同推动了资源配置、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转型,有效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二元社会结构论”与“二元社会结构分析法”的提出,为理解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贡献了新的理论视角,增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学术话语权,推动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自主知识生产,促成了人类学第四次革命以及第五种学术传统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社会结构论” 伞式社会 蜂窝式社会 自主知识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结构转型 第四次革命 第五种学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分化、观念差异与生活经历——转型时期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麻宝斌 杜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124,共6页
社会公平感是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主观感受,受到客观社会结构和主观公平观念的综合影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以及价值观念不断变化,系统了解社会公平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引领社会共识的形成具有... 社会公平感是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主观感受,受到客观社会结构和主观公平观念的综合影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以及价值观念不断变化,系统了解社会公平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引领社会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结构、公平观念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对转型时期民众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机会平等原则以及生活中的不公平经历对于社会公平总体感受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和生活中的不公平经历与总体公平感受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机会平等原则与社会公平总体感受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时期 社会公平感 影响因素 社会结构 公平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路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12,共6页
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二个主题———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及规律和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及规律。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本文就结合有关的中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 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二个主题———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及规律和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及规律。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本文就结合有关的中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发生社会分层结构变迁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分层 社会结构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被引量:98
5
作者 李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60,共14页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作者从五个方面阐明了这一变化,即从以身份社会指标转化为以非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中心群体与...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作者从五个方面阐明了这一变化,即从以身份社会指标转化为以非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中心群体与边缘群体关系的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30年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鹏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20,共8页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演变,从建国初期的"四大阶级"演变为只有工人与农民的"两大阶级结构",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古老的"身份分层"悄然出现。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因素在中国的社...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演变,从建国初期的"四大阶级"演变为只有工人与农民的"两大阶级结构",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古老的"身份分层"悄然出现。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因素在中国的社会分层过程中的作用急剧增大,但传统的政治资源仍然左右着中国的社会分层格局。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的和必然的现象,适度的社会分层、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要形成适度的社会分层和合理的分层结构,必须使之建立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循社会分层的客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中国 社会分层 分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7-192,共6页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身份”、“单位”和“关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只有通过广泛的妥协和合作,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开放的和有活...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身份”、“单位”和“关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只有通过广泛的妥协和合作,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开放的和有活力的社会分层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资源,才能使人们得以自由迁徙,在经济社会进步和法律发展过程中实现“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结构 多元分层 身份 契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基本属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金正一 王玥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44,共6页
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全过程及其基本状态,是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新的理解,也是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过程、方向、目标的性质、特点的新视角。回顾和反思新时期30年改革开放... 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全过程及其基本状态,是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新的理解,也是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过程、方向、目标的性质、特点的新视角。回顾和反思新时期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显而易见: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是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首要的时代性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性是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主题性属性;执政党和政府的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性是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战略目标性属性;人民性(以人为本)是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价值性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 基本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耕经济变革与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推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原型与演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运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5-91,共7页
中国农耕经济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血缘家族结合和平衡 ,产生了超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 ,唯有打破这种结合与平衡 ,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乡土社会结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 ,从推行农村家庭承包制开始 ,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 中国农耕经济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血缘家族结合和平衡 ,产生了超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 ,唯有打破这种结合与平衡 ,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乡土社会结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 ,从推行农村家庭承包制开始 ,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 ,乡村工业和各种非农产业大发展 ,小城镇不断崛起 ,从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冲击和改造农耕经济 ,血缘与地缘的结合开始松动 ,业缘关系长足发展 ,乡土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入初级阶段 ,并产生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农耕经济 社会结构转型 非农产业 血缘与地缘 中国工业化 差序格局 乡村工业 社会分层 小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时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论纲 被引量:22
10
作者 付子堂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22,共5页
社会转型必然要求法律转型 ,相应地必然逐步促使法学理论的更新。作者强调 ,政治文明就百一种知识政治和法治政治 ,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知识政治 ,适应新经济的新法制是政治文明的表现 ;在可持续发展、法律全球化、农村法治建设等问题上 ,... 社会转型必然要求法律转型 ,相应地必然逐步促使法学理论的更新。作者强调 ,政治文明就百一种知识政治和法治政治 ,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知识政治 ,适应新经济的新法制是政治文明的表现 ;在可持续发展、法律全球化、农村法治建设等问题上 ,法理学要主动适应、有所作为。尤其是 ,法理学要把西部开发法治和民族法研究作为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 ;在不久的将来 ,“应用法理学”将应运而生。本文提出了中国法理学正面临的九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 法律 社会 政治文明 知识经济 法治建设 法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结构性特征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帆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7,共9页
"社会转型"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热门术语。从本质上看,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一种结构性变动,其特征主要通过整体性、异质性、重叠性与形式性等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当中。在这一... "社会转型"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热门术语。从本质上看,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一种结构性变动,其特征主要通过整体性、异质性、重叠性与形式性等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历史与现实等因素影响,造就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在所处历史方位、驱动机制、策略方针、主要内容、路径取向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国家的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结构性特征 社会结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特征与趋势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0-199,共10页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变迁表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社会整体结构变迁有四个方面,即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职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大城市、超大城市与小城市人口社会地位出现分化...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变迁表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社会整体结构变迁有四个方面,即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职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大城市、超大城市与小城市人口社会地位出现分化。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发生重要变化。绝对贫困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凸显出来。社会代际流动的全国调查数据并不能支持阶层固化的流行观点,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保持比较高的代际流动率仍是21世纪的重要任务。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企业家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其重要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社会分层 社会结构变迁 特征与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强 《东南学术》 2000年第2期12-17,共6页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 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 "身份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祖云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2-247,共6页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中国 阶层分化 社会阶层 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 阶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问题因果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黎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7-73,共7页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同社会转型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依据这一认识,文章从国外学者对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问题之间因果联系的分析入手,概括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对产生社会问题的影...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同社会转型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依据这一认识,文章从国外学者对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问题之间因果联系的分析入手,概括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对产生社会问题的影响;并指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总体特征、基本类型和大体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结构转型 因果分析 基本类型 转型社会 社会变迁 总体特征 结构变动 文化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给转型时期法治中国的镜鉴 被引量:7
16
作者 崔涵冰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58,共5页
作为社会学法学的集大成者,罗斯科·庞德提出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在学界盛极一时,该理论将法律视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视为一项社会工程,强调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别处,而是在社会本身。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伴随着"... 作为社会学法学的集大成者,罗斯科·庞德提出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在学界盛极一时,该理论将法律视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视为一项社会工程,强调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别处,而是在社会本身。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伴随着"社会权利"成为主导的悄然过渡,亦是对现实社会里新型矛盾进行审视与反省的过程,它倡导正视人性中的合作性和扩张性,在发扬合作性的同时对扩张性予以适当控制。该理论对利益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强调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间的有效平衡,并给予社会利益以更高的权重。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以人性为逻辑起点,其终极关怀在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强调即使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也不应成为唯一手段。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多种利益关系亟待厘清,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体系是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中国社会 转型时期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道路在何方——解读郝铁川教授《秩序与渐进》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应平 徐继强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4-159,共6页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建设应该如何进行?现阶段法治建设关键问题何在?现阶段法治建设是否应当遵循普适性规律?这些困扰中国学人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不少学人从不同侧面进行过探索.但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建设应该如何进行?现阶段法治建设关键问题何在?现阶段法治建设是否应当遵循普适性规律?这些困扰中国学人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不少学人从不同侧面进行过探索.但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进行探索的专著并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与渐进》 郝铁川 中国 社会转型时期 法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探析——以转型时期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伟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32,共4页
政治社会化通过塑造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人格”、培养政治参与型公民以及传习政治文化,从而对于政治稳定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目前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诸多的矛盾与困惑,从维护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政治社... 政治社会化通过塑造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人格”、培养政治参与型公民以及传习政治文化,从而对于政治稳定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目前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诸多的矛盾与困惑,从维护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政治社会化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政治文化内容、广泛系统地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的政治心理承受能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工具的作用、以及公民个人政治知识学习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 政治稳定 转型时期 中国 政治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商会与市民社会研究的力作──评朱英著《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被引量:8
19
作者 章开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转型时期 中国商会 商会档案 近代中国 市民斗争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清末民初 互动关系 泛意识形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信用缺失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全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75,共5页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从本质上讲,信用是外在强制内化为社会主体自觉的心理取向,是社会主体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规范。它既反映了交易主体追求预定目标的道德诚意,也体现了交易主体履行承诺的能力。转型时期,中国之所以会...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从本质上讲,信用是外在强制内化为社会主体自觉的心理取向,是社会主体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规范。它既反映了交易主体追求预定目标的道德诚意,也体现了交易主体履行承诺的能力。转型时期,中国之所以会出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危机,除了社会制度变迁过于剧烈的原因以外,还有三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是制度短缺条件下的信用机制转型所造成的真空与漏洞;二是激励结构的缺陷所造成的逆向激励;三是信用监控机制的弱化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建设信用社会的前提是建立起信用的政府、良性的产权制度以及法治的社会等宏观的基础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信用 信用政府 信用经济 信用缺失 制度短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