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1
作者 杨念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3-153,共1页
关键词 《跨语际实践——文学 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 1900—1937)》 刘禾 文学评论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依附到独立——《伊索寓言》的译介对“寓言”的跨语际实践
2
作者 陈宇翔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4期104-112,共9页
中国古代寓言长期依附于其他文体,而在二十世纪初陡然宣布独立。这与林纾在《伊索寓言》中以“寓言”译Fable有着密切联系。在跨语际实践的理论视角下,《伊索寓言》译介的具体历史语境为建构“寓言”和Fable之间的虚拟对等关系提供了前... 中国古代寓言长期依附于其他文体,而在二十世纪初陡然宣布独立。这与林纾在《伊索寓言》中以“寓言”译Fable有着密切联系。在跨语际实践的理论视角下,《伊索寓言》译介的具体历史语境为建构“寓言”和Fable之间的虚拟对等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分析伊索寓言三个古译本尤其是林译本,发现林纾特定的文化身份不仅促使了Fable与“寓言”之间虚拟对等关系的建立,还引发了Fable对“寓言”的重构。继而沈德鸿编辑出版的《中国寓言(初编)》使这一重构获得合法性。Fable完成了其对“寓言”的跨语际实践,赋予了“寓言”新的意义,创造了新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 文化身份 虚拟对等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阐释: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跨语际实践——以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路宽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9,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体现为一种跨语际的传播实践,其基于翻译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想象。本文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将之归纳为"创造性阐释"。以瞿秋白为例,《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体现为一种跨语际的传播实践,其基于翻译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想象。本文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将之归纳为"创造性阐释"。以瞿秋白为例,《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并非瞿秋白的原创,而是转译性作品,经过选择性转译、创造性加工、技术性规避、专业性注释等跨语际的再造实践,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紧密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瞿秋白 《社会哲学概论》 《现代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Utopia”到“乌托邦”——跨语际实践理论的一种可能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蝶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2,共5页
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的不可能性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性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的可能性。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性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 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的不可能性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性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的可能性。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性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一的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的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的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的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UTOPIA 实践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语言之墙”——郁达夫《沉沦》中的“跨语际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慈姗 《写作》 2022年第2期15-24,共10页
郁达夫《沉沦》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大量异质性语言的存在。而诸种语言在作品中的穿插排布不仅意在展示主人公丰厚的文化素养,更参与塑造了小说文本的整体结构与风格。这种语言的杂糅与互动或许呈现出中国现代小说源头处的某种风貌,... 郁达夫《沉沦》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大量异质性语言的存在。而诸种语言在作品中的穿插排布不仅意在展示主人公丰厚的文化素养,更参与塑造了小说文本的整体结构与风格。这种语言的杂糅与互动或许呈现出中国现代小说源头处的某种风貌,是值得关注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以“跨语际实践”这一概念为透镜,观察《沉沦》中西方语言、汉语、日语等各种语言因素的存在方式,以及在这些语言间穿梭徘徊对主人公与作者身份想象、伦理认知、情感状态的重要影响。由此,或可进一步理解现代中国知识者进行此类文化实践的深层心理动机与感觉结构,并通过对“语言穿越”这一动态过程的考察,理解现代诸文化间相互接近的可能性与隔阂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沉沦》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语际性”研究发展综述
6
作者 雷静 《外语与翻译》 2019年第4期59-64,共6页
本文尝试对“跨语际性”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回顾,综述其在社会语言学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内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动态。通过挖掘“跨语际性”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实质内涵,即“语码啮合”,了解其在语言学范畴的适用类别,并对照形成其文学批评领域... 本文尝试对“跨语际性”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回顾,综述其在社会语言学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内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动态。通过挖掘“跨语际性”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实质内涵,即“语码啮合”,了解其在语言学范畴的适用类别,并对照形成其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差距。对“跨语际性”文献梳理以及概念的澄清,有利于该理论在文学门类中深入应用,并全面发展此理论的应用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啮合 社会言学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跨语际实践》的理论方位——论刘禾与贝尔曼的《异域的考验》的对话
7
作者 焦晨阳 陈戎女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2期91-100,159,共11页
围绕翻译问题,国内学界有关刘禾所著《跨语际实践》的争议呈现了该作的理论复杂性。《跨语际实践》对安托瓦纳·贝尔曼的《异域的考验》中翻译建构国族话语之作用的关注,凸显“文化转向”背景下翻译研究的伦理学、史学维度的意义。... 围绕翻译问题,国内学界有关刘禾所著《跨语际实践》的争议呈现了该作的理论复杂性。《跨语际实践》对安托瓦纳·贝尔曼的《异域的考验》中翻译建构国族话语之作用的关注,凸显“文化转向”背景下翻译研究的伦理学、史学维度的意义。比起贝尔曼强调被翻译的他者语言的异质性,刘禾分析跨语际的杂糅现象以反映语言及话语的“异”。贝尔曼与刘禾对翻译主体性的理论观照均受惠于人类学的“翻译转向”,刘禾则将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落实为话语史的研究实践。刘禾不仅要求像贝尔曼那样挖掘处于边缘的有关翻译的认知,更要求揭露翻译所负载的国际权力关系。从翻译到跨语际实践,从翻译理论/思想史到现代性话语史,《跨语际实践》拓宽了翻译研究的伦理、文化和历史维度,是国内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禾 安托瓦纳·贝尔曼 《跨实践 《异域的考验》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译介与研究的宏观特点 被引量:2
8
作者 涂慧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3期59-67,共9页
在跨文化译介方面,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在译介时间上迄今已近百年,在词类译名上经历漠视、误读和正解的过程,在词人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与经典化的倾向,在译者身份上表现出本土学者与华裔学者的融合;在跨语际研究方面,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 在跨文化译介方面,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在译介时间上迄今已近百年,在词类译名上经历漠视、误读和正解的过程,在词人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与经典化的倾向,在译者身份上表现出本土学者与华裔学者的融合;在跨语际研究方面,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研究普遍重视文本分析和综合研究,具有浓厚的方法论与理论色彩,呈现出科学化与多维度趋势。通过借用西方主流思想与批评方法,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学揭示出中国词人词作的新形象与新特点、,扩大并部分修正某些西方主流思想。由此,英语学界中国古典词学的诠释路径和话语实践,从侧面反映出英语汉学界与主流思想之间既西学中用又中研西补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译介 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译介 词类译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与奴隶:“黄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脉络与形象生产
9
作者 廖心茗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1期53-65,123,157,共15页
“黄祸”是西方人对亚洲人的一种污名化表述。基于主方语言的知识立场细读梁启超、麦孟华等人对“黄祸”的引述,可见其在晚清知识语境中衍生出了的两种意指关系,即“奴隶”的化身和理想的“国民”。“黄祸”与“祸”“奴隶”的意义联结... “黄祸”是西方人对亚洲人的一种污名化表述。基于主方语言的知识立场细读梁启超、麦孟华等人对“黄祸”的引述,可见其在晚清知识语境中衍生出了的两种意指关系,即“奴隶”的化身和理想的“国民”。“黄祸”与“祸”“奴隶”的意义联结在《黄绣球》中具象化为人物黄祸,他和女主人公黄秀秋同为国民教育的改造对象。在改造、重置女性/国人身心的述行实践中,内外叙事层两位寓言家巩固了父权文化结构,亦发明和征用了“本土的他者”,同时他们想象着其知识权威皆从“西方”而来,其教育实践也将得到“西方”的注视。《黄绣球》中的人物黄福、《自由结婚》中的主角黄祸,以及《新纪元》《电世界》《黄祸之预言》中的“黄祸”书写,皆是“国民”的具象化。在这些未来想象中,知识人诉求着不同的政治蓝图,但却共享着一种文化无意识,即要求成为西方、希望以模仿西方获得的力量击败西方的心理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祸 国民 奴隶 主方 实践 文化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设计学的学理认知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文治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1期131-135,共5页
中国设计学发展日新月异,设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基于历史视角与比较视野,对学理、学理性等核心概念进行系统讨论,回顾了当前设计学界关于中国设计学的主要观点。提出中国设计学的学理研究需要建立传统与现代、本土... 中国设计学发展日新月异,设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基于历史视角与比较视野,对学理、学理性等核心概念进行系统讨论,回顾了当前设计学界关于中国设计学的主要观点。提出中国设计学的学理研究需要建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辩证统一的跨语际学术范式。中国设计学的学理认知问题,是中国设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的再反思,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设计学 学科 学理 学理性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本书的“自叙传”与问题延伸:回应两份评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一位作者感谢书评人细致工作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对其中的洞察加以亲近,在应和中争鸣,深化讨论。拙著The Translatability of Revolution:Guo Moruo an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ulture(哈佛亚洲中心出版部2018年版)收到了两份全面而... 一位作者感谢书评人细致工作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对其中的洞察加以亲近,在应和中争鸣,深化讨论。拙著The Translatability of Revolution:Guo Moruo an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ulture(哈佛亚洲中心出版部2018年版)收到了两份全面而又敏锐的评论,一篇为《马克思出文庙:试评王璞<革命的可翻译性: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文化>》,(以下简称《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研究 翻译活动 可翻译性 历史想象 创造社 自叙传 波德莱尔 翻译作品 历史化 实践 文化史 本雅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写作”的测绘与勘探——关于“南方”的疏离与亲近之可能性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勇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第2期4-9,共6页
自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可谓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史上的很多文学思潮、文学范畴都是先在外国出现、流行,而后"转运""翻译"到中国,成为文学从业者们有意无意追求的目标。这中间大都经历了刘禾所说的"跨语... 自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可谓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史上的很多文学思潮、文学范畴都是先在外国出现、流行,而后"转运""翻译"到中国,成为文学从业者们有意无意追求的目标。这中间大都经历了刘禾所说的"跨语际"交流,其中既有原有意涵的流失,又有本土内涵加入进去后的增值。即是说,在经过"译作者"的翻译后,看似具有等值关系的两个范畴之间其实几近南辕北辙。对于"南方文学"或"南方写作"这一概念,亦应作如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文学 文学思潮 文学范畴 翻译 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中文称谓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意义图景
13
作者 赵易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6期96-103,116,共9页
动画进入中国后的百余年间,其称谓发生了多次变化和更替,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民价值观念和集体想象的变迁。动画中文称谓的历史沿革可分为“卡通”“美术片”“动漫”三个阶段。借助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方法,观察它们是如何被特定的社会、... 动画进入中国后的百余年间,其称谓发生了多次变化和更替,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民价值观念和集体想象的变迁。动画中文称谓的历史沿革可分为“卡通”“美术片”“动漫”三个阶段。借助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方法,观察它们是如何被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所形塑,尤其是跨语际实践影响,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动画的理解,也能够借此勾勒出一个更广阔的体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意义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 实践 衍指符号 文化意义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