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审美与《谈新诗》
1
作者 刘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共1页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研读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以个人体验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鉴赏与理解诗歌,可以从废名对新诗的体悟、研究与小说创作中获得启发。《谈新诗》不仅展现了废名对新诗的见解,更让读者窥见废名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精髓,...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研读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以个人体验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鉴赏与理解诗歌,可以从废名对新诗的体悟、研究与小说创作中获得启发。《谈新诗》不仅展现了废名对新诗的见解,更让读者窥见废名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精髓,感受其新诗研究的生命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个人体验 文学审美 废名 生命体悟 《谈新诗》 理解诗歌 文化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小史”与历史“大事”——“新史学”与胡适《谈新诗》的批评理路
2
作者 罗义华 骆羽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史入文”的批评理路。另一方面,他以《谈新诗》一文参与新诗史的建构又折射出其以新诗批评进入历史的文学诉求,体现了“以文入史”的批评意图。在文史互动视域下钩沉“新史学”与《谈新诗》的互动渊源与路径,为窥见“新史学”在胡适文学观念中的位置与功能、辨析“新史学”与“新文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史学 《谈新诗》 新诗批评 新文学 文史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新诗观——重读新诗史的重要文献《谈新诗》 被引量:1
3
作者 虞金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58,共4页
新诗观在胡适学术主张中的地位 胡适(1891~1962)一生治学涉猎广泛,但在“初入江湖”前十年所最倾重的,恐怕还是文学。1921年,胡适曾应友人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原放的建议,将此前近十年所做的文章进行整理删定,分为四卷定名为... 新诗观在胡适学术主张中的地位 胡适(1891~1962)一生治学涉猎广泛,但在“初入江湖”前十年所最倾重的,恐怕还是文学。1921年,胡适曾应友人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原放的建议,将此前近十年所做的文章进行整理删定,分为四卷定名为“胡适文存”出版。其中放在第一卷的就是《论文学的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谈新诗》 胡适 诗观 新诗 文献 重读 亚东图书馆 学术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阅读方案的初拟——胡适《谈新诗》重释
4
作者 张德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4,共7页
胡适的《谈新诗》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新诗批评与创作的艺术指南,其实也可看作是胡适对新诗阅读方案的初拟,它从阅读心理、阅读态度、阅读要点、阅读文本等方面对早期新诗的读者进行了引导与规训,对新诗的大众传播和读者群建构乃至扩大五... 胡适的《谈新诗》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新诗批评与创作的艺术指南,其实也可看作是胡适对新诗阅读方案的初拟,它从阅读心理、阅读态度、阅读要点、阅读文本等方面对早期新诗的读者进行了引导与规训,对新诗的大众传播和读者群建构乃至扩大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来说,《谈新诗》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导引与促进作用。自然,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谈新诗》的阅读方案也存在某些"误导"读者的地方,这给新诗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谈新诗》 阅读方案 阅读心理 大众传播 读者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胡适改称“白话诗”为“新诗”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99,共5页
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改称,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反映了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现代诗歌命名问题的不同认识,其中涉及两个名称出现的时间、各自的含义及其间之关系、改称的原因及结果等诸多问题,而探... 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改称,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反映了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现代诗歌命名问题的不同认识,其中涉及两个名称出现的时间、各自的含义及其间之关系、改称的原因及结果等诸多问题,而探讨胡适的相关观点是解释这一事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白话诗 新诗 改称 《谈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