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文段注》校改中的形、音、义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光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4,共4页
清代说文学大师段玉裁在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校改中,广泛涉及语言文字学知识;《说文段注》的校改,涉及《说文解字》的形系统、音系统、义系统三方面的内容。形系统包括正字和重文、后起本字和初文、假借字和先起本字等,音系统包括... 清代说文学大师段玉裁在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校改中,广泛涉及语言文字学知识;《说文段注》的校改,涉及《说文解字》的形系统、音系统、义系统三方面的内容。形系统包括正字和重文、后起本字和初文、假借字和先起本字等,音系统包括音源、音同或音近、合韵,义系统包括总名和专名的关系、二名同实、义的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段注》 校改 形系统 音系统 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段注》同义词论证方法述略 被引量:1
2
作者 钟明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41-44,共4页
同义词论证方法是《段注》同义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段注》论证、确定同义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从论据的角度可把它们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根据古书义*训、古书特殊语言现象和汉字的音义关系来论证、确定同义词。《段注》“求同法”... 同义词论证方法是《段注》同义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段注》论证、确定同义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从论据的角度可把它们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根据古书义*训、古书特殊语言现象和汉字的音义关系来论证、确定同义词。《段注》“求同法”为我们今天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段注》 同义词 “求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段注》总结了汉语词义引申的系统性与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永培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36-42,35,共8页
清代杰出的语言学家段玉裁(1735——1815)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中,已经初步总结了汉语词义引申的系统性与规律。这一卓越的研究成果,比西方语言学中的同类成果即德国赫尔曼·保罗(1846——1921)
关键词 《段注》 词的本义 引申义 汉语词义 词义引申 《说文段注》 表达格式 引申规律 义例 演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文解字》中俗体字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罗会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83-84,共2页
《说文解字》中俗体字的产生与发展罗会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内容丰富,它所收的俗体字,就是可供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拟对《说文》中俗体字的产生与发展作些探讨。《说文》中的俗体字,是汉字在其使用过程中的... 《说文解字》中俗体字的产生与发展罗会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内容丰富,它所收的俗体字,就是可供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拟对《说文》中俗体字的产生与发展作些探讨。《说文》中的俗体字,是汉字在其使用过程中的产物,与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说文》 俗体 《说文段注》 正体字 产生与发展 汉字形体 甲骨文 汉字改革 大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凳甘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字空——访年轻训诂学家郭在贻
5
作者 肖前 《探索(浙江)》 1985年第2期33-35,共3页
一九八四年八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首次评选出二等奖三名。其中两名出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另一名则是杭州大学中文系的郭在贻副教授,他的获得论文是《楚辞解诂》和《唐代白话诗释词》。《中国语文》
关键词 训诂学家 俗语词 《楚辞》 解诂 九屈 青年语言学家 白话诗 释词 中文系 《说文段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耿耿”是指长久专一于某种人或事物——兼与《新华字典》商榷
6
作者 雅颂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50,共2页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耿”字头的[耿耿]条下有两个注解:“1形容忠诚:忠心~~。2心里老想着不能忘怀:~~于怀。”其中的第一个注解是新增的。该书在封底指出,修订本“释义准确,例证精当”。而我们认为,“耿耿...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耿”字头的[耿耿]条下有两个注解:“1形容忠诚:忠心~~。2心里老想着不能忘怀:~~于怀。”其中的第一个注解是新增的。该书在封底指出,修订本“释义准确,例证精当”。而我们认为,“耿耿”的释义却是有失准确的。在语言用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字典》 《段注》 或事物 语义特点 指长 释义准确 《说文段注》 阅微草堂笔记 《说文》 《春秋繁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谚语在古诗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哲庵 《高校教育管理》 1981年第2期36-37,共2页
谚语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中肯而生动的格言。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往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谚语,《广雅》解释为“传言也”。《说文段注》:“传言者,古语也。”陆德明又解作“俗语”。... 谚语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中肯而生动的格言。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往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谚语,《广雅》解释为“传言也”。《说文段注》:“传言者,古语也。”陆德明又解作“俗语”。总之,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是前代的故训。论“谚”,最早见于《礼记·大学》:“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可见“谚”这个字,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籍中,并且在古代就已进入诗文。例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孔颖达疏:“醉不自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谚语 古诗 鹅毛 劳动人民 前车 《说文段注》 电光 故训 诗经 范成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殴”可以通“驱”
8
作者 唐遇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42-42,共1页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本 《说文段注》 《中华大字典》 《文选》 《东京赋》 通假字 版本依据 辞书 假借字 《集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