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诗经》阐释的诗学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毛宣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91,共10页
朱熹的《诗经》阐释兼会经学、理学、文学,以“义理”和“得性情之正”为前提,其所引发的诗学问题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产生了影响。它的具体表现在“淫诗”说客观上意识到《诗经》中男女恋情诗的存在,在“淫诗”说背景下对孔子“思无邪... 朱熹的《诗经》阐释兼会经学、理学、文学,以“义理”和“得性情之正”为前提,其所引发的诗学问题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产生了影响。它的具体表现在“淫诗”说客观上意识到《诗经》中男女恋情诗的存在,在“淫诗”说背景下对孔子“思无邪”的重新阐释,有助于《诗经》阐释中读者主体地位的形成;以《诗》说《诗》,重视《诗》的“熟读涵詠”和“兴”的体验方式,丰富了《诗经》文本的文学内涵,也突出了诗歌涵养人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诗经》“六义”的辨识和以“文势”论《诗》,体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影响到后世诗学“辨体”思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阐释 淫诗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 被引量:2
2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6,共5页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理论,它主要建立在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典解释传统基础上。不过,对于儒家经典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的关系来说,最值得重视的是《诗经》的阐释。这是因为,《诗经》不仅与文学诗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理论,它主要建立在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典解释传统基础上。不过,对于儒家经典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的关系来说,最值得重视的是《诗经》的阐释。这是因为,《诗经》不仅与文学诗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可以看成是儒家经典的一个总汇,最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所以成为儒家诗学阐释的内在根据,深刻影响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阐释传统 《诗经》阐释 中国古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阐释与刘勰的诗学理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毛宣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101,共7页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诗经》阐释 唯务折衷 情志 比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被引量:3
4
作者 毛宣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8,共10页
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三个命题体现出来。“《诗》者,幽明之际”以《诗经》祭祀诗为对象,重视诗乐在沟通人神中的功用,并以音乐为介质展示了幽明隐显、形上与形下世界中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诗以道情... 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三个命题体现出来。“《诗》者,幽明之际”以《诗经》祭祀诗为对象,重视诗乐在沟通人神中的功用,并以音乐为介质展示了幽明隐显、形上与形下世界中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诗以道情”说从《诗经》批评实践出发,不仅会通“诗言志”和理学家的性情论等理论资源,而且以“气”的哲学观念为本,突出了“情”与“景”、“心”与“物”不可分离的本源性的关系,因而具有了超越传统情感诗学的价值与意义。“兴观群怨”是中国《诗经》学和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王夫之对这一命题阐释的意义在于,它以“情”为中心,将“兴观群怨”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从“现量”说的意义上阐释“兴”,因而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诗学 《诗经》阐释 “《诗》者 幽明之际” “诗以道情” “兴观群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讽寓”概念论争与汉代《诗经》的讽寓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毛宣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101,共7页
"讽寓"作为一个翻译学的术语能否运用于中国诗学特别是汉代《诗经》阐释活动中,西方汉学家有着不同看法:或认为中西方诗学话语有着根本的差异,"讽寓"的概念不能用于中国文学上;或认为"讽寓"体现了文学语... "讽寓"作为一个翻译学的术语能否运用于中国诗学特别是汉代《诗经》阐释活动中,西方汉学家有着不同看法:或认为中西方诗学话语有着根本的差异,"讽寓"的概念不能用于中国文学上;或认为"讽寓"体现了文学语言"言此意彼"的普遍特征,能够运用于中国文学诗学解释活动中。本文认为,"讽寓"概念可以运用于中国文学诗学解释活动中,但这种运用不在于它是否符合西方的"讽寓"批评传统,也不能只从文学语言"言此意彼"的特征来认识,而在于它符合中国古代以经学为本位,将《诗》道德化、寓意化的诗学传统,同时也涉及到《诗》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情感性、历史性的认识与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寓 西方汉学家 汉代《诗经》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