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尚贤达礼 循礼求贤——重读《诗经·秦风·蒹葭》
被引量:
1
1
作者
顾明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55,共5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选取了《周南·关雎》与《秦风·蒹葭》。教材的导读将其定位在爱情诗:“在心中荡漾爱意的恋人眼中……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伊人’唱出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选取了《周南·关雎》与《秦风·蒹葭》。教材的导读将其定位在爱情诗:“在心中荡漾爱意的恋人眼中……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伊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蒹葭》抒发的真是男女之情吗?邵禹铭在其硕士论文《(诗经·秦风·蒹葭〉研究》中考证道:“以《蒹葭》为男女间情诗之说……传统经学著述中皆未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蒹
葭》
诗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秦
重读
求贤
尚贤
男女之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诗经·蒹葭》与中华民族审美情感的历史源流
被引量:
11
2
作者
刘士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4,共7页
西方人讲“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它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区别不在其他方面,而仅仅因为他多了一种思想的机能。而中华民族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主要是因为他比自然界的物质或生物多了一颗有情之心,即“人是...
西方人讲“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它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区别不在其他方面,而仅仅因为他多了一种思想的机能。而中华民族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主要是因为他比自然界的物质或生物多了一颗有情之心,即“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有情感的芦苇”,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周代社会。《蒹葭》一诗,既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最早的流露,也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度。如何使每一根“有情感的芦苇”,内在地生产出属于他个体的理性机能,是中华民族在其现代启蒙中最重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情感
生命情感
历史源流
《诗经
·蒹
葭》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秦风·蒹葭》来认识郑玄的《毛诗笺》
3
作者
唐元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2Z期57-58,共2页
郑玄的《毛诗笺》是《诗经》的经典注本,采用了以"表识"为本义的"笺"字来命名,在《毛诗诂训传》的基础上,再有所表明和识别,是对《毛诗诂训传》全方位的补充,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篇章感。《毛诗笺》解诗的特点,我们可...
郑玄的《毛诗笺》是《诗经》的经典注本,采用了以"表识"为本义的"笺"字来命名,在《毛诗诂训传》的基础上,再有所表明和识别,是对《毛诗诂训传》全方位的补充,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篇章感。《毛诗笺》解诗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秦风·蒹葭》为例来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诗经
》
《毛诗笺》
《
蒹
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风·蒹葭》审美谈
4
作者
韩明安
林祥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21-122,共2页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诗经》中的《秦风·蒹葭》就属于这样的作品。近年出版的一些古代作品选本和高校某些教材都选入了它,对它详加注释和分析。随着电视剧《在水一方》的播放,江南塞北的青...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诗经》中的《秦风·蒹葭》就属于这样的作品。近年出版的一些古代作品选本和高校某些教材都选入了它,对它详加注释和分析。随着电视剧《在水一方》的播放,江南塞北的青年男女部哼起了由它改编的抒情小曲,陶醉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主人公
爱情诗
象征意蕴
秦风
古代作品
美学价值
诗经
蒹
葭
电视剧
歌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风·蒹葭》是一首爱情怀人诗
被引量:
1
5
作者
张炳生
《高校教育管理》
1983年第4期37-38,共2页
《秦风·蒹葭》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历来说法较多,笔者归纳一下,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当推《诗序》的“刺襄公”之说.“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这种说法在《笺》、《疏》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笺》曰:“若...
《秦风·蒹葭》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历来说法较多,笔者归纳一下,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当推《诗序》的“刺襄公”之说.“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这种说法在《笺》、《疏》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笺》曰:“若得周礼以教,则众民自然服矣.欲求周礼,当得知周礼之人.所谓伊是知周礼之人……在大水之一边.”仔细琢磨,此说和诗意无甚关涉,怎见得秦襄公未能用周礼,而国人不服?是不是所谓伊人就是“知周礼之贤人”“在水一边”?在古籍中找不到一点历史事实以作佐证.现在看来,《诗序》纯系凿空立说,与诗意毫无相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风
蒹
葭
爱情
溯游
《诗序》
秦襄公
说法
诗经
纯系
郑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被引量:
1
6
作者
赵春晓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X期34-35,共2页
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追溯诗歌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诗经》的身影。《诗经·蒹葭》是古典诗歌中的名作,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入的课文就包含此篇。本文试以这首诗为例,从四个方面解析诗歌表现的意境,这对探...
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追溯诗歌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诗经》的身影。《诗经·蒹葭》是古典诗歌中的名作,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入的课文就包含此篇。本文试以这首诗为例,从四个方面解析诗歌表现的意境,这对探究诗歌的美学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解读古代其他诗词也有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
解读
意境
蒹
葭
中国古代诗歌
八年级下册
古典诗歌
诗歌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雎》《蒹葭》教学设想
7
作者
李卫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关雎》
《
蒹
葭》
《诗经
》
中学
语文教学
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赏《蒹葭》结构之美
8
作者
张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4-55,共2页
《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④相较于人们因为《蒹葭》不明确的创作主旨与朦胧的主旨②所造成的理解分歧以及由此引发的无限遐想与多重解读,笔者更关注《蒹葭...
《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④相较于人们因为《蒹葭》不明确的创作主旨与朦胧的主旨②所造成的理解分歧以及由此引发的无限遐想与多重解读,笔者更关注《蒹葭》“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蒹
葭》
结构
创作主旨
诗经
情真
复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过程哲学的诗意展开
9
作者
汤天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0,共3页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清人姚际恒也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蒹
葭》
诗意
过程哲学
中国诗歌史
《诗小序》
朦胧诗
姚际恒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经〉二首》课堂实录
10
作者
黄厚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3,共5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二首》。这两首诗都是四言,诵读四言诗一般都是两两节奏,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四言诗的特点读出来。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关雎》。(生齐读《关雎》)师:读得不错。读出了四言诗的特点。但要读得更...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二首》。这两首诗都是四言,诵读四言诗一般都是两两节奏,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四言诗的特点读出来。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关雎》。(生齐读《关雎》)师:读得不错。读出了四言诗的特点。但要读得更有味道,押韵的字可以读得更饱满一点,还要注意适当的节奏变化。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蒹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
蒹
葭》
四言诗
诗经
课堂实录
节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考辨
被引量:
1
11
作者
张亚权
《高校教育管理》
1986年第2期35-37,共3页
《诗经、秦风、蒹葭》之诗旨何在?古今说法不一。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刺襄公”说一线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今人则大多主情诗说,但往往在“男词”,“女词”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们认为刺诗情诗说都未能很好地把握《蒹葭》要旨,现作如下...
《诗经、秦风、蒹葭》之诗旨何在?古今说法不一。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刺襄公”说一线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今人则大多主情诗说,但往往在“男词”,“女词”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们认为刺诗情诗说都未能很好地把握《蒹葭》要旨,现作如下考辨。 一,《蒹葭》非刺诗考 《诗小序》解题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同属严格汉学体系的《毛传》、《郑笺》、《孔疏》说与《小序》无异。诗今文三家说不可考。“刺诗”说发展到清代,便有学者想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来证实它的可信。这也正是我们否定“刺诗”说的一个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蒹
葭》
刺诗
考辨
崔述
秦风
溯游
诗经
孔疏
东迁
本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蒹葭》教学设计
12
作者
李蕊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67,共3页
【教学目标】 1.体会《诗经》的特点及影响。(重点)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难点)
关键词
教学设计
《
蒹
葭》
教学目标
《诗经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诗·蒹葭》看周代形神兼备文艺观
13
作者
于年河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47-50,共4页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近人研讨此诗多有真知灼见。然而也常常看到人们用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理论比附论说,似有削足适履之嫌。现在,本文拟从下述两方面试作讨论:《蒹葭》诗体现了周代何种文艺观点;这种文艺观...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近人研讨此诗多有真知灼见。然而也常常看到人们用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理论比附论说,似有削足适履之嫌。现在,本文拟从下述两方面试作讨论:《蒹葭》诗体现了周代何种文艺观点;这种文艺观点是怎样得以产生的。 一 秦人尚武,《诗经》中秦风十篇,自有一种苍凉慷慨的情调。而《蒹葭》一诗开篇所展现的境界就异常浩茫、优美、深远、高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蒹
葭》
文艺观点
西方象征主义
诗歌理论
《诗经
》
意象派
秦人
境界
思想感情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的《蒹葭》英译策略
14
作者
曹妹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58-160,共3页
《诗经》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其艺术性,也要兼顾其史料价值及文化事实。译者需要将这三点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诗经》文化传播的目的与意义。《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在民间广为传颂,受到中外读者喜爱,更有不少译者呈现了各具特色的...
《诗经》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其艺术性,也要兼顾其史料价值及文化事实。译者需要将这三点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诗经》文化传播的目的与意义。《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在民间广为传颂,受到中外读者喜爱,更有不少译者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蒹葭》英译本。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蒹葭》的英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呈现《蒹葭》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蒹
葭
叙事学理论
艺术性
文化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兼葭》的审美意境及内涵赏析
15
作者
金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3Z期82-82,共1页
本文以情诗的角度从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三方面来赏析《蒹葭.秦风》的审美意境及内涵。
关键词
《
蒹
葭
.
秦风
》
主客统一
情景交融
时空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辞海》“葭”释义补正
16
作者
吴成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8-78,共1页
《辞海》释“葭”为。初生的芦苇”(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第602页),外延似嫌不足,因长大的芦苇亦可日葭。《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自露为霜”。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诗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
《辞海》释“葭”为。初生的芦苇”(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第602页),外延似嫌不足,因长大的芦苇亦可日葭。《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自露为霜”。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诗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陆游集·入蜀记》八月初二:“然小孤(山)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这里写葭三例,皆属秋季,芦苇绝非“初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义
蒹
葭
苍苍
芦苇
汉宫秋
诗经
首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含情脉脉的气氛
17
作者
杨汝絅
《当代文坛》
1985年第6期48-49,共2页
在抒情诗中,有些组成部分并不直接用以抒情,它们只是对抒情内容作引发、疏导,为抒情作映衬或铺垫,或者为诗情的流动开凿一个合宜的河床。抒情诗中气氛的表现就常常起这样的作用。《九歌·湘夫人》的开头唱道—— 帝子降兮北渚, 目...
在抒情诗中,有些组成部分并不直接用以抒情,它们只是对抒情内容作引发、疏导,为抒情作映衬或铺垫,或者为诗情的流动开凿一个合宜的河床。抒情诗中气氛的表现就常常起这样的作用。《九歌·湘夫人》的开头唱道——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女神降落在北岸沙洲上,焦急等待着心上的人,望眼欲穿。紧接下去忽然来了这么一句——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
帝子
流沙河
蒹
葭
涟猗
诗经
鸡鸣
岸沙
中气
破壳而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时间记忆
18
作者
邱淑丽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第23期59-61,共3页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承载着无数时间的记忆。——题记。城墙夕照。春节悄然过去后,气温逐步回升,但天地间仍涌动着一股股寒意。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南城墙外的护城河久已看不到流水的影子,只有密集的丛生着的芦荻在风中瑟瑟抖着,不...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承载着无数时间的记忆。——题记。城墙夕照。春节悄然过去后,气温逐步回升,但天地间仍涌动着一股股寒意。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南城墙外的护城河久已看不到流水的影子,只有密集的丛生着的芦荻在风中瑟瑟抖着,不由得让人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秦风·蒹葭》一改秦地所特有的杀伐之声,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凄婉迷蒙而又执著的意境,而眼前的蒹葭给人的直观感受却是苍凉且萧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蒹
葭
秦风
直观感受
时间记忆
上蔡县
伊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离离原上草
19
作者
魏霞
《国土绿化》
2023年第2期62-62,共1页
大多数草在城市里是站不住脚“根”的。草的大舞台在荒郊,在野岭,在乡村,在民间。但草的出身并不卑微,《诗经》是草们的族谱。《诗经》中一百多种植物,在先民眼里,都是草。在水底招摇的“参差荇菜”,遥望“在水一方”伊人丽影的“苍苍...
大多数草在城市里是站不住脚“根”的。草的大舞台在荒郊,在野岭,在乡村,在民间。但草的出身并不卑微,《诗经》是草们的族谱。《诗经》中一百多种植物,在先民眼里,都是草。在水底招摇的“参差荇菜”,遥望“在水一方”伊人丽影的“苍苍”蒹葭,生于“南涧之滨”的蘩,佩于公子腰间的芄兰,还有年轻姑娘手中采不尽的苤苡、菡萏、葑、菲、艾、苓……这些有着美好名字的草们,一个个散居在《诗经》的闺房之中,和着诗的韵律,成了年轻小伙子表达爱情的藉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水一方
白露为霜
《诗经
》
蒹
葭
离离原上草
伊人
在城市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荻花舞秋风
20
作者
沈顺英
《国土绿化》
2021年第11期60-60,共1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荻花的千古名句。“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荻花尽管春日萌发,夏日茁壮,却在暮秋深情绽放,直至霜冷凋零,自在而笃定。《诗经•蒹葭》篇中写道:“蒹葭苍...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荻花的千古名句。“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荻花尽管春日萌发,夏日茁壮,却在暮秋深情绽放,直至霜冷凋零,自在而笃定。《诗经•蒹葭》篇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蒹”就是荻,“葭”就是芦。自古以来,芦和荻就为人们所喜爱。荻,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编席箔,以其独特的情态和气息,成为秋天经典的物象,成为秋天的咏叹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行》
诗人白居易
白露为霜
枫叶荻花
蒹
葭
千古名句
诗经
紫色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尚贤达礼 循礼求贤——重读《诗经·秦风·蒹葭》
被引量:
1
1
作者
顾明佳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55,共5页
文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选取了《周南·关雎》与《秦风·蒹葭》。教材的导读将其定位在爱情诗:“在心中荡漾爱意的恋人眼中……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伊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蒹葭》抒发的真是男女之情吗?邵禹铭在其硕士论文《(诗经·秦风·蒹葭〉研究》中考证道:“以《蒹葭》为男女间情诗之说……传统经学著述中皆未见。”
关键词
《
蒹
葭》
诗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秦
重读
求贤
尚贤
男女之情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诗经·蒹葭》与中华民族审美情感的历史源流
被引量:
11
2
作者
刘士林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4,共7页
文摘
西方人讲“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它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区别不在其他方面,而仅仅因为他多了一种思想的机能。而中华民族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主要是因为他比自然界的物质或生物多了一颗有情之心,即“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有情感的芦苇”,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周代社会。《蒹葭》一诗,既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最早的流露,也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度。如何使每一根“有情感的芦苇”,内在地生产出属于他个体的理性机能,是中华民族在其现代启蒙中最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
审美情感
生命情感
历史源流
《诗经
·蒹
葭》
中华民族
Keywords
aesthetic sensibility, sensibility of life, the hcadstream of history
分类号
B83-02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秦风·蒹葭》来认识郑玄的《毛诗笺》
3
作者
唐元
机构
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2Z期57-58,共2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汉代解经文体类型研究"
项目编号:ZY20110218
+1 种基金
防灾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古典文学‘年谱式’教学方法研究"
项目编号:2012B14
文摘
郑玄的《毛诗笺》是《诗经》的经典注本,采用了以"表识"为本义的"笺"字来命名,在《毛诗诂训传》的基础上,再有所表明和识别,是对《毛诗诂训传》全方位的补充,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篇章感。《毛诗笺》解诗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秦风·蒹葭》为例来了解。
关键词
郑玄
《诗经
》
《毛诗笺》
《
蒹
葭》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风·蒹葭》审美谈
4
作者
韩明安
林祥征
机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山东省泰安师专中文系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21-122,共2页
文摘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诗经》中的《秦风·蒹葭》就属于这样的作品。近年出版的一些古代作品选本和高校某些教材都选入了它,对它详加注释和分析。随着电视剧《在水一方》的播放,江南塞北的青年男女部哼起了由它改编的抒情小曲,陶醉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之中。
关键词
抒情主人公
爱情诗
象征意蕴
秦风
古代作品
美学价值
诗经
蒹
葭
电视剧
歌德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风·蒹葭》是一首爱情怀人诗
被引量:
1
5
作者
张炳生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83年第4期37-38,共2页
文摘
《秦风·蒹葭》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历来说法较多,笔者归纳一下,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当推《诗序》的“刺襄公”之说.“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这种说法在《笺》、《疏》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笺》曰:“若得周礼以教,则众民自然服矣.欲求周礼,当得知周礼之人.所谓伊是知周礼之人……在大水之一边.”仔细琢磨,此说和诗意无甚关涉,怎见得秦襄公未能用周礼,而国人不服?是不是所谓伊人就是“知周礼之贤人”“在水一边”?在古籍中找不到一点历史事实以作佐证.现在看来,《诗序》纯系凿空立说,与诗意毫无相关之处.
关键词
秦风
蒹
葭
爱情
溯游
《诗序》
秦襄公
说法
诗经
纯系
郑风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被引量:
1
6
作者
赵春晓
机构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X期34-35,共2页
文摘
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追溯诗歌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诗经》的身影。《诗经·蒹葭》是古典诗歌中的名作,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入的课文就包含此篇。本文试以这首诗为例,从四个方面解析诗歌表现的意境,这对探究诗歌的美学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解读古代其他诗词也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诗经
》
解读
意境
蒹
葭
中国古代诗歌
八年级下册
古典诗歌
诗歌表现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雎》《蒹葭》教学设想
7
作者
李卫东
机构
首都师大附中分校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关雎》
《
蒹
葭》
《诗经
》
中学
语文教学
题材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赏《蒹葭》结构之美
8
作者
张璇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4-55,共2页
文摘
《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④相较于人们因为《蒹葭》不明确的创作主旨与朦胧的主旨②所造成的理解分歧以及由此引发的无限遐想与多重解读,笔者更关注《蒹葭》“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形式。
关键词
《
蒹
葭》
结构
创作主旨
诗经
情真
复沓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过程哲学的诗意展开
9
作者
汤天勇
机构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0,共3页
文摘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清人姚际恒也认为:
关键词
《
蒹
葭》
诗意
过程哲学
中国诗歌史
《诗小序》
朦胧诗
姚际恒
诗经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经〉二首》课堂实录
10
作者
黄厚江
机构
江苏省苏州中学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3,共5页
文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二首》。这两首诗都是四言,诵读四言诗一般都是两两节奏,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四言诗的特点读出来。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关雎》。(生齐读《关雎》)师:读得不错。读出了四言诗的特点。但要读得更有味道,押韵的字可以读得更饱满一点,还要注意适当的节奏变化。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蒹葭》。
关键词
《关雎》
《
蒹
葭》
四言诗
诗经
课堂实录
节奏变化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考辨
被引量:
1
11
作者
张亚权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86年第2期35-37,共3页
文摘
《诗经、秦风、蒹葭》之诗旨何在?古今说法不一。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刺襄公”说一线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今人则大多主情诗说,但往往在“男词”,“女词”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们认为刺诗情诗说都未能很好地把握《蒹葭》要旨,现作如下考辨。 一,《蒹葭》非刺诗考 《诗小序》解题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同属严格汉学体系的《毛传》、《郑笺》、《孔疏》说与《小序》无异。诗今文三家说不可考。“刺诗”说发展到清代,便有学者想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来证实它的可信。这也正是我们否定“刺诗”说的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
《
蒹
葭》
刺诗
考辨
崔述
秦风
溯游
诗经
孔疏
东迁
本纪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蒹葭》教学设计
12
作者
李蕊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67,共3页
文摘
【教学目标】 1.体会《诗经》的特点及影响。(重点)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难点)
关键词
教学设计
《
蒹
葭》
教学目标
《诗经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诗·蒹葭》看周代形神兼备文艺观
13
作者
于年河
出处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47-50,共4页
文摘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近人研讨此诗多有真知灼见。然而也常常看到人们用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理论比附论说,似有削足适履之嫌。现在,本文拟从下述两方面试作讨论:《蒹葭》诗体现了周代何种文艺观点;这种文艺观点是怎样得以产生的。 一 秦人尚武,《诗经》中秦风十篇,自有一种苍凉慷慨的情调。而《蒹葭》一诗开篇所展现的境界就异常浩茫、优美、深远、高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键词
《
蒹
葭》
文艺观点
西方象征主义
诗歌理论
《诗经
》
意象派
秦人
境界
思想感情
庄子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的《蒹葭》英译策略
14
作者
曹妹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出处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58-160,共3页
文摘
《诗经》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其艺术性,也要兼顾其史料价值及文化事实。译者需要将这三点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诗经》文化传播的目的与意义。《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在民间广为传颂,受到中外读者喜爱,更有不少译者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蒹葭》英译本。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蒹葭》的英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呈现《蒹葭》译作。
关键词
诗经
蒹
葭
叙事学理论
艺术性
文化事实
Keywords
Book of Songs
The Reed
The Narrative Theory
Artistry
Cultural facts
分类号
H159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兼葭》的审美意境及内涵赏析
15
作者
金艳
机构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3Z期82-82,共1页
文摘
本文以情诗的角度从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三方面来赏析《蒹葭.秦风》的审美意境及内涵。
关键词
《
蒹
葭
.
秦风
》
主客统一
情景交融
时空转换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辞海》“葭”释义补正
16
作者
吴成良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8-78,共1页
文摘
《辞海》释“葭”为。初生的芦苇”(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第602页),外延似嫌不足,因长大的芦苇亦可日葭。《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自露为霜”。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诗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陆游集·入蜀记》八月初二:“然小孤(山)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这里写葭三例,皆属秋季,芦苇绝非“初生”。
关键词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义
蒹
葭
苍苍
芦苇
汉宫秋
诗经
首联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含情脉脉的气氛
17
作者
杨汝絅
出处
《当代文坛》
1985年第6期48-49,共2页
文摘
在抒情诗中,有些组成部分并不直接用以抒情,它们只是对抒情内容作引发、疏导,为抒情作映衬或铺垫,或者为诗情的流动开凿一个合宜的河床。抒情诗中气氛的表现就常常起这样的作用。《九歌·湘夫人》的开头唱道——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女神降落在北岸沙洲上,焦急等待着心上的人,望眼欲穿。紧接下去忽然来了这么一句——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关键词
抒情诗
帝子
流沙河
蒹
葭
涟猗
诗经
鸡鸣
岸沙
中气
破壳而出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时间记忆
18
作者
邱淑丽
机构
河南省驻马店市高级中学
出处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第23期59-61,共3页
文摘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承载着无数时间的记忆。——题记。城墙夕照。春节悄然过去后,气温逐步回升,但天地间仍涌动着一股股寒意。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南城墙外的护城河久已看不到流水的影子,只有密集的丛生着的芦荻在风中瑟瑟抖着,不由得让人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秦风·蒹葭》一改秦地所特有的杀伐之声,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凄婉迷蒙而又执著的意境,而眼前的蒹葭给人的直观感受却是苍凉且萧索。
关键词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蒹
葭
秦风
直观感受
时间记忆
上蔡县
伊人
分类号
TU984.2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K878.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离离原上草
19
作者
魏霞
机构
不详
出处
《国土绿化》
2023年第2期62-62,共1页
文摘
大多数草在城市里是站不住脚“根”的。草的大舞台在荒郊,在野岭,在乡村,在民间。但草的出身并不卑微,《诗经》是草们的族谱。《诗经》中一百多种植物,在先民眼里,都是草。在水底招摇的“参差荇菜”,遥望“在水一方”伊人丽影的“苍苍”蒹葭,生于“南涧之滨”的蘩,佩于公子腰间的芄兰,还有年轻姑娘手中采不尽的苤苡、菡萏、葑、菲、艾、苓……这些有着美好名字的草们,一个个散居在《诗经》的闺房之中,和着诗的韵律,成了年轻小伙子表达爱情的藉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键词
在水一方
白露为霜
《诗经
》
蒹
葭
离离原上草
伊人
在城市里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荻花舞秋风
20
作者
沈顺英
机构
不详
出处
《国土绿化》
2021年第11期60-60,共1页
文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荻花的千古名句。“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荻花尽管春日萌发,夏日茁壮,却在暮秋深情绽放,直至霜冷凋零,自在而笃定。《诗经•蒹葭》篇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蒹”就是荻,“葭”就是芦。自古以来,芦和荻就为人们所喜爱。荻,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编席箔,以其独特的情态和气息,成为秋天经典的物象,成为秋天的咏叹调。
关键词
《琵琶行》
诗人白居易
白露为霜
枫叶荻花
蒹
葭
千古名句
诗经
紫色花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尚贤达礼 循礼求贤——重读《诗经·秦风·蒹葭》
顾明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诗经·蒹葭》与中华民族审美情感的历史源流
刘士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秦风·蒹葭》来认识郑玄的《毛诗笺》
唐元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秦风·蒹葭》审美谈
韩明安
林祥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秦风·蒹葭》是一首爱情怀人诗
张炳生
《高校教育管理》
198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赵春晓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关雎》《蒹葭》教学设想
李卫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赏《蒹葭》结构之美
张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蒹葭》:过程哲学的诗意展开
汤天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诗经〉二首》课堂实录
黄厚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蒹葭》考辨
张亚权
《高校教育管理》
198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蒹葭》教学设计
李蕊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从《诗·蒹葭》看周代形神兼备文艺观
于年河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的《蒹葭》英译策略
曹妹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兼葭》的审美意境及内涵赏析
金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辞海》“葭”释义补正
吴成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含情脉脉的气氛
杨汝絅
《当代文坛》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时间记忆
邱淑丽
《农村农业农民》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离离原上草
魏霞
《国土绿化》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荻花舞秋风
沈顺英
《国土绿化》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