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9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经》经学训诂模式的汉宋之别
1
作者 白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离”模式。究其内因,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突显选择是重要影响因素。清儒沿着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训理分离”模式走向更远,为章太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训诂 《诗经》学 汉宋差异 “训理合一” “训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诗经》关系三论
2
作者 张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 在六经中,孔子与《诗经》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一关系中还有一些疑难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其一,孔子是否整理和删过《诗经》是学界的争论焦点之一,孔子整理《诗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删诗”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史记》《汉书》仅记载孔子“选诗”,而不是“删诗”。其二,“思无邪”并非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对《诗经》内容纯正的肯定,而是对《诗经》读者的要求。其三,孔子在“选诗”时,并未排除《诗经》中与自己思想不相符合的作品,这些不符合孔子思想的作品能够保留在《诗经》之中,有其历史原因及教育意义,这也正是孔子要求读诗者“思无邪”的缘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删诗 思无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传统的文化传播学考察——评《从诗经出发》
3
作者 彭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6-I0006,共1页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诗经》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数千年的文学与文化发展之路。雍也的《从诗经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波涛中溯源而上,探寻那隐藏在古老诗句背后的文化宝藏,开启了一扇洞察《诗经》在域外传播与发展的大门,引领读者...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诗经》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数千年的文学与文化发展之路。雍也的《从诗经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波涛中溯源而上,探寻那隐藏在古老诗句背后的文化宝藏,开启了一扇洞察《诗经》在域外传播与发展的大门,引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诗经 华夏文明 文化传播学 文化之旅 域外传播 文化宝藏 文学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对《诗经》中“思无邪”的创新性理解
4
作者 李红辉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112,共3页
孔子曾选取《诗经》中的“思无邪”三字用以涵盖《诗经》三百篇。在《诗经》中,“思无邪”表达了牧马者希望马群奔跑疾驰起来的期望。孔子用“思无邪”涵盖《诗经》,揭示了《诗经》创作的特点——诗人将心中的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孔子曾选取《诗经》中的“思无邪”三字用以涵盖《诗经》三百篇。在《诗经》中,“思无邪”表达了牧马者希望马群奔跑疾驰起来的期望。孔子用“思无邪”涵盖《诗经》,揭示了《诗经》创作的特点——诗人将心中的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没有歪曲诈伪。在这里,孔子赋予“思无邪”以新的涵义,推动了《诗经》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思无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大简《诗经》异文的文献学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程燕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4,共8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简称“安大简”)内容为《诗经》国风,其中丰富的异文材料对于研究《诗经》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安大简《诗经》与传世文献《毛诗》进行对比研究,细致梳理其中的异文材料,可挖掘简本异文在传世文本校勘、...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简称“安大简”)内容为《诗经》国风,其中丰富的异文材料对于研究《诗经》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安大简《诗经》与传世文献《毛诗》进行对比研究,细致梳理其中的异文材料,可挖掘简本异文在传世文本校勘、字词训诂、音韵等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同时也可对《诗经》中的一些诗意作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诗经 异文 文献学 《毛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雎之改——《诗经》中的爱欲与礼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明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90,共8页
《关雎》中既呈现了强烈的爱欲状态,也具有明确的礼乐象征。诗经风教的基本关切在于“色”与“礼”的关系。古代经学化和现代文学性的阐释显得各执一端。古代经学中礼法的现成化与现代文学中爱欲的浪漫化以各自方式掩盖或降低了《关雎... 《关雎》中既呈现了强烈的爱欲状态,也具有明确的礼乐象征。诗经风教的基本关切在于“色”与“礼”的关系。古代经学化和现代文学性的阐释显得各执一端。古代经学中礼法的现成化与现代文学中爱欲的浪漫化以各自方式掩盖或降低了《关雎》中爱欲与礼法的紧张。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等出土文献中,《关雎》中“色”与“礼”的关系重新被问题化。本文试在古今之变的视野中,联系《诗经》阐释史与出土文献相关材料,重新梳理并探讨《关雎》中爱欲与礼法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关雎》 爱欲 礼法 出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诗经》学“以情解《诗》”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长华 孙玉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宋代在古代《诗经》学史上首次提出了“以情解《诗》”,具有重大的《诗经》学史意义。宋代学术革新的引领者欧阳修首倡“以人情求诗义”,并经由北宋中期学者发扬光大,在南宋前期学者王质这里达到顶峰,继而愈来愈呈现出道学的流派色彩。... 宋代在古代《诗经》学史上首次提出了“以情解《诗》”,具有重大的《诗经》学史意义。宋代学术革新的引领者欧阳修首倡“以人情求诗义”,并经由北宋中期学者发扬光大,在南宋前期学者王质这里达到顶峰,继而愈来愈呈现出道学的流派色彩。以情解《诗》之所以形成于宋代并广受欢迎,根本在于《诗经》“出于民之情性”的属性,先儒确立的“诗言志”传统与魏晋以来的“诗缘情”新说都是它的学理渊源,加上宋代士人受出身影响而养成了喜言情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最终服务于建立有别于汉唐的“宋学”《诗经》学的目标。另一方面,以情解《诗》存在着以今度古、以偏概全的缺点,并非诠释《诗经》的“灵丹妙药”,宋人自己业已反思其弊。最重要的是,宋人虽重“情”,但对“情”持有实质性的贬抑态度,所重之“情”一定是添加了“正”字的“正情”,《诗经》学宗旨正是达于经学意义的“性情之正”“敦厚之义”,因此,以情解《诗》是经学范畴的理念与实践,并非文学《诗经》学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经 《诗经》学 以情解《诗》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咏三叹,由景至境——《诗经·国风》中自然景观展现特征及先民审美模式研究
8
作者 谷光灿 王丽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国风》正是《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诗中,大量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景观,而对于《诗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作为描写风景的最早诗篇尚未被研究...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国风》正是《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诗中,大量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景观,而对于《诗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作为描写风景的最早诗篇尚未被研究颇为遗憾。因此将其作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国风》中的自然景观要素进行提取、分类,分析其特点,得出其层次性和分时性的展现规律,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先民既存型、演化型和类比型三种审美模式,即对中国人原生情感中的自然景观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模式的溯源。寻找中国人对自然景观情感的原始表达,以及遗传意义,以期为现今的风景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国风 人居环境 自然景观 审美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魏风》“硕鼠”释义新考
9
作者 王福利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2,共6页
随着“安大简”的发现与整理,人们对《诗经·魏风》中的“硕鼠”有了新的认识。“硕鼠”在“安大简”简文中书作“石鼠”,这为我们准确理解常见版本中的“硕鼠”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新视角。《诗经·魏风》中的“硕鼠”“石鼠”实... 随着“安大简”的发现与整理,人们对《诗经·魏风》中的“硕鼠”有了新的认识。“硕鼠”在“安大简”简文中书作“石鼠”,这为我们准确理解常见版本中的“硕鼠”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新视角。《诗经·魏风》中的“硕鼠”“石鼠”实际上即“鼫鼠”“大鼠”“鼯鼠”“雀鼠”“飞生”等,这是一种形体较大,双翼如蝙蝠,毛色多种,既能穴处,又能入“树空中”的大飞鼠。它不仅食人禾苗,而且食粟、豆,史书中亦有“雀鼠耗”之典故。它实际上属于兽类,既不是人们一般所认为的大老鼠,更不是昆虫类中名为“硕鼠”的蝼蛄。学界对《诗经·魏风》中的“硕鼠”诠释上出现的分歧,多由不辨其名同物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魏风》 硕鼠 石鼠 大鼠 蝼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代歌诗的“文本化”--兼论《诗经》中复杂文本的成因
10
作者 李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3,共9页
歌诗的“文本化”过程,脱离了动态立体的乐用语境,剥落了“乐本”诗辞之外的其他乐用信息,使得歌诗成为平面、静态、固化的纯文本,造成部分歌诗文本的歧杂和诗义的难解。今本《诗经》中的复杂文本,如一些不整齐的叠咏曲式,可能是歌诗“... 歌诗的“文本化”过程,脱离了动态立体的乐用语境,剥落了“乐本”诗辞之外的其他乐用信息,使得歌诗成为平面、静态、固化的纯文本,造成部分歌诗文本的歧杂和诗义的难解。今本《诗经》中的复杂文本,如一些不整齐的叠咏曲式,可能是歌诗“文本化”不当造成的变异。某些原本属于“变调歌辞”的比兴之辞、章末乱辞、成辞旧调,也在“文本化”过程中被写录成了常态化的文本。作为高度“文本化”结果的今本《诗经》,并不能据以还原周代歌诗生成与歌唱的真实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乐本 口头 文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倡三叹”新诠——兼论《诗经》仪式乐歌的组诗性质及其文学史意义
11
作者 牟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6,M0010,M0011,共11页
“一倡三叹”中的“一倡”是指早期《诗经》仪式乐歌中的启始乐章,“三叹”则是指与“一倡”具有相同仪式目的的同一组颂歌。这些乐章表现出明显的组诗形态,实质上就是《诗经》音乐系统的构成部分。其音乐系统关注一组仪式乐歌在具体仪... “一倡三叹”中的“一倡”是指早期《诗经》仪式乐歌中的启始乐章,“三叹”则是指与“一倡”具有相同仪式目的的同一组颂歌。这些乐章表现出明显的组诗形态,实质上就是《诗经》音乐系统的构成部分。其音乐系统关注一组仪式乐歌在具体仪式中的目的性和制礼作乐背后折射出的政治权力和威望,而《诗经》文本系统则更加注重诗义的阐释,这与当时外交辞令中语言运用的功能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倡三叹” 《诗经 组诗 音乐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源《诗经·国风》次第研究与今文经学理论的建构
12
作者 李树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1,共7页
魏源《诗古微》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道光初年刻二卷本,另一种是道光二十年二刻二十卷本。《诗古微》初刻本与二刻本关于《诗经·国风》次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其初刻二卷本《国风》次第不同于《毛诗》《左传》和《诗谱》,是一种全新... 魏源《诗古微》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道光初年刻二卷本,另一种是道光二十年二刻二十卷本。《诗古微》初刻本与二刻本关于《诗经·国风》次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其初刻二卷本《国风》次第不同于《毛诗》《左传》和《诗谱》,是一种全新的顺序,在二刻二十卷本中,魏源放弃了这一次第,而借鉴了郑玄《诗谱》的次第,并对其义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魏源《国风》次第研究前后的差异与其今文经学理论的探索密切相关。魏源《诗古微》关于《国风》次第的研究对于现代的《诗经》学研究仍然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古微》 初刻本 二刻本 《诗经·国风》次第 今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里的河南农业
13
作者 张莉 余红卫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3期59-62,共4页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了解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河南是《诗经》中许多诗篇的背景地,大量的农事诗述写了当时人们的农耕经验、稼穑之艰、农具农时以及蕴含在农作劳动中的生存...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了解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河南是《诗经》中许多诗篇的背景地,大量的农事诗述写了当时人们的农耕经验、稼穑之艰、农具农时以及蕴含在农作劳动中的生存智慧、思想法则与生活观念等,留下了了解河南早期农作物、农耕生活、农业工具、耕作管理以及农村生活景象等农耕文明的宝贵史料。品鉴《诗经》,可以一窥河南早期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河南早期农业 农耕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豳风·东山》虫名考释
14
作者 嵇保中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78,共7页
《诗经·豳风·东山》中的虫名解释存在不同的观点。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昆虫学知识,本文提出了新解释。“蜎蜎者蠋”中的“蠋”应为“人工放养的家蚕”,“伊威在室”中的“伊威”属于鼠妇,如光滑鼠妇、多霜腊鼠妇以及卷甲虫... 《诗经·豳风·东山》中的虫名解释存在不同的观点。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昆虫学知识,本文提出了新解释。“蜎蜎者蠋”中的“蠋”应为“人工放养的家蚕”,“伊威在室”中的“伊威”属于鼠妇,如光滑鼠妇、多霜腊鼠妇以及卷甲虫科的普通卷甲虫,而“熠耀宵行”中的“宵行”属于萤火虫。“鹳鸣于垤”,应为“鹤鸣于垤”,其中的“垤”应为白蚁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豳风·东山》 伊威 宵行 鹳鸣于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英译复译者的副文本行为模式——以理雅各与汪榕培为例
15
作者 蔡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世纪之交,译本副文本成为翻译批评的新视角、新内容,尤其对译者研究起到了在场的、以示正听的作用。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观照下,本文比鉴《诗经》英译者理雅各与汪榕培的副文本操作,分析各自翻译“求真”与“务实”方法的意图、形式与功... 世纪之交,译本副文本成为翻译批评的新视角、新内容,尤其对译者研究起到了在场的、以示正听的作用。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观照下,本文比鉴《诗经》英译者理雅各与汪榕培的副文本操作,分析各自翻译“求真”与“务实”方法的意图、形式与功能,甄别解读式与可读型《诗经》译介的动态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英译复译副文本 理雅各资料型规划 汪榕培阅读性路线 “求真-务实”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中的“上”与“下”——上、下空间观念及其方位词表达
16
作者 何霭茜 沈立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204,208,共17页
《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 《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来自我显现。《诗经》垂直空间轴上的“山隰”对文结构和“上帝-下民”空间结构存在空间方位和意蕴上的错位,但二者通过“下土-大地”将西周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感知经验与周王祭祀和统治中展现的抽象空间方位感知联结在一起。《诗经》中空间方位词使用所反映出的对“下土-大地”这一中介载体的关注,可以为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和寻根思想提供更多文化源头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空间方位 方位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与山水之助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子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诗经》作为中国早期的儒家经典,流传两千余年而生生不息,山水之助是其经典性的重要成因。《诗经》多以山水为重要意象,诗人通过对山水起兴隐喻功能的运用,将个体自然人性、人生与社会多方面内容融入其中,创作出一系列对后世文学影响... 《诗经》作为中国早期的儒家经典,流传两千余年而生生不息,山水之助是其经典性的重要成因。《诗经》多以山水为重要意象,诗人通过对山水起兴隐喻功能的运用,将个体自然人性、人生与社会多方面内容融入其中,创作出一系列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的经典意象与话语,熔铸成《诗经》丰富的人文价值,并成为《诗经》经典性的内核,体现了人文价值与自然山水的交融共生。这种经典性在屈原《离骚》中获得代兴,形成中国文学《诗》《骚》并举的局面。六朝时期随着文学的自觉,诗歌的发生与创作转向人生与内心世界之中,诗歌的经典性获得重新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山水 意象 人文价值 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召南·江有汜》与周代的媵婚文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银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8,208,共8页
《诗经·召南·江有汜》是一篇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主旨的阐释上却存在较大古今差异的作品。不同的阐释都建立在对诗文语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解释影响诗意解读的重要语词如“悔”“处”“啸也歌”,并详细分析诗歌的情感逻辑... 《诗经·召南·江有汜》是一篇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主旨的阐释上却存在较大古今差异的作品。不同的阐释都建立在对诗文语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解释影响诗意解读的重要语词如“悔”“处”“啸也歌”,并详细分析诗歌的情感逻辑与表达倾向之后可知,该诗抒发的是一位与即将出嫁的“之子”感情甚笃却不能从行的女子对“之子”的担忧与牵挂之情,真挚的情感抒发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在盛行媵婚制的周代社会,这样的牵挂与担忧符合媵婚制度对媵者的道德要求,这是《毛诗序》提出“《江有汜》,美媵也”的文化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江有汜》 媵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朱熹《诗经》学到杨维桢乐府诗创作——一个走向民间的乐府诗创作趋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史伟 王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01,共11页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学 元代乐府诗 杨维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诗经名物图解·木部》辨正
20
作者 徐寅岚 陶思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51,I0006,I0007,共8页
选取《诗经名物图解·木部》为例加以辨正研究,对存疑之处进行探讨,旨在降低借助《诗经名物图解》研习《诗经》时被误导的可能性。
关键词 《诗经 《诗经名物图解》 日本《诗经》名物学 彩图 木本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