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三百》的经典化源流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冬颖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0,共3页
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推进了《诗三百》的普及,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引《诗》、... 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推进了《诗三百》的普及,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引《诗》、证《诗》比比皆是,《孔子诗论》正是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是密切相关的,而《毛诗序》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诗论》释《诗》与汉儒解《诗》的方式、内容、思想内涵又有很多差别,对《诗三百》走向经典《诗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论》 《诗三百》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教”制度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夏静 李轶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7-113,共7页
"诗教"的形成,原因复杂多面。本文主要从三代政教制度以及乐制、礼制的角度,分析"六艺之教"的成因,并旁及与尔后孔门诗教、汉代诗教的异同。
关键词 教” “六艺之教” 《诗三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儒说《诗》的接受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新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7-151,共5页
汉代儒家对《诗三百》的接受纯粹是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这种文学接受的“异化”现象所以出现,从具体的历史语境来看,是由于汉儒普遍遵循一种先在的接受策略——这就是政治教化的接受取向,“美”、“刺”的理解模式和“比”、... 汉代儒家对《诗三百》的接受纯粹是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这种文学接受的“异化”现象所以出现,从具体的历史语境来看,是由于汉儒普遍遵循一种先在的接受策略——这就是政治教化的接受取向,“美”、“刺”的理解模式和“比”、“兴”的释义方法。对汉儒说《诗》的接受策略进行透视,有助于从技术的层面上把握汉儒造成文学接受全面异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三百》 汉代 儒家 政治教化 文学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前《诗》的流传与《诗》学观的变化
4
作者 郑杰文 赵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66,共5页
西周人引《诗》作为君王施政比照;春秋人的歌《诗》、赋《诗》、引《诗》活动扩大了《诗》的社会适用范围,《诗》的社会工具性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从而引发了《诗》学观从"以《诗》为史"到"以《诗》为训"的变化。
关键词 《诗三百》 流传 《诗》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诗与诗教——论风诗由民间叙事向官方叙事的转化
5
作者 罗军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4-96,F003,共4页
不同于单纯接受风诗为诗教的重要内容的观点 ,通过对风诗走上伦理道德路途的原因作思维方式、文化制度上的详尽分析 ,认为风诗由民间流入上层社会的礼乐文化圈 ,一种原始思维左右了人们的解读方式 ,另外 ,礼乐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使风诗融... 不同于单纯接受风诗为诗教的重要内容的观点 ,通过对风诗走上伦理道德路途的原因作思维方式、文化制度上的详尽分析 ,认为风诗由民间流入上层社会的礼乐文化圈 ,一种原始思维左右了人们的解读方式 ,另外 ,礼乐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使风诗融入大传统成为必然 ,而“以声为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三百》 礼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删诗说 被引量:8
6
作者 翟相君 《河北学刊》 1985年第6期85-90,共6页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自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之后,日趋否定,如郑樵、朱熹、赵翼、崔述、魏源等,皆否认孔子删诗之说。当代研究《诗经》者,几乎都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否定孔子删诗之说似成公论。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左传》季札到鲁国观乐...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自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之后,日趋否定,如郑樵、朱熹、赵翼、崔述、魏源等,皆否认孔子删诗之说。当代研究《诗经》者,几乎都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否定孔子删诗之说似成公论。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左传》季札到鲁国观乐时孔子才八岁,而季札听到的诗歌分类及先后顺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以此论定孔子不曾删诗。二是根据《论语》,孔子自己说过《诗三百》,因而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定型的《诗三百》。三是根据逸诗少。我们认为《左传》的记载不可信,《论语》中有删诗之证,逸诗少符合规律,《诗三百》成书于孔子四十六岁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三百》 孔子删 季札观乐 鲁国 《左传》 司马迁 《论语》 乐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兴”的滥觞——《诗“兴”论》之一章 被引量:2
7
作者 萧华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6期16-22,共7页
以“兴”论诗,始于先秦,虽只语片言,简略不详,有的甚至难以诠解,且与诗的审美特质相距甚遥,但追溯后世涛“兴”之论滔滔洪流的滥觞,则又必自先秦始。 先秦以“兴”论诗,以孔子“兴于诗”、“诗可以兴”二语为最明确,也最能体现先秦诗“... 以“兴”论诗,始于先秦,虽只语片言,简略不详,有的甚至难以诠解,且与诗的审美特质相距甚遥,但追溯后世涛“兴”之论滔滔洪流的滥觞,则又必自先秦始。 先秦以“兴”论诗,以孔子“兴于诗”、“诗可以兴”二语为最明确,也最能体现先秦诗“兴”之论的特点与时代精神,故本章以孔子之语为中心与归宿。孔子用的是“兴”的本义:“起”,或曰“起发”、“感发”。汉人释为“引譬连类”,并以“兴者喻”释《诗》(《诗经》),形成“比兴”说,故本章又侧重揭櫫先秦如何以诗为喻及其与“兴”的联系,以与汉人之说“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 引譬 《诗三百》 孔子 实用理性 兴于 喻意 赵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钱仲联先生三种情诗选注本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杏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通俗读物 钱仲联 学思想 清代 《诗三百》 精华录 歌创作 优选法 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新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以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27-32,共6页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其三,“以意逆志”,这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但要求对原诗全篇大旨进行总体全面的把握。荀子对先秦诗学观念进行了总结,他确认“诗”是“言志”的文体,其所作《佹诗》、《成相》与屈原所作《楚辞》,是“作诗言志”的典范,标明人们将文献《诗》还原为文体的诗,接受意识开始向创作意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文献《诗 言志 以意逆志 文体 孟子 接受理论 《诗三百》 《春秋》 《国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怒——兼论屈赋的抒情特色
10
作者 俞志慧 《探索(浙江)》 1987年第5期41-45,共5页
《尚书·虞书》云:“诗言志”。 在心之志本是多方面的,七情六欲,无一不是人之志。诗既言志,喜、怒、哀、乐、爱、恶、欲,无一不可以反映在诗作上。这在诗歌理论上本是极自然的,在诗歌创作实践上,也在一开始有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以... 《尚书·虞书》云:“诗言志”。 在心之志本是多方面的,七情六欲,无一不是人之志。诗既言志,喜、怒、哀、乐、爱、恶、欲,无一不可以反映在诗作上。这在诗歌理论上本是极自然的,在诗歌创作实践上,也在一开始有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以来就被雄辩地证明了的,兹不赘述。 但到了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之后,文学却成了经学的附庸,本是纯文学的《诗三百》被强行置进儒学的框框中,这些原本是表达真情的诗作甚至每一句、每一字都成了注者阐发儒学的天然材料,而被注解过的诗三百篇也就成为充满儒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于是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赋 抒情特色 屈原 楚辞 《远游》 儒学 《离骚》 《诗三百》 温柔敦厚 “缘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孔子的诗教
11
作者 陈汉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94-98,共5页
诗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很有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孔子的诗教,不仅有助于深入全面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 而且对于正确地承继这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加速培养四化... 诗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很有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孔子的诗教,不仅有助于深入全面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 而且对于正确地承继这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加速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都大有裨益.本文拟摭取孔子诗教之大端,略加论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温柔敦厚 “思无邪” 论语 《诗三百》 道德教化 励行 《诗经》 孔子“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音响的审美功能
12
作者 朱堂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9-44,共6页
汉语的文学语言是一种独特的音响艺术。它的审美功能不是或不完全是外在物质音响在主体生理上、心理上的客观反映,而是以语音、文字符号为媒介和材料,通过回忆、联想、想象等主体心灵创造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功能。语言音响这种特殊... 汉语的文学语言是一种独特的音响艺术。它的审美功能不是或不完全是外在物质音响在主体生理上、心理上的客观反映,而是以语音、文字符号为媒介和材料,通过回忆、联想、想象等主体心灵创造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功能。语言音响这种特殊功能的性质、特征似乎人人都能感受到,而迄今为止,似乎又没有人能从理论上阐述得很清楚。于是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一、语言的音响和音响的语言 我国汉语古文字中的语言的“言”和音乐的“音”是同源字。“言”字甲骨文写作(?)(一·四一),金文写作(?)(中山鼎),象人张口摇舌说话的形状;“音”字金文写作(?)(秦公钟),只在口上加了一横,以示声音从口中出来。两个字意思相近,都表示了音响的作用。后来“言”多指文学语言,“音”多指音乐语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为语言音响的文学与作为音响语言的音乐最初是同一的。 在人类思维和情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原始先民总是把语言和音乐混为一淡,文字符号出现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仍把两者视为一体。《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葛天氏之乐”就是诗、乐,舞的混合体,春秋末期的墨子也曾谈到当时诵《诗三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节奏 审美功能 音响效果 音乐形象 文字符号 音乐美 语言艺术家 文学语言 汉字符号 《诗三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兴喻”说 被引量:6
13
作者 萧华荣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4期9-16,共8页
汉代“兴喻”说萧华荣"兴者喻"、"比兴等为譬喻"①,是汉人的共识与通说,而不同于孔子"诗可以兴"之"兴"为起发、感悟。孔子诗"兴"论的背景是春秋用《诗》(《诗三百》),汉人诗"兴"沦的背景是解《诗》(《诗经》)。汉人... 汉代“兴喻”说萧华荣"兴者喻"、"比兴等为譬喻"①,是汉人的共识与通说,而不同于孔子"诗可以兴"之"兴"为起发、感悟。孔子诗"兴"论的背景是春秋用《诗》(《诗三百》),汉人诗"兴"沦的背景是解《诗》(《诗经》)。汉人解《诗》虽也归趣于用,但那是另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诗 《毛 《毛序》 《诗三百》 《毛传》 景物描写 《十三经注疏》 时代精神 《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邶鄘卫分编臆断
14
作者 翟相君 《河北学刊》 1984年第3期78-81,共4页
《诗经》中的邶、鄘、卫存诗三十九篇,原来被认为是三国之诗。经过魏源等人的论述考证,现在基本被公认为邶、鄘、卫皆卫诗,持三国说者已不多。台湾省马持盈先生的《诗经今注今译》说:“邶,国名,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之地,... 《诗经》中的邶、鄘、卫存诗三十九篇,原来被认为是三国之诗。经过魏源等人的论述考证,现在基本被公认为邶、鄘、卫皆卫诗,持三国说者已不多。台湾省马持盈先生的《诗经今注今译》说:“邶,国名,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之地,其俗与卫,鄘两国相同。”又说:“鄘,国名,今河南省新乡县附近之地。”但马先生在对一些诗的解释中,实际上否认了三国之说。如说《鄘风·墙有茨》:“这是卫国宣公惠公时,宫中淫乱,伦常败坏,卫人刺之,作此诗。”因此,三国之说,无须再辨。 卫诗分编成邶、鄘、卫的时间,顾炎武、魏源认为始于汉代。其根据有二。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由此认为,“邶鄘卫”即“卫”,如同“商”称“殷商”;“楚”称“荆楚”。换言之,认为春秋时“邶鄘卫”不分编。第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鲁、韩三家诗,皆二十八卷,独《毛诗故训传》为三十卷,说明三家诗的“邶鄘卫”不分卷,而《毛诗》分为三卷,即汉代将卫诗分为邶、鄘、卫三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分 分编 周南 错简 《载驰》 卫宣公 许穆夫人 三家 《诗三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愤抒情”说
15
作者 马成生 《远程教育杂志》 1986年第2期37-38,共2页
在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愤抒情”说一直在闪耀着“干预生活”的锋芒,始终在启迪着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发愤抒情”说,成熟于西汉时代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 昔西伯拘... 在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愤抒情”说一直在闪耀着“干预生活”的锋芒,始终在启迪着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发愤抒情”说,成熟于西汉时代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彦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愤抒情 “干预生活” 文学艺术家 《诗三百 文学理论 《周易》 《春秋》 《离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