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本变迁与“孔子删诗”新论 被引量:7
1
作者 曹建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7,共7页
"孔子删诗"说为《诗经》学史公案,至今没有定论。判断"孔子删诗"说正确与否,必须对先秦至两汉《诗》本的变迁及彼此间的关系加以梳理。依据口头诗学理论,孔子以前的《诗》本也极可能有"三千余篇",因为孔... "孔子删诗"说为《诗经》学史公案,至今没有定论。判断"孔子删诗"说正确与否,必须对先秦至两汉《诗》本的变迁及彼此间的关系加以梳理。依据口头诗学理论,孔子以前的《诗》本也极可能有"三千余篇",因为孔子论《诗》从乐章义转向了辞章义,故删去重复。秦汉之际,《诗》本散乱,汉儒收拾残简重加编订,但仍以孔子编订《诗》本为祖本,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删 《诗》本 口头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淆乱歧出:从出土文献看战国《诗》本流传 被引量:1
2
作者 葛立斌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51,79,共6页
战国时期政治地域割据数方、文化环境纷繁扰乱,使得《诗经》文本出现了数目众多、淆乱歧出的流传状态。《诗经》文本的淆乱歧出,体现在各文本文字书写的差异以及句式的不同、《诗》本篇目篇名的差异以及关于"类序"不同等诸多... 战国时期政治地域割据数方、文化环境纷繁扰乱,使得《诗经》文本出现了数目众多、淆乱歧出的流传状态。《诗经》文本的淆乱歧出,体现在各文本文字书写的差异以及句式的不同、《诗》本篇目篇名的差异以及关于"类序"不同等诸多方面。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这些文本之间不仅存在以上差异,实际上在分卷、篇数、章数、章序、句数、句序、句读等诸多细节问题上,都会有相当细微而繁琐的差别,从而出现了纷乱繁杂的传播和流传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诗》本 淆乱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诗》以“本义”——《汉书》“《诗》本义”探赜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轶婷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5,共7页
在《汉志·六艺略》诗家序中,班固针对鲁齐韩三家,或摘取引述历史事件以比附《诗》义,或采用诸子杂说、神话传说、阴阳五行等推演《诗》义的释《诗》方式而提出"《诗》本义"说,旨在表达对《诗》的阐释在于表现《诗》的真... 在《汉志·六艺略》诗家序中,班固针对鲁齐韩三家,或摘取引述历史事件以比附《诗》义,或采用诸子杂说、神话传说、阴阳五行等推演《诗》义的释《诗》方式而提出"《诗》本义"说,旨在表达对《诗》的阐释在于表现《诗》的真实内涵和作《诗》者的真实情感,不可带有任何的附会与增益。此外,在班固看来,"《诗》本义"说还包括对汉兴之前诗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及功能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一是诗乐一体;二是诗表现哀乐之情;三是诗可以观;四是诗传承周代文化和礼乐文明。不仅如此,《汉书·地理志》还采用"风俗"的视角,从"水土之风气"与"君上之情欲"两方面释《诗》,既是对"《诗》本义"阐释方式的探寻,也是对其学说的实践,从而构成班固对"《诗》本义"的完整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诗》本 《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本事”到“诗本事”:古代诗歌本事批评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柳青 过常宝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7-154,共8页
“《诗》本事”和“诗本事”存在继承关系,“《诗》本事”经历了先秦的滥觞期和汉代的积蓄期,呈现出目的明确、情节丰富、结构完善等特点。魏晋南北朝的“《诗》本事”相对沉寂,“诗本事”空前繁荣,结构稳定在“事+诗”和“作者+事”两... “《诗》本事”和“诗本事”存在继承关系,“《诗》本事”经历了先秦的滥觞期和汉代的积蓄期,呈现出目的明确、情节丰富、结构完善等特点。魏晋南北朝的“《诗》本事”相对沉寂,“诗本事”空前繁荣,结构稳定在“事+诗”和“作者+事”两种模式。唐代为“诗本事”的成熟确立期,大量本事专著问世,创作实践丰富、理论总结完备、结构模式统一,在文学内部规律和外部发展的双重作用下,狭义的“《诗》本事”正式泛化成为广义的“诗本事”,宋以后为“诗本事”的继续发展期。“《诗》本事”和“诗本事”在故事类型、文本结构、史料价值、材料虚实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在性质和辨伪上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本 本事 本事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无达诂”的经学诠释学内涵
5
作者 姜哲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4,共7页
“《诗》无达诂”是汉代经学思想中极具原创性的诠释学命题,然因其在后世文学批评中被逐渐替换为“诗无达诂”这一更具普泛意义的文学阐释命题,其经学诠释的“原初意义”遂为文学阐释的“后起之义”所遮蔽。而在中国经学与西方古典学、... “《诗》无达诂”是汉代经学思想中极具原创性的诠释学命题,然因其在后世文学批评中被逐渐替换为“诗无达诂”这一更具普泛意义的文学阐释命题,其经学诠释的“原初意义”遂为文学阐释的“后起之义”所遮蔽。而在中国经学与西方古典学、释经学的绮错比观中,不仅“《诗》无达诂”的经学语境会以一种再解释的形式被“还原”,且“诂”“训”与“exegesis”亦能在比较视域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再借之以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符号系统,“《诗》无达诂”所内蕴的双重诠释学意涵也得以向我们澄明绽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EXEGESIS 经学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略》与西汉礼乐政治——以《诗赋略》为中心
6
作者 孙尚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七略·诗赋略》所著,是关乎西汉一代礼乐政治进程的种种文本,它们是西汉一代全新的“王官之学”。《诗赋略》目的在于总结西汉一代礼乐政治的文化成果,宣告以西周《诗》《书》为借鉴、以楚文化为主要渊源的西汉新型礼乐政治的成... 《七略·诗赋略》所著,是关乎西汉一代礼乐政治进程的种种文本,它们是西汉一代全新的“王官之学”。《诗赋略》目的在于总结西汉一代礼乐政治的文化成果,宣告以西周《诗》《书》为借鉴、以楚文化为主要渊源的西汉新型礼乐政治的成功。《七略》的编纂是为了应对宣帝、元帝和成帝时期汉廷所面临的政治危机。《七略》所要记录和建构的是,西汉以集权专制的体制创造的媲美西周封建政治体制的礼乐文化,以此重现西周官学之盛。这足以说明早期目录学与政治文化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赋略》 礼乐政治 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与中和之情的碰撞——《诗品》评陆机“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探析
7
作者 刘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锺嵘《诗品》评价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一句历来受到学界争议。在六朝语境中,“绮错”及其类似的文论话语为褒义词。它与陆机《文赋》“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一段存在互文性,呈现出“尚规矩”与“不贵绮错”的轻重... 锺嵘《诗品》评价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一句历来受到学界争议。在六朝语境中,“绮错”及其类似的文论话语为褒义词。它与陆机《文赋》“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一段存在互文性,呈现出“尚规矩”与“不贵绮错”的轻重殊别关系。陆机崇尚自然物感、后天才学之间的中和之情。立足于五言诗抒情言志、自然英旨的立场,锺嵘更多肯定陆诗切近其五言诗审美理想的一面,而稍贬抑陆诗注重规矩、学问的另一面。锺嵘强调陆诗规矩之绮错,不同于唐代元兢所言物色之绮错。唐初的诗风转变也反映出深绮与浅绮之间的话语张力。回溯话语来源与接受语境,《诗品》对陆机诗歌的评价获得了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绮错 陆机 中和 《诗品》 情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骚、赋用“乱”的文学演进
8
作者 唐定坤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的内外演进,影响到歌辞的生成和脱乐损益的“诗化”加工,要在卒章的转换视角以总撮题旨;骚承《诗》“乱”,明示为仪式拟效和文学改造,要在以“歌”促“诵”的抒情层进和句式形态的“变章乱节”;赋承骚解乐,则将之完全转变成了文学辞章推陈出新的体式探索,表现于称名变异、体裁推衍和组构新变。凡此可以见出三者递相演进、表现异同的本质原因和显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楚辞 汉赋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派“活物”诗论及其影响
9
作者 郑凯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惺、谭元春的个性和际遇相关,涉及诗歌创作、文本、鉴赏多个方面,主张诗歌创作灵动新异、诗歌文本涵义隽永、解读灵变,归旨于“隐秀”,在明清之际引起强烈反响,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成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为活物 《诗经》 《诗归》 隐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诗经》学“以情解《诗》”新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长华 孙玉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宋代在古代《诗经》学史上首次提出了“以情解《诗》”,具有重大的《诗经》学史意义。宋代学术革新的引领者欧阳修首倡“以人情求诗义”,并经由北宋中期学者发扬光大,在南宋前期学者王质这里达到顶峰,继而愈来愈呈现出道学的流派色彩。... 宋代在古代《诗经》学史上首次提出了“以情解《诗》”,具有重大的《诗经》学史意义。宋代学术革新的引领者欧阳修首倡“以人情求诗义”,并经由北宋中期学者发扬光大,在南宋前期学者王质这里达到顶峰,继而愈来愈呈现出道学的流派色彩。以情解《诗》之所以形成于宋代并广受欢迎,根本在于《诗经》“出于民之情性”的属性,先儒确立的“诗言志”传统与魏晋以来的“诗缘情”新说都是它的学理渊源,加上宋代士人受出身影响而养成了喜言情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最终服务于建立有别于汉唐的“宋学”《诗经》学的目标。另一方面,以情解《诗》存在着以今度古、以偏概全的缺点,并非诠释《诗经》的“灵丹妙药”,宋人自己业已反思其弊。最重要的是,宋人虽重“情”,但对“情”持有实质性的贬抑态度,所重之“情”一定是添加了“正”字的“正情”,《诗经》学宗旨正是达于经学意义的“性情之正”“敦厚之义”,因此,以情解《诗》是经学范畴的理念与实践,并非文学《诗经》学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经》学 以情解《诗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志与风化:早期《诗》教功能的分化与转变——基于出土文献的再思考
11
作者 孟庆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7,共8页
在《诗》学史上,“《诗》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诗》作为教育的内容或素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而达成对人道德的培养。从春秋至汉代,《诗》教经历了从官学转为私学、再从私学向官学的复归,施教者、受教者以及“《诗》教”所要培养的... 在《诗》学史上,“《诗》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诗》作为教育的内容或素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而达成对人道德的培养。从春秋至汉代,《诗》教经历了从官学转为私学、再从私学向官学的复归,施教者、受教者以及“《诗》教”所要培养的道德意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诗》教”的功能是与人们对《诗》的经典意义的理解相应的。而对《诗》经典意义的塑造,面临着一个《诗》所特有的困难,即《国风》诗篇的来源、内容以及意义的驳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内在地影响着早期“《诗》教”功能的演变。《关雎》作为《风》之始,围绕该诗的解读最为鲜明地体现着这种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经典 《关雎》之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的主题意蕴与审美意象
12
作者 李志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6,共5页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作的《诗宴·唐才子传》是一部案头场上兼善的昆剧作品,在主题未更改的前提下艺术质量经打磨不断提升。《诗宴·唐才子传》在主题意蕴上,通过三个维度阐释了富有哲理性的“如何相逢”;在审美意象上,主要...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作的《诗宴·唐才子传》是一部案头场上兼善的昆剧作品,在主题未更改的前提下艺术质量经打磨不断提升。《诗宴·唐才子传》在主题意蕴上,通过三个维度阐释了富有哲理性的“如何相逢”;在审美意象上,主要表现为凉秋冷冬,而在此意象之下,该作品揭示的是人生勇敢向前的正确取向和优秀诗作皆是诗人心血之凝结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诗宴》 《唐才子传》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源《诗经·国风》次第研究与今文经学理论的建构
13
作者 李树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1,共7页
魏源《诗古微》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道光初年刻二卷本,另一种是道光二十年二刻二十卷本。《诗古微》初刻本与二刻本关于《诗经·国风》次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其初刻二卷本《国风》次第不同于《毛诗》《左传》和《诗谱》,是一种全新... 魏源《诗古微》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道光初年刻二卷本,另一种是道光二十年二刻二十卷本。《诗古微》初刻本与二刻本关于《诗经·国风》次第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其初刻二卷本《国风》次第不同于《毛诗》《左传》和《诗谱》,是一种全新的顺序,在二刻二十卷本中,魏源放弃了这一次第,而借鉴了郑玄《诗谱》的次第,并对其义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魏源《国风》次第研究前后的差异与其今文经学理论的探索密切相关。魏源《诗古微》关于《国风》次第的研究对于现代的《诗经》学研究仍然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古微》 初刻本 二刻本 《诗经·国风》次第 今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店简《性自命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诗学关联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旭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 郭店简《性自命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情”的关注,充分肯定情感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强调用诗、礼、乐陶冶性情、培养德行,从而使道德在人的内心扎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来看,简文论《诗》具有强烈的主“情”或重“情”色彩,它在充分肯定真性情价值的同时,也主张用礼义来合理地规范、引导、约束情感。从两篇文献对于性情观念的阐发及情与礼关系的揭示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诗学关联。以《性自命出》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性情学说与礼乐教化思想是《孔子诗论》评《诗》论《诗》的思想来源,《孔子诗论》将早期儒家的性情哲学与礼乐教化思想绵密无间地融入了《诗经》的阐释中,呈现出尚情性、重礼义的双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自命出》 《孔子论》 性情 礼义 《诗》学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15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三百五篇谏”——论汉代奏议用《诗》的话语方式与政治功能
16
作者 梁秀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0,共9页
“以三百五篇谏”是《诗》学经世致用功能在政治话语领域的集中体现。“以三百五篇谏”最早见于王式的言论,其概念发源于贾山“诗谏”,经过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原则,并做了具体的用《诗》实践后,被逐渐接纳和运用于政治言... “以三百五篇谏”是《诗》学经世致用功能在政治话语领域的集中体现。“以三百五篇谏”最早见于王式的言论,其概念发源于贾山“诗谏”,经过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原则,并做了具体的用《诗》实践后,被逐渐接纳和运用于政治言论场合。汉代奏议用《诗》对增强政治谏言的话语效力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话语表达形式包括称《诗》、直引、取辞和用义四类,并通过历史镜鉴、执政范例和政治义理原则等方面的经义总结,在汉代政治话语领域发挥了重要功能。西汉前中期,奏议用《诗》以直引为主,西汉中期以后,取辞和用义的《诗》用形式增多,并在东汉成为主流的用《诗》模式。汉代奏议用《诗》加快了奏议文的经学化和文学化进程,也推动了《诗》学阐释面向政治需求和文学表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汉代 奏议 话语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诗》说与《诗序》异同研究之检讨
17
作者 车行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朱熹《诗经》论说与汉代毛郑旧说的关系是《诗经》学史中的重大问题,朱熹与《毛诗序》存在重大分歧,由此形成尊《序》用《序》与疑《序》废《序》两种截然不同的把握诗义的进路。然而朱熹对《诗序》的疑废态度自明清以来受到学界的挑战... 朱熹《诗经》论说与汉代毛郑旧说的关系是《诗经》学史中的重大问题,朱熹与《毛诗序》存在重大分歧,由此形成尊《序》用《序》与疑《序》废《序》两种截然不同的把握诗义的进路。然而朱熹对《诗序》的疑废态度自明清以来受到学界的挑战质疑,姚际恒更言之凿凿地指控朱熹“从《序》者十之五”。当代学者步武姚氏的足迹,运用更精密严谨的量化统计方法来研治此问题,取得丰硕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学界的研究结果仍存在极大差异,难以取得一致结论。本文针对当代15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做全面检讨和反省,除检视其研究程序和评析所得出的结论之外,更聚焦方法的使用,希冀以此做为进一步研究与解决此问题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毛序》 朱熹 《诗集传》 《诗序辨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探索》与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
18
作者 卢笑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6,共8页
《诗探索》是新时期诗学场域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理论刊物。在“朦胧诗”论争中,《诗探索》以其全面把握诗坛的宏观视角、坚定的诗学立场,对当时的诗坛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审视、反思与纠偏,对论争中出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批判等不良倾向... 《诗探索》是新时期诗学场域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理论刊物。在“朦胧诗”论争中,《诗探索》以其全面把握诗坛的宏观视角、坚定的诗学立场,对当时的诗坛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审视、反思与纠偏,对论争中出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批判等不良倾向进行了抵制,较好地维护了新时期正常诗歌批评的开展。在诗学观念层面,《诗探索》由于摒弃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观念,在“自我与时代”等论争中重要命题的回答上,呈现出较为稳健的态度,既肯定“小我”,也强调了“时代”的重要性,既重视诗歌的艺术性,也并未放弃对文学功利性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探索》 “朦胧”论争 学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蕤思在战争中:徐迟的“诗学乌托邦”及其启示
19
作者 刘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1,共9页
徐迟在抗战时期的转型历来为文学史家所关心,短文《抒情的放逐》是被讨论最多的文献。梳理徐迟后续理论作品可知:《抒情的放逐》并不外于他后续的诗学体系,而应将它看作他复杂诗学理论的起点。徐迟的理论有随文坛论争的风向扩展的特点,... 徐迟在抗战时期的转型历来为文学史家所关心,短文《抒情的放逐》是被讨论最多的文献。梳理徐迟后续理论作品可知:《抒情的放逐》并不外于他后续的诗学体系,而应将它看作他复杂诗学理论的起点。徐迟的理论有随文坛论争的风向扩展的特点,香港地区语境对这一理论的创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徐迟在战时的转型表现为理论创制这一特殊形态,这种知识生产方式同样带有明确的现实感,不宜视作纯粹客观的“知识”。徐迟这一个案是战时知识分子与知识生活之间复杂关系的极端表现,它高度典型地呈现了战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理论的实用化倾向,也显示出理论生活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可能及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迟 《抒情的放逐》 《诗的诞生》 现代主义 中国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90,共6页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诗经》 《诗》学传播中心 转移 汉四家《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