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重诂 被引量:16
1
作者 马银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4-79,共6页
《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是关于中国历史学起源与性质的最早论述。本文认为,孟子之“诗”,是在指代讽谏劝正之辞的意义上使用的。因此,“迹熄诗亡”之说实质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周室寝微... 《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是关于中国历史学起源与性质的最早论述。本文认为,孟子之“诗”,是在指代讽谏劝正之辞的意义上使用的。因此,“迹熄诗亡”之说实质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周室寝微,政由方伯,公卿列士献诗讽谏制度荡然不存,讽谏劝正之辞不再被陈于王廷并因此走向衰亡;讽谏之诗衰亡了,以微言立大旨、寓损贬之义于其中的《春秋》于是产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亡然后《春秋》作 孟子 《诗经》 《春秋 制度 意义 ""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文化解读及其诗学批评
2
作者 李洲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89,共7页
"《诗》亡"不是《诗三百》的消亡,也不是诗歌创作的消亡,而是因"采诗"制度废止而形成的诗教风尚的消亡。诗具史笔是"《诗》亡"与"《春秋》作"在诗教功能上构成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对诗的... "《诗》亡"不是《诗三百》的消亡,也不是诗歌创作的消亡,而是因"采诗"制度废止而形成的诗教风尚的消亡。诗具史笔是"《诗》亡"与"《春秋》作"在诗教功能上构成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对诗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诗具史笔的诗学价值在于对诗歌社会教化作用的重视,对"诗史"范畴的提出和对"以诗证史"批评方法的建立。其理论缺失在于注重诗教,轻视诗美;以诗为史,诗史混淆;依诗订史,苛责诗艺。诗具史笔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诗的社会功能,其诗学价值和理论缺失均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史笔 《诗》亡然后《春秋》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源对“《诗》亡然后《春秋》作”的阐发
3
作者 黄开国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2-154,共3页
自孟子提出"《诗》亡然后《春秋》作"之后,历代多有训解。魏源对历史上以颂、正雅或是变风之亡等来训解《诗》亡的各种说法都给予否定,认为应该从王者之迹熄来理解《诗》亡,只有这样的理解才可以认识到孔子著《春秋》为后王... 自孟子提出"《诗》亡然后《春秋》作"之后,历代多有训解。魏源对历史上以颂、正雅或是变风之亡等来训解《诗》亡的各种说法都给予否定,认为应该从王者之迹熄来理解《诗》亡,只有这样的理解才可以认识到孔子著《春秋》为后王制法的微言大义,知晓《春秋》是对王迹的承接,而《春秋》承接王迹是通过五霸来实现的。与以往人们论五霸多推尊齐桓、晋文不同,魏源特别称许楚庄王,多或少也有赞美清王朝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诗》亡 《春秋》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南之乱:《诗》亡《春秋》作的转折事件
4
作者 朱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106,共12页
从《毛诗》系统来看,"夏南之乱"是"诗亡春秋作"的转折性事件。《左传》对此有深入记载。夏姬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但这个女主角几乎隐在幕后。《左传》叙事并不将历史眼光停留于女人的作为,这一取向值得深究。夏... 从《毛诗》系统来看,"夏南之乱"是"诗亡春秋作"的转折性事件。《左传》对此有深入记载。夏姬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但这个女主角几乎隐在幕后。《左传》叙事并不将历史眼光停留于女人的作为,这一取向值得深究。夏南之乱显露出"个人正当"与"礼法正义"的冲突,而"礼法正义"在叙事倾向中占绝对上风:不仅是德性,也包括由德性所规范的礼法秩序。从《诗》亡《春秋》作的转折可见,两性关系中潜藏的政治德性何以推动家国命运之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礼法 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申述 被引量:1
5
作者 祁国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98-103,共6页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深层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王者之迹 《诗》亡 《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黜于上: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官府用《诗》 被引量:1
6
作者 葛立斌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0-122,共3页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诗》的传承由周代贵族所垄断的现象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各侯国的官府系统、儒家学派与非儒家的诸子百家三个传承系统。在各侯国的官府系统中,在"礼变"与"乐变"的社会背景下,《诗》也发生了巨大...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诗》的传承由周代贵族所垄断的现象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各侯国的官府系统、儒家学派与非儒家的诸子百家三个传承系统。在各侯国的官府系统中,在"礼变"与"乐变"的社会背景下,《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崇利"、"尚法"与"轻儒"的社会思潮下,《诗》也为各侯国统治阶级所轻视,《诗》在战国官府系统中逐渐处于"受黜"的状态,这必然导致官府系统中的"《诗》之亡"。孟子所言的"诗亡"即是指官府用《诗》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末年至战国 官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六经所见孔子与档案之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叶文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119-123,共5页
本文认为,以往学者认为六经皆史,有失妥当。实际上六经除《尚书》和《春秋》外,余者均同史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说六经皆史,不如说六经皆档案。六经经过孔子的删订,删订的原则为儒家的纲常伦理。此种做法有悖档案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本文认为,以往学者认为六经皆史,有失妥当。实际上六经除《尚书》和《春秋》外,余者均同史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说六经皆史,不如说六经皆档案。六经经过孔子的删订,删订的原则为儒家的纲常伦理。此种做法有悖档案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亦给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春秋 《书》 《易》 《易传》 档案材料 六经皆史 司马迁 《论语》 《诗 档案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