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简诗类文献与孔子删《诗》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峰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 孔子删《诗》与否一直是《诗》学史上的一大难题,结合楚简中越来越多的诗类文献,并从古本《诗》的编集流传、孔子时《诗》的形态、主张删《诗》者的论据等角度看,孔子可能并未删《诗》。首先,古本《诗》的编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乐官最初对诗歌进入《诗》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甚至删削,清华简《耆夜》中的《蟋蟀》和《周公之琴舞》等都启示这一点。其次,《诗》传到孔子时,整体框架等与今本《诗》差别应该不是很大。最后,《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说法有不合事实之处;“诗三百”不是专指孔子所删之《诗》而言,它与《诗》的含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大体一致的。总之,孔子并未删《诗》,只是进行了正乐、调整篇次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孔子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家《诗》思想渊源之蠡测 被引量:1
2
作者 任蜜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40,共7页
西汉今文诗学分为鲁、齐、韩三家。三家《诗》虽然都属于今文诗学,但其思想特征并不完全相同。而这些思想特征的不同,与它们思想来源的不同有着密切关系:鲁《诗》与荀子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在解《诗》的时候突出了礼的地位;齐《诗》源自... 西汉今文诗学分为鲁、齐、韩三家。三家《诗》虽然都属于今文诗学,但其思想特征并不完全相同。而这些思想特征的不同,与它们思想来源的不同有着密切关系:鲁《诗》与荀子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在解《诗》的时候突出了礼的地位;齐《诗》源自以《公羊》为代表的齐学,有着浓厚的阴阳五行思想色彩;韩《诗》同时受到荀子与阴阳家两方面思想的影响,这也是其既有荀子"天人相分"思想,又有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想的原因所在。从保持先秦《诗》义的原貌来看,鲁《诗》的贡献最大。但从汉代经学的发展来看,齐《诗》无疑最能反映西汉今文诗学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诗》 《诗》 荀子 公羊学 阴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三百五篇谏”——论汉代奏议用《诗》的话语方式与政治功能
3
作者 梁秀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0,共9页
“以三百五篇谏”是《诗》学经世致用功能在政治话语领域的集中体现。“以三百五篇谏”最早见于王式的言论,其概念发源于贾山“诗谏”,经过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原则,并做了具体的用《诗》实践后,被逐渐接纳和运用于政治言... “以三百五篇谏”是《诗》学经世致用功能在政治话语领域的集中体现。“以三百五篇谏”最早见于王式的言论,其概念发源于贾山“诗谏”,经过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原则,并做了具体的用《诗》实践后,被逐渐接纳和运用于政治言论场合。汉代奏议用《诗》对增强政治谏言的话语效力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话语表达形式包括称《诗》、直引、取辞和用义四类,并通过历史镜鉴、执政范例和政治义理原则等方面的经义总结,在汉代政治话语领域发挥了重要功能。西汉前中期,奏议用《诗》以直引为主,西汉中期以后,取辞和用义的《诗》用形式增多,并在东汉成为主流的用《诗》模式。汉代奏议用《诗》加快了奏议文的经学化和文学化进程,也推动了《诗》学阐释面向政治需求和文学表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汉代 奏议 话语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荀三家说《诗》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4
作者 刘宗棠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47-51,共5页
儒家学派的三位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对《诗经》都有深刻的研究,但三家用《诗》、说《诗》的角度却不尽相同:孔子着重从道德教育角度以兴说《诗》,孟子注重从辩难角度以意说《诗》,荀子则擅长从修辞角度来阐述《诗》的文学价值。三家说... 儒家学派的三位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对《诗经》都有深刻的研究,但三家用《诗》、说《诗》的角度却不尽相同:孔子着重从道德教育角度以兴说《诗》,孟子注重从辩难角度以意说《诗》,荀子则擅长从修辞角度来阐述《诗》的文学价值。三家说《诗》不同之最大原因在于时代赋予的命题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家说《诗》 以兴说《诗》 以意说《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大简《诗》同篇与同简之同词异字现象
5
作者 朱生玉 王相帅 《现代语文》 2024年第8期35-41,共7页
同篇文献或同一支简内同词异字的现象,在楚简中比较常见,同时,由于其所处语境范围较小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安大简《诗》中亦存在着大量同篇或同简的同词异字现象,这些异字之间多为通假、异体关系。先秦时期文字体系不规范、字词对应关... 同篇文献或同一支简内同词异字的现象,在楚简中比较常见,同时,由于其所处语境范围较小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安大简《诗》中亦存在着大量同篇或同简的同词异字现象,这些异字之间多为通假、异体关系。先秦时期文字体系不规范、字词对应关系不稳定,是造成同词异字现象的根本原因。书写也是形成同词异字现象的重要原因,包括听写或默写、避复、抄手、多次传抄等因素。对同篇或同简同词异字现象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字词关系的认识,也有助于了解古书的形成与传抄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诗》 同词异字 同篇 同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古非古: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的一种释《诗》理路
6
作者 李有梁 《中国韵文学刊》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是清代“三家诗”校注、辑佚的集大成之作。该著用今文经学的观点对《毛传》《郑笺》《孔疏》等古文经学经典做了汇总式大批判。但王先谦往往也借用《周礼》《左传》等古文经传来否定《毛传》《郑笺》的观点,或...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是清代“三家诗”校注、辑佚的集大成之作。该著用今文经学的观点对《毛传》《郑笺》《孔疏》等古文经学经典做了汇总式大批判。但王先谦往往也借用《周礼》《左传》等古文经传来否定《毛传》《郑笺》的观点,或直接列举《毛传》《郑笺》之说以彰其舛误;对《说文解字》以及古文时贤名家亦颇为注重,或以之为批判对象,或以之为论证材料,其最终目的仍在于非“古”是“今”。《诗三家义集疏》这种借古文经典来否定古文经说的入室操戈式释《诗》理路,极具创新意识,在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意义甚大,理应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诗经》 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玄以礼说《诗》学术渊源探析
7
作者 胡慧君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7期29-31,共3页
以礼说《诗》,是郑玄笺释《诗》的重要方法,他依据礼书诠释《诗》中涉礼的诗篇,从而构建起一套以礼说《诗》的完整体系,若探其方法之渊源,远可溯至先秦诸子论诗,近可取于两汉四家诗,以上虽未形成明确的体系,但其中以礼解《诗》的倾向,... 以礼说《诗》,是郑玄笺释《诗》的重要方法,他依据礼书诠释《诗》中涉礼的诗篇,从而构建起一套以礼说《诗》的完整体系,若探其方法之渊源,远可溯至先秦诸子论诗,近可取于两汉四家诗,以上虽未形成明确的体系,但其中以礼解《诗》的倾向,极大地促成了郑玄这一重要方法的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礼说《诗》 渊源 先秦两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诗》与传统中国人的家教
8
作者 王伟萍 《管子学刊》 2018年第1期98-103,共6页
《诗》自孔子编定成书以来,一直是传统中国人家教的基本教材。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施教往往选择《诗》作为孩子的必读书目。父母亲包括家庭中其他长辈引导孩子去读《诗》诵《诗》赋《诗》,并结合《礼》《乐》《书》《易》《春秋》之教,... 《诗》自孔子编定成书以来,一直是传统中国人家教的基本教材。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施教往往选择《诗》作为孩子的必读书目。父母亲包括家庭中其他长辈引导孩子去读《诗》诵《诗》赋《诗》,并结合《礼》《乐》《书》《易》《春秋》之教,帮助他们完成从言语到性情、德行及日后为人、从政的基本教育。传统中国社会尽管治乱相替且乱世居多,而其基本价值观念始终能够一以贯之,文化根脉能够保持不断,这与中国家庭教育中《诗》教的贯彻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诗》 传统中国人 家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诗》学研究的新拓展——读曹建国《楚简与先秦〈诗〉学研究》
9
作者 王齐洲 《长江学术》 2012年第2期158-160,共3页
传统先秦《诗》学研究自汉代即已开展,无论《诗》序、《诗》传,还是《诗》说、《诗》谱,都涉及对先秦《诗》学的阐释和研究。嗣后的先秦《诗》学研究代有拓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同时也留下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夏传才先生曾总结《诗》... 传统先秦《诗》学研究自汉代即已开展,无论《诗》序、《诗》传,还是《诗》说、《诗》谱,都涉及对先秦《诗》学的阐释和研究。嗣后的先秦《诗》学研究代有拓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同时也留下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夏传才先生曾总结《诗》学研究的四大公案,即孔子删《诗》公案、《毛诗序》公案、《商颂》时代公案、《国风》作者与民歌公案,至今仍然未能结案。而这些公案,都涉及先秦《诗》学研究。除四大公案外,先秦《诗》学研究还有许多重要问题也未能解决,如诗的产生及其体制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先秦 《毛序》 楚简 《诗》 《商颂》 《国风》 公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诗》说与《诗序》异同研究之检讨
10
作者 车行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朱熹《诗经》论说与汉代毛郑旧说的关系是《诗经》学史中的重大问题,朱熹与《毛诗序》存在重大分歧,由此形成尊《序》用《序》与疑《序》废《序》两种截然不同的把握诗义的进路。然而朱熹对《诗序》的疑废态度自明清以来受到学界的挑战... 朱熹《诗经》论说与汉代毛郑旧说的关系是《诗经》学史中的重大问题,朱熹与《毛诗序》存在重大分歧,由此形成尊《序》用《序》与疑《序》废《序》两种截然不同的把握诗义的进路。然而朱熹对《诗序》的疑废态度自明清以来受到学界的挑战质疑,姚际恒更言之凿凿地指控朱熹“从《序》者十之五”。当代学者步武姚氏的足迹,运用更精密严谨的量化统计方法来研治此问题,取得丰硕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学界的研究结果仍存在极大差异,难以取得一致结论。本文针对当代15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做全面检讨和反省,除检视其研究程序和评析所得出的结论之外,更聚焦方法的使用,希冀以此做为进一步研究与解决此问题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毛序》 朱熹 《诗集传》 《诗序辨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无达诂”解 被引量:8
11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1,共4页
“《诗》无达诂”是董仲舒提出的重要诗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今人多站在现代诗学阐释的立场上,把它只看成是一个与文学和审美接受相关的命题。实际上,这一命题的提出,与董仲舒整肃《诗经》阐释状态,使“学者有所统壹”的文化、政... “《诗》无达诂”是董仲舒提出的重要诗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今人多站在现代诗学阐释的立场上,把它只看成是一个与文学和审美接受相关的命题。实际上,这一命题的提出,与董仲舒整肃《诗经》阐释状态,使“学者有所统壹”的文化、政治需要紧密相关。本文从先秦至汉的历史和诗学语境出发,结合董仲舒的经学诗学解释实践,揭示了这一命题如何由经学向文学的转换,以及经学文本和思维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巨大影响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董仲舒 经学阐释 文学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兼评陈澧《东塾读书记》考释的得失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海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清代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考释过《孟子》引论《诗》《书》,其考辨有商榷的余地。实际上,依据全书原则、实名原则、分别原则,《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为:引《诗》凡35条,引《书》凡19条,论《诗》《书》凡5章,总计有3... 清代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考释过《孟子》引论《诗》《书》,其考辨有商榷的余地。实际上,依据全书原则、实名原则、分别原则,《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为:引《诗》凡35条,引《书》凡19条,论《诗》《书》凡5章,总计有33章引、论《诗》《书》,章数占全书260章的12·7%。司马迁说孟子"序《诗》《书》",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绝非虚言。《东塾读书记》虽失之于考辨,但有得于义理,精辟地揭示了孟子思想体系与《诗》《书》文化传统的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 《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诗》义三变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天明 《长江学术》 CSSCI 2008年第1期55-59,共5页
从春秋人物赋《诗》引《诗》情况来看,春秋前期(隐桓庄闵)世人仅以二雅为《诗》,中期(僖文宣成)才开始兼以三颂、国风为《诗》,到后期(襄昭定哀)的襄公时代,《诗三百》才大体编成,此后仍小有损益,孔子晚年应删过《商颂》。
关键词 《诗经》成书 孔子删《诗》 春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仁学与“《诗》可以群”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衍军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3,共3页
"《诗》可以群"源于礼乐合群的历史实践。孔子以"仁"为本体,对以"礼"为核心的群体关系进行提升和超越,将外在的规范和秩序内化。又以"仁"为内核对《诗》进行意义的建构,将"思无邪"... "《诗》可以群"源于礼乐合群的历史实践。孔子以"仁"为本体,对以"礼"为核心的群体关系进行提升和超越,将外在的规范和秩序内化。又以"仁"为内核对《诗》进行意义的建构,将"思无邪"作为《诗》的本体。《诗》所承载的观念、价值形态转化为本然无邪的情感,在感性的审美交流中实现道德的提升,将人们纳入一定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之中,具有社会整合和政治统御的功能,这就是孔子"《诗》可以群"的本质。同时,"《诗》可以群"将《诗》作为文化价值权威进行言说,是孔子理论建构的创造性方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说发展的经典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群 礼乐 思无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秀臣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5,共5页
西周时代的《诗经》作品都是为礼典而创作,因礼典而传播的。《诗》文本的结集是周代礼典制度成熟与完善的标志。礼典歌《诗》是《诗》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特殊的用诗机制,也是特殊的接受与传播机制。《诗》因礼典而产生,也因礼典而传播... 西周时代的《诗经》作品都是为礼典而创作,因礼典而传播的。《诗》文本的结集是周代礼典制度成熟与完善的标志。礼典歌《诗》是《诗》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特殊的用诗机制,也是特殊的接受与传播机制。《诗》因礼典而产生,也因礼典而传播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礼典 传播 接受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诗》释《骚》——论王逸《楚辞章句》注释方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龚敏 《船山学刊》 2004年第4期121-123,110,共4页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在注释时采取了以《诗》释《骚》的方式,用两汉诗经学的解释方法来解释《楚辞》。这种依《诗》取兴的方法影响甚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学术从东汉末至魏晋的转变,在楚辞学史及文学史...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在注释时采取了以《诗》释《骚》的方式,用两汉诗经学的解释方法来解释《楚辞》。这种依《诗》取兴的方法影响甚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学术从东汉末至魏晋的转变,在楚辞学史及文学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骚》 王逸 《楚辞章句》 注释方式 东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读《诗》方法论及其理学桎梏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祝平 《贵州文史丛刊》 2002年第2期33-37,共5页
朱熹《诗经》研究之所以成就斐然,在于他在吸取了从先秦孟子至两宋诸儒的读《诗》方法精华的基础上,联系自己读《诗》的切身体验和甘苦,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文学读《诗》的方法论。其读《诗》法对后代影响不显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从文... 朱熹《诗经》研究之所以成就斐然,在于他在吸取了从先秦孟子至两宋诸儒的读《诗》方法精华的基础上,联系自己读《诗》的切身体验和甘苦,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文学读《诗》的方法论。其读《诗》法对后代影响不显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从文学出发的读《诗》方法,最终仍挣脱不了理学的桎梏,导致后人轻朱熹的方法而重其结论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文学 《诗经》研究 朱熹 两宋 理学 先秦 孟子 方法论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奇龄《诗》学理论的逻辑推演与困境突围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9-575,共7页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由反驳朱熹"淫诗"说,推演出一套"以《春秋》解《诗》"的逻辑,依靠对《春秋》史事与义理的选择性吸收,建立起区别于《毛诗序》《诗集传》的解《诗》体系。这一阐释逻辑通过《春秋》与《诗...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由反驳朱熹"淫诗"说,推演出一套"以《春秋》解《诗》"的逻辑,依靠对《春秋》史事与义理的选择性吸收,建立起区别于《毛诗序》《诗集传》的解《诗》体系。这一阐释逻辑通过《春秋》与《诗经》两部经典之间的深层联系,为《诗经》问题的破解找寻出路。但其驳论有偏执之失,立论存僵化之弊,致使自己陷入理论困境。而一旦看破作诗与用诗的区别和联系,其解诗理论便能找到突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奇龄 《白鹭洲主客说诗》 《春秋》解《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诗外传》与先秦《诗》学渊源关系探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房瑞丽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相对于齐《诗》、鲁《诗》,《韩诗外传》保存完整。《韩诗外传》的引《诗》与《左传》引《诗》取义、孔门诗教、孟子以意逆志说、《荀子》用《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的解《诗》与先秦传《诗》方式一脉相承,直接承继先秦《... 相对于齐《诗》、鲁《诗》,《韩诗外传》保存完整。《韩诗外传》的引《诗》与《左传》引《诗》取义、孔门诗教、孟子以意逆志说、《荀子》用《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的解《诗》与先秦传《诗》方式一脉相承,直接承继先秦《诗》学精神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外传》 《诗经》 先秦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三家《诗》辑佚研究论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房瑞丽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111,共4页
贯穿有清一代的三家《诗》研究,在嘉道期间的全面复兴,以辑佚研究的大盛为重要标志。清代三家《诗》辑佚研究兴盛的原因与清代学术的发展相一致,并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王应麟《诗考》的示范作用;二是辑佚研究体例... 贯穿有清一代的三家《诗》研究,在嘉道期间的全面复兴,以辑佚研究的大盛为重要标志。清代三家《诗》辑佚研究兴盛的原因与清代学术的发展相一致,并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王应麟《诗考》的示范作用;二是辑佚研究体例多样,内容丰富;三是辑佚方法的创新;四是考据与义理结合的尝试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家《诗》 辑佚 《诗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