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事求是”之学及其问题——以《论语正义》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邝其立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2-39,共8页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格,表现有三:重礼、考史与“事实至上”。但检寻刘疏,会发现他未能贯彻“实事求是”的要求,所以引证材料时有“求同略异”“断章取义”的嫌疑,甚至会牵合材料以证成先入之见,且“实...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格,表现有三:重礼、考史与“事实至上”。但检寻刘疏,会发现他未能贯彻“实事求是”的要求,所以引证材料时有“求同略异”“断章取义”的嫌疑,甚至会牵合材料以证成先入之见,且“实事求是”之学亦有其内在问题。刘氏所援引的历代《论语》注疏,与“实事求是”的解释方案并不同质,这将招致一个悖论:“实事求是”的要求,反倒使刘宝楠无法实事求是地运用材料,追索经义。最后,“实事求是”之学作为一种解读方案,与结构松散的《论语》并不相适。集合众多零散“思想点”的《论语》,需要整全的背景或一贯的立场,这便需要“实事求是”之外的“决断”。藉由对《论语正义》的反思,可管窥清代实学之深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正义》 刘宝楠 实事求是 清代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中的“何有”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丕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125-126,共2页
《论语》中的"何有"吴丕"何有"在《论语》中出现7次:1."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2,"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3."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中的"何有"吴丕"何有"在《论语》中出现7次:1."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2,"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3."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4."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固定结构 孔子思想 《论语正义》 现代汉语 刘宝楠 口语 经传释词 省略形式 千乘之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论语新编》
3
作者 于承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3-113,共1页
关键词 《论语正义》 新编 《论语 总评 孔子 “游于艺” 鲁论 译评 贵族 子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 被引量:2
4
作者 章权才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一、宋初的政治统一与重建统治思想的客观要求公元960年,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陈桥兵变,后周被推翻。一个崭新的统一的朝代随之而起,是为宋。赵匡胤建宋,政治局面重归统一。但是,必须指出,这个统一从一开始就具有很... 一、宋初的政治统一与重建统治思想的客观要求公元960年,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陈桥兵变,后周被推翻。一个崭新的统一的朝代随之而起,是为宋。赵匡胤建宋,政治局面重归统一。但是,必须指出,这个统一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局限性。宋太祖、宋太宗两兄弟虽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经学 宋初三先生 《论语正义》 义理之学 《五经正义》 赵匡胤 《论语 《春秋》 明体达用 《尔雅义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方”释义辨正
5
作者 曹海东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辨正 释义 中学语文教材 《论语正义》 “方” “义” 刘宝楠 子路 对话 归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江户时期的《易道拨乱辨》对《易道拨乱》之辩驳
6
作者 史少博 《哲学分析》 2015年第1期190-196,共7页
《易道拨乱》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太宰纯的著作,太宰纯(太宰春台)是信州(长野县)饭田人,生于1680年,卒于1747年,字德夫,小字弥右卫,号春台,又号紫芝园,是古文辞学派(萱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的门人... 《易道拨乱》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太宰纯的著作,太宰纯(太宰春台)是信州(长野县)饭田人,生于1680年,卒于1747年,字德夫,小字弥右卫,号春台,又号紫芝园,是古文辞学派(萱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的门人。著有《古文孝经孔安国传校正音注》一卷、《古文孝经正文》一卷、《古文孝经略解》一卷,太宰纯校刻、音注的《古文孝经孔氏传》被收入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还著有:《论语古训外传》二十卷、《论语正义》二卷、《论语古训》十卷等书。森銕大年,又称森東郭,江户时期中期的儒者,名鉄,字大年,生于1729年,卒于1791年,千叶县人,他排斥荻生徂徕之学,著有《非弁道弁名》、《易道拨乱辨》等书。本文主要解剖《易道拨乱辨》对《易道拨乱》之辨驳,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期 易道 日本 《论语正义》 古文孝经 《四库全书》 荻生徂徕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的修辞学思想 被引量:4
7
作者 代磊 陈汝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2-15,共4页
论孔子的修辞学思想代磊,陈汝东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言论中有许多涉及修辞的思想。研究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对发扬我国的古代文化,促进现代修学研究,以及指导人们的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修... 论孔子的修辞学思想代磊,陈汝东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言论中有许多涉及修辞的思想。研究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对发扬我国的古代文化,促进现代修学研究,以及指导人们的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修辞的地方很多,我们拟就从以下三个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现代修辞学 言语行为 言语理解 康有为 言语对象 《论语正义》 修辞思想 言语活动 “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不……”语义结构的最早解释 被引量:1
8
作者 子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59-59,共1页
“不……不……”语义结构的最早解释现代汉语语法书上讲紧缩复句一般均列“不……不……”表现的是假设语义关系。这可看出是“不……不……”,这一格式(如“不打不倒”“不问不开口”等),并指明是相当复句的假设关系类型。读宋代... “不……不……”语义结构的最早解释现代汉语语法书上讲紧缩复句一般均列“不……不……”表现的是假设语义关系。这可看出是“不……不……”,这一格式(如“不打不倒”“不问不开口”等),并指明是相当复句的假设关系类型。读宋代邢《论语正义》,其对《述而》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结构 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语法 《论语正义》 隐性语义 紧缩复句 假设关系 打不倒 孔子 可看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仕而优则学”疑为“仕而优则教(■)”
9
作者 刘振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85-86,共2页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说的两句话,见于《论语·子张》篇。对于这两句话,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次的注释。这些注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差别。如东汉马融说...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说的两句话,见于《论语·子张》篇。对于这两句话,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次的注释。这些注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差别。如东汉马融说“仕而优则学”同于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国时何晏作《论语集解》,采用了马融的解释。北宋时邢禹作《论语正义》,又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解释为“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间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南宋时朱熹作《论语集注》,在解释子夏这两句话的时侯,也说:“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明清科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孔子弟子 《论语正义》 学而优则仕 余力 “学” 子产 马融 子路 学学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