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实事求是”之学及其问题——以《论语正义》为中心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邝其立
-
机构
重庆大学哲学系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2-39,共8页
-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西重要哲学问题的重审与新诠”(2022CDSKXYGYY005)。
-
文摘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格,表现有三:重礼、考史与“事实至上”。但检寻刘疏,会发现他未能贯彻“实事求是”的要求,所以引证材料时有“求同略异”“断章取义”的嫌疑,甚至会牵合材料以证成先入之见,且“实事求是”之学亦有其内在问题。刘氏所援引的历代《论语》注疏,与“实事求是”的解释方案并不同质,这将招致一个悖论:“实事求是”的要求,反倒使刘宝楠无法实事求是地运用材料,追索经义。最后,“实事求是”之学作为一种解读方案,与结构松散的《论语》并不相适。集合众多零散“思想点”的《论语》,需要整全的背景或一贯的立场,这便需要“实事求是”之外的“决断”。藉由对《论语正义》的反思,可管窥清代实学之深层问题。
-
关键词
《论语正义》
刘宝楠
实事求是
清代经学
-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论语》中的“何有”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吴丕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125-126,共2页
-
文摘
《论语》中的"何有"吴丕"何有"在《论语》中出现7次:1."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2,"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3."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4."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5...
-
关键词
《论语》
固定结构
孔子思想
《论语正义》
现代汉语
刘宝楠
口语
经传释词
省略形式
千乘之国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读《论语新编》
- 3
-
-
作者
于承武
-
机构
北京出版社
-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3-113,共1页
-
-
关键词
《论语正义》
新编
《论语》
总评
孔子
“游于艺”
鲁论
译评
贵族
子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
被引量:2
- 4
-
-
作者
章权才
-
机构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
-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113-122,共10页
-
文摘
一、宋初的政治统一与重建统治思想的客观要求公元960年,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陈桥兵变,后周被推翻。一个崭新的统一的朝代随之而起,是为宋。赵匡胤建宋,政治局面重归统一。但是,必须指出,这个统一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局限性。宋太祖、宋太宗两兄弟虽然...
-
关键词
传统经学
宋初三先生
《论语正义》
义理之学
《五经正义》
赵匡胤
《论语》
《春秋》
明体达用
《尔雅义疏》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知方”释义辨正
- 5
-
-
作者
曹海东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3-53,共1页
-
-
关键词
辨正
释义
中学语文教材
《论语正义》
“方”
“义”
刘宝楠
子路
对话
归纳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日本江户时期的《易道拨乱辨》对《易道拨乱》之辩驳
- 6
-
-
作者
史少博
-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哲学分析》
2015年第1期190-196,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日本重要哲学家著作编译和研究"(项目编号:12BZX033)资助
-
文摘
《易道拨乱》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太宰纯的著作,太宰纯(太宰春台)是信州(长野县)饭田人,生于1680年,卒于1747年,字德夫,小字弥右卫,号春台,又号紫芝园,是古文辞学派(萱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的门人。著有《古文孝经孔安国传校正音注》一卷、《古文孝经正文》一卷、《古文孝经略解》一卷,太宰纯校刻、音注的《古文孝经孔氏传》被收入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还著有:《论语古训外传》二十卷、《论语正义》二卷、《论语古训》十卷等书。森銕大年,又称森東郭,江户时期中期的儒者,名鉄,字大年,生于1729年,卒于1791年,千叶县人,他排斥荻生徂徕之学,著有《非弁道弁名》、《易道拨乱辨》等书。本文主要解剖《易道拨乱辨》对《易道拨乱》之辨驳,分析如下。
-
关键词
江户时期
易道
日本
《论语正义》
古文孝经
《四库全书》
荻生徂徕
思想家
-
分类号
B313.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论孔子的修辞学思想
被引量:4
- 7
-
-
作者
代磊
陈汝东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2-15,共4页
-
文摘
论孔子的修辞学思想代磊,陈汝东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言论中有许多涉及修辞的思想。研究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对发扬我国的古代文化,促进现代修学研究,以及指导人们的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修辞的地方很多,我们拟就从以下三个方...
-
关键词
孔子
现代修辞学
言语行为
言语理解
康有为
言语对象
《论语正义》
修辞思想
言语活动
“文”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不……不……”语义结构的最早解释
被引量:1
- 8
-
-
作者
子朗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59-59,共1页
-
文摘
“不……不……”语义结构的最早解释现代汉语语法书上讲紧缩复句一般均列“不……不……”表现的是假设语义关系。这可看出是“不……不……”,这一格式(如“不打不倒”“不问不开口”等),并指明是相当复句的假设关系类型。读宋代邢《论语正义》,其对《述而》篇中“...
-
关键词
语义结构
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语法
《论语正义》
隐性语义
紧缩复句
假设关系
打不倒
孔子
可看出
-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仕而优则学”疑为“仕而优则教(■)”
- 9
-
-
作者
刘振汉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85-86,共2页
-
文摘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说的两句话,见于《论语·子张》篇。对于这两句话,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次的注释。这些注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差别。如东汉马融说“仕而优则学”同于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国时何晏作《论语集解》,采用了马融的解释。北宋时邢禹作《论语正义》,又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解释为“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间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南宋时朱熹作《论语集注》,在解释子夏这两句话的时侯,也说:“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明清科举,
-
关键词
子夏
孔子弟子
《论语正义》
学而优则仕
余力
“学”
子产
马融
子路
学学半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