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英译中华人译者的孔子形象塑造 被引量:10
1
作者 许雷 屠国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华人译者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从自身特定文化身份出发,通过塑造孔子形象,传递民族价值,表达个人诉求,满足不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为中译外事业做出相应贡献,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论语》英译 华人译者 文化身份 孔子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在家国之外——黄继忠《论语》英译的策略选择 被引量:11
2
作者 屠国元 许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15-220,共6页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继忠 《论语》英译 翻译策略 文化身份诉求 直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规范视域下的《论语》英译——以刘殿爵译本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小曼 刘欲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98,共7页
翻译规范理论肇始于利维和霍姆斯,发展于图里,集大成于切斯特曼。该理论以文化模因为切入点,涉及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覆盖翻译过程的所有阶段,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重大意义。... 翻译规范理论肇始于利维和霍姆斯,发展于图里,集大成于切斯特曼。该理论以文化模因为切入点,涉及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覆盖翻译过程的所有阶段,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职业道德紧密联系,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借助翻译规范,可以窥探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背后的文化因素。该译本承载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规范因子,使得本身加载的时代文化模因更加深刻。译本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和细节处都是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但传递的信息却是中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刘殿爵的翻译给人们的启示是,翻译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种种期待,文化内容的移植需要引发目的语读者的心灵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刘殿爵 《论语》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论语》英译看经典翻译的双重视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丙权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64,共8页
自明末西方传教士入华以降,西方世界对《论语》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已蔚为可观。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处境中,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随着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新的《论语》译本不断涌现,而重译中国经典... 自明末西方传教士入华以降,西方世界对《论语》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已蔚为可观。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处境中,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随着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新的《论语》译本不断涌现,而重译中国经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反映了西方汉学界重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界重新建构自身文化的内在要求。然而,经典的重译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翻译检视的基础之上。本文首先对《论语》英译的历史作简单的回顾,结合对《论语》英译不同翻译模式的考查,反思翻译之理念及经典翻译中的"中外"及"古今"双重诠释学视域,并进一步思考由此生发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及经典翻译研究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英译 翻译 诠释学视域 传统 跨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功能语境重构看译者选择——兼评林戊荪《论语》英译本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敬源 邱靖娜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6期86-92,共7页
林戊荪的《论语新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论语》英译本之一,对译本翻译策略、优缺点等进行探讨,有利于推动中国典籍外译进程。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出发,对该译本的语境重构进行研究。发现译者通过注释等副文本手段对原文的... 林戊荪的《论语新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论语》英译本之一,对译本翻译策略、优缺点等进行探讨,有利于推动中国典籍外译进程。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出发,对该译本的语境重构进行研究。发现译者通过注释等副文本手段对原文的文化语境进行还原和重构,译文具备学术性特点,基本实现了对原文内容的忠实传译;通过词汇语法层的调整,对原文情景语境进行重构,使译文具有学术性、通俗性、时代性的特点;最后通过主位结构等因素的调整进行上下文语境重构,再现原文的行文特点、修辞特色,保持原文的文学价值。对《论语》英译和其他典籍英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重构 译者选择 《论语》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论语》的英译与诠释 被引量:28
6
作者 杨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21-32,共12页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诠释、语言分析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多种诠释方法,既丰富了对《论语》和孔子的理解,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利用和曲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论语》英译 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己通”外译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宏伟 王湘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106,共8页
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以《论语》英译为例,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该模式体现了饱含人类命运共同体... 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以《论语》英译为例,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该模式体现了饱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而不同”之哲学理念、“推己及人”之他人意识及“文化平等”之比较视野。它克服了以往“5W模式”线性结构之局限,将起点与终点连接,形成了环形译介循环模式,提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受众与译介效果;同时,它突破了以往文化外译二元对立之藩篱,主张文化外译既要尊重文化之差异,更应探求文化之共通,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屏障,实现“人己通”,从而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人己通”模式 《论语》英译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