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己关系与乡村社会治理——基于《吕氏乡约》的文本阐释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占锋 王懿凡 张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9,共13页
《吕氏乡约》是北宋理学家吕大钧在蓝田推行的乡民自治公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它秉承儒家理念,将道德教化践行在具体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吕氏乡约》的文本分析,从群己关系出发,抽象地剥离出乡村社会中的群体与个... 《吕氏乡约》是北宋理学家吕大钧在蓝田推行的乡民自治公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它秉承儒家理念,将道德教化践行在具体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吕氏乡约》的文本分析,从群己关系出发,抽象地剥离出乡村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发现群体是乡村自治的基础,个体是德治施行的对象。群体以"德"自治,个体以"己"德治,最终实现对群体关系的调和以及对个体行为的规训,并使得治理功能相互叠加且相互强化,最终形成了群己的有机融合,实现理想的乡村自治。在当前乡村振兴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重新反思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群己关系及其治理逻辑,对有效推进"三治融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吕氏乡约》乡村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群治说与写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2
作者 陈健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4期32-36,共5页
改良群治说与写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陈健1关于解读历史,伽达默尔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他说:“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在这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理解的真实。一种正当的... 改良群治说与写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陈健1关于解读历史,伽达默尔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他说:“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在这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理解的真实。一种正当的释义说必须在理解本身显示历史的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改良 小说理论 鲁迅小说 说与写 思想启蒙 历史联系 《新小说 小说界革命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小说界革命”研究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谢飘云 张松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47-56,共10页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小说界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从"小说界革命"是否是一场革命、梁启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态度、梁启超倡导的政治小说、"小说界革命"理论及其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看,学界在纵向研究上取...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小说界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从"小说界革命"是否是一场革命、梁启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态度、梁启超倡导的政治小说、"小说界革命"理论及其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看,学界在纵向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存在成果差异,横向研究上则既有不足也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进于道,最是为难——评常小琥长篇小说《琴腔》与《收山》
4
作者 张一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1-148,共8页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开启小说进入现代中国文学之要津的先声。他拈出四个字,曰"熏""浸""刺""提",视为小说得以"支配人道"的四种力量。有趣的是,这四个字却...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开启小说进入现代中国文学之要津的先声。他拈出四个字,曰"熏""浸""刺""提",视为小说得以"支配人道"的四种力量。有趣的是,这四个字却正像是常小琥小说《收山》里葛清传授制作烤鸭的四道工序:先将鸭坯挂上烤炉以果木熏之,其次转动鸭身使其遍体浸色,再刺一刀看有几分成熟,火候一到即可提出片肉上桌。如此看来,也许冥冥之中,有人早盼着烤鸭与小说有走到一起的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冥冥之中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现代中国文学 技进于道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趼人的小说观 被引量:1
5
作者 时萌 《高校教育管理》 1989年第2期11-15,共5页
吴趼人的小说观,在晚清文坛可谓独树一帜。他是这样阐释小说之职能的: 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 为德育之一助云尔。 这样来立论,意味着他已脱出了梁启超“小说论”的窠臼。二十世纪开头,梁氏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吴趼人的小说观,在晚清文坛可谓独树一帜。他是这样阐释小说之职能的: 借小说之趣味、之感情, 为德育之一助云尔。 这样来立论,意味着他已脱出了梁启超“小说论”的窠臼。二十世纪开头,梁氏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相继发表,认为提倡新小说可以改良群治、演进社会,甚至强调新社会必先新小说,视小说为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服务之工具。此论一出:海内风从,为小说发展史开拓了一个新的纪元:把小说从茶余酒后消遣品的陈说中解放出来,刷新了大家对小说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梁氏观点的功绩昭然,然而也显出了极大的片面性。“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提出以来,三年的实践证明,单纯把小说视为政治的传声筒乃是形而上学的理解;小说应当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以它的美感作用撄人心。于是,小说界有识之士开始对梁氏观点的片面性表示异议,而提出异议最早者乃是吴趼人,他在1906年所写的《月月小说序》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小说 吴趼人 改良 历史小说 小说 美感作用 正史 梁启超 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逃亡/还乡——谈苏童的小说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元勇 《现代中文学刊》 1995年第3期15-,12,共2页
苏童的小说写作与逃亡/还乡的主题有着纠缠不清的联系。从早期的短篇小说《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开始,逃亡/还乡的主题差不多贯彻始终,一再突现在他的许多重要作品中。苏童对逃亡/还乡主题的执着与他对乡村/城市两组意象群落的倾注情绪... 苏童的小说写作与逃亡/还乡的主题有着纠缠不清的联系。从早期的短篇小说《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开始,逃亡/还乡的主题差不多贯彻始终,一再突现在他的许多重要作品中。苏童对逃亡/还乡主题的执着与他对乡村/城市两组意象群落的倾注情绪之流的抒写形成一种相互映照的对应关系。在他的笔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还乡者 短篇小说 小说写作 主题 枫杨 意象 对应关系 回归故乡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小说论家的成就与偏颇
7
作者 杜景华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在中国小说学的发展和形成中,近代小说理论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承前启后的作用的。可以说,中国近代小说理论,真正地开始理论化了,而且明显地带着现代化的特点。当然,由于时代、环境和论述者本身所带来的局限和缺点,使其带有不成熟性... 在中国小说学的发展和形成中,近代小说理论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承前启后的作用的。可以说,中国近代小说理论,真正地开始理论化了,而且明显地带着现代化的特点。当然,由于时代、环境和论述者本身所带来的局限和缺点,使其带有不成熟性和偏颇性。近代小说理论以当时的维新派首脑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为开创者,特别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此时期小说理论的纲领性文章,因此其理论的“动机性”是十分明显的。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即以“动机性”为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理论 小说 梁启超 中国小说 开创者 偏颇性 小说 人物形象 红楼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一课》在百年教科书中的呈现形态 被引量:1
8
作者 林长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早在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就提出:“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 早在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就提出:“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课》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教科书 形态 小说 梁启超 新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水平
9
作者 曾德才 《求实》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84-85,共2页
关键词 公安工作 社会 人民 体性事件 公安行政管理 执政方略 警民关系 内保 从严 司法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