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焦情脉教学审美散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1
作者 汲安庆 李茹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4,共4页
审美散文以抒情为己任,教学这类作品时必须聚焦情脉。情脉不仅承载着审美散文的情感意蕴,而且关联着抒情的艺术,还深度触及言语人格、言语情趣、言语气势、言语韵味等内容,由情脉切入教学便于实现教学知识的结构化,促进知、情、意、行... 审美散文以抒情为己任,教学这类作品时必须聚焦情脉。情脉不仅承载着审美散文的情感意蕴,而且关联着抒情的艺术,还深度触及言语人格、言语情趣、言语气势、言语韵味等内容,由情脉切入教学便于实现教学知识的结构化,促进知、情、意、行素养的和谐培育。教师可基于学情,聚焦文本情脉,围绕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气韵三个层面渐次展开,开掘审美散文的文本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脉 审美散文 文本层次 文本篇性 《记承天寺夜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癯而实腴”:情、理、词、格的相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解读
2
作者 张香来 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2,共4页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很自然地实现了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美学追求。该篇散文以“明月”意象为统摄,以“欣然——陶然——释然/怅然”的情脉一路贯穿,不仅在闲人、明月、竹柏三种意象中寄寓了丰富的哲理内涵,而且也映射了...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很自然地实现了他“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美学追求。该篇散文以“明月”意象为统摄,以“欣然——陶然——释然/怅然”的情脉一路贯穿,不仅在闲人、明月、竹柏三种意象中寄寓了丰富的哲理内涵,而且也映射了作者赤子之心、忻合共情、空明心地这些言语人格的特质,创造了情词相称、理词相称、格词相称的美学范式,具有无穷的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癯而实腴 情词相称 理词相称 格词相称 《记承天寺夜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短文深挖作者是陷阱——《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被引量:3
3
作者 尹逊才 张彦儒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3,共4页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类似感慨,篇幅越短的文言文越难教。就拿《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全文不到百字,即使字字落实、句句对译,似乎也耗费不了多少时间,那么剩余大把的时间该做什么呢?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扰,“除了疏通文义外...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类似感慨,篇幅越短的文言文越难教。就拿《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全文不到百字,即使字字落实、句句对译,似乎也耗费不了多少时间,那么剩余大把的时间该做什么呢?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扰,“除了疏通文义外,不知道还可以讲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在学术期刊网翻检新时期以来有关此文的一百多篇教学研究论文,梳理后发现大家解决问题的主线十分明晰,即“深挖作者”。这种深挖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导向,基于笔者大量听课实践来看,其实是个“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 教学反思 作者 短文 教学研究论文 语文教师 学术期刊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材更应是学材——台湾、大陆教材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比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倪岗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1-23,共3页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语文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随着交流的加强,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教材。两岸同宗同...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语文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随着交流的加强,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以汉语为母语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教材。两岸同宗同源,教材研制方面应该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 台湾地区 大陆 教育内容 教学目标 物质基础 教育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蒋兴超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72,共3页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丰富情感。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诵读课文 教学目标 文意 品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品”情致——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旭 韦冬余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8-61,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小品文中的妙品。在内容上,苏轼借助"苏味"小生境的营造,描绘了沉静淡泊的"庭院"、反常合道的"月"与"竹柏"以及随遇而安的"闲人"三个重要的意象。在形式上,...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小品文中的妙品。在内容上,苏轼借助"苏味"小生境的营造,描绘了沉静淡泊的"庭院"、反常合道的"月"与"竹柏"以及随遇而安的"闲人"三个重要的意象。在形式上,苏轼呈现了一贯的"自然"真体格,其自然隽永的语用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促使文章从"日记"转变成为一篇文思俱佳的"小品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品 情致 《记承天寺夜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承天寺夜游》细读——兼与张伟忠老师商榷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文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0-51,共2页
为阐发教师对文言文本的“发泡”功夫.张伟忠老师在《语文学习》2011年第4期《还原文本丰富性提高学生感受力》一文中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样文,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文本细读示范。该细读探幽入微,卓见迭呈,令人折服。不过张老... 为阐发教师对文言文本的“发泡”功夫.张伟忠老师在《语文学习》2011年第4期《还原文本丰富性提高学生感受力》一文中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样文,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文本细读示范。该细读探幽入微,卓见迭呈,令人折服。不过张老师对苏文情感复杂性的把握似嫌不够,自觉抑或不自觉间陷入了“言必归旷达”的苏文解读魔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文本细读 老师 张伟 《语文学习》 原文本 不自觉 感受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样的月光,别样的心情——《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8
作者 余耀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18,共3页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似乎重在“异”,细想也不尽然。教学方法和策略建立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基础之上,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由于解读具有某种确定性,那么方法和策略的不同更多体现的是殊途同归。...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似乎重在“异”,细想也不尽然。教学方法和策略建立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基础之上,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由于解读具有某种确定性,那么方法和策略的不同更多体现的是殊途同归。本期针对《记承天寺夜游》的三篇教学设计,都很好地落实了课标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要求。在解决了字词含义、难句翻译之后,三位教师均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上,有的侧重朗读,有的侧重鉴赏,有的侧重设疑和拓展阅读,方法各有千秋。本刊将继续刊发优秀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欢迎朋友们投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经典文学作品 心情 教学方法 同课异构 情感体验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根”留住——《记承天寺夜游》两次课堂教学的成败记
9
作者 丁丽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45,32,共3页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课堂教学 小品文 苏轼 中学 语文 '个性化阅读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的精神困顿与生命突围——析《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藻荇与竹柏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海锋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58-60,共3页
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创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是苏轼黄州文学的精品,亦是其谪居生涯的精神结晶。全文虽仅85字,在苏氏小品文中短小罕见,但是其中寄寓的生命诉求却极为丰富。因为篇幅短... 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创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是苏轼黄州文学的精品,亦是其谪居生涯的精神结晶。全文虽仅85字,在苏氏小品文中短小罕见,但是其中寄寓的生命诉求却极为丰富。因为篇幅短小,文章书写,如叙事、描写、抒情皆点到即止,这无疑也增大了文章理解和课堂教学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生命 精神 突围 语文教材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波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12期49-51,共3页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内心世界 学生学习 “闲”字 循序渐进 人生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读 赏析 体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包国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20,共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朗读、品味词句和对话体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隐含在文字深处的独特心境。 2.通过品读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修炼的宁静欣悦的心境,感悟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朗读 赏析 教学目标 人生态度 对话体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实知识点 体悟人生感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小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2,共3页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掌握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2.了解古代散文中“记”这种文体的特点。3.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知识点 人生 体悟 文言实词 教学目标 词的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秀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68,共3页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复杂情感内涵。 2.能自主、合作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内涵 合作学习 文言文 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琦 吴诗斌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1-33,共3页
一、课文背景《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古诗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在反复诵读中,进入... 一、课文背景《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古诗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自然山水 陶冶情操 文化积累 整体感知 情景交融 语言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闲者便是主人——读《记承天寺夜游》
16
作者 单君 邹兆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54,共2页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但不敢说,生怕一说出口就将他庸俗化.因此一直隐秘地将他放在心底。三年前,买了一本《东坡志林》,它是东坡生前一有随感就记录下来的文字,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主人 《东坡志林》 苏东坡 庸俗化 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美的错觉——读《记承天寺夜游》
17
作者 袁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48,共2页
《记承天寺夜游》写苏轼在一个寒秋的深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与好友张怀民在月下散步的情景。 既然是“夜游”,自然是不眠人做的事情。那么为何不眠呢?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错觉 优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平淡中读出玄妙——《记承天寺夜游》文本细读 被引量:3
18
作者 倪岗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5期59-60,共2页
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赏析文末的写景议论部分。的确,最后两句自是天成佳句。可如果认为此文仅有佳句而无美篇,那就实在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因为文本前面的叙事部分看似平淡,实则句句玄机,是全文不可... 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赏析文末的写景议论部分。的确,最后两句自是天成佳句。可如果认为此文仅有佳句而无美篇,那就实在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了。因为文本前面的叙事部分看似平淡,实则句句玄机,是全文不可分割的部分,其耐人寻味之处,尤需读者细细咀嚼,一一体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文本细读 平淡 不可分割 耐人寻味 佳句 教学 议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19
作者 何茂琼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33,共6页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我们在《核舟记》中读到的苏东坡著名散文前后《赤壁赋》中优美的诗句(黑板一侧竖排板书)。同学们应当了解苏东坡吧?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实录 《赤壁赋》 《核舟 苏东坡 同学 板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文长教策略谈 被引量:2
20
作者 章浙中 詹启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28,共3页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编选了一些篇幅短小的文章,它们乍看言语浅显、结构简单,似无咀嚼价值,但恰恰是这样一些文章更能见作者之功力。如何引领学生深读这些文章,是执教者应着力思考的问题。本期《短文长教策略谈》为此类文章的教学提供了一...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编选了一些篇幅短小的文章,它们乍看言语浅显、结构简单,似无咀嚼价值,但恰恰是这样一些文章更能见作者之功力。如何引领学生深读这些文章,是执教者应着力思考的问题。本期《短文长教策略谈》为此类文章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思路,《我为什么而活着》《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教学设计从实践层面呈现了短文长教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语文教科书 文章 执教者 中学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