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0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境域式表达方式及对构建我国教育学话语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卫华 陈丹萍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4,共12页
中国教育学欲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术话语及体系,需要立足当下、历史和未来三个维度,遵循现实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条原则。当前世界学术话语对存在论主要是概念式表达,我国国学经典《论语》却提供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即境域式表达。境域式表... 中国教育学欲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术话语及体系,需要立足当下、历史和未来三个维度,遵循现实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条原则。当前世界学术话语对存在论主要是概念式表达,我国国学经典《论语》却提供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即境域式表达。境域式表达通过营造态势和描述具象,使自身成为一种动态的意义生发机制,借由主体的参与而开启一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意义空间。它还原了认识原本的发生状态,保持了生活世界的亲熟感,给予理解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中国教育学话语或可采用境域式表达,它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学话语问题,在传承国学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与世界学术话语的互补式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学术话语 概念式表达 境域式表达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经证经”的典范之作
2
作者 漆永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共1页
《论语本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宋诗》与《儒藏》主编之一的孙钦善先生所著,是当代比较权威、准确,也比较接近孔子原意的《论语》注译本之一。《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大多数语录已经失去了孔子当时说话的语... 《论语本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宋诗》与《儒藏》主编之一的孙钦善先生所著,是当代比较权威、准确,也比较接近孔子原意的《论语》注译本之一。《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大多数语录已经失去了孔子当时说话的语境与场合,很难知道此话对谁而讲,因何而说,再加上语简义奥,给后人理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宋诗》 中文系教授 再传弟子 《论语》注 北京大学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新诠
3
作者 张学城 刘光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1,共8页
两千年来学者对《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诠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新近公布的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正有此篇,为正确解读“曾皙之志”提供了线索。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浴”写作“容”,读... 两千年来学者对《论语·先进》“曾皙言志”章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诠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新近公布的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正有此篇,为正确解读“曾皙之志”提供了线索。海昏侯汉简《论语》中“浴”写作“容”,读为“颂”,是雩祭时使用的一种乐舞。据此可知,“曾皙之志”是曾皙在受到任用后举行雩祭,亲身践行周礼。这与孔子一生践行周礼的行为契合,是孔子“吾与点也”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曾皙言志 雩祭 海昏侯汉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名声传播思想及其启示
4
作者 肖劲草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3,共11页
名声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但关于名声传播思想的研究尚不深入。儒家的名声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看待名声的观念和传播名声的方式。重访先秦儒家经典《论语》,研究发现:这一经典呈现出先秦儒家对待名声的态度,即求名有度,不好虚名,... 名声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但关于名声传播思想的研究尚不深入。儒家的名声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看待名声的观念和传播名声的方式。重访先秦儒家经典《论语》,研究发现:这一经典呈现出先秦儒家对待名声的态度,即求名有度,不好虚名,不求超凡神秘带有宗教性的名声,不把名声仅视为工具;推崇其根据更为内在的名声,如“好学之名”“怀德之名”等,对依赖血统身份等外在因素的名声相对淡薄;围绕“德”建立了“圣人”“仁人”“贤人”“君子”“小人”“佞人”“乡愿”这一阶梯式的名声谱系;重视遵从彰显政治伦理规范和秩序的礼,对维护名声的作用。从《论语》中可发掘“三合一”式的名声传播组合———“作为符号的名人+生产性文本+诠释性团体”,其在涉及文化的传播实践中经常出现。先秦儒家不将名声仅仅视为工具,而是重以实扬名、以名载德,这对理解和避免名声传播中的异化现象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先秦儒家 名声 名声传播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天而化自成:《尧典》宋学诠释中的圣王治道
5
作者 仝广秀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9,共8页
《论语·泰伯》中,孔子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和“民无能名焉”来形容尧的为君之道,成为后世理解《尧典》的必要参照。“唯尧则天”指向尧的事功背后的形上本体,“民无能名”则揭明圣王之治循行天道、其化自成的基本原则。不同于... 《论语·泰伯》中,孔子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和“民无能名焉”来形容尧的为君之道,成为后世理解《尧典》的必要参照。“唯尧则天”指向尧的事功背后的形上本体,“民无能名”则揭明圣王之治循行天道、其化自成的基本原则。不同于汉唐经学以宇宙秩序来解释尧的“顺天而行”,宋代性理之学将“天”转化为与圣人心性相贯通的天理,《尧典》所载圣王德业即本于天理。从公诚无妄的内在心性出发,圣人无为而治,令万民自然而然地各遂其性,无从察知教化施行的过程。理学家基于体用论的解释框架,将“唯尧则天”和“民无能名”视作《尧典》的义理基础,强调“内圣”的优先地位和典范意义。这种内在化、性理化的解释倾向拓展了《尧典》的意义空间,却也造成了政治生活中实践智慧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典》 《论语》 体用论 治道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游戏与翻译:《论语》的跨文化阐释——以印地语译本为例
6
作者 郭潇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F0003,共9页
翻译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游戏”。《论语》的印地语翻译展示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跨文化对话机制。首先,语词的游戏是字词层面的“对齐”与“转化”,核心文化负载词是其中关键;其次,隐喻的游戏是一场以“中间参照体”为媒的跨文化... 翻译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游戏”。《论语》的印地语翻译展示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跨文化对话机制。首先,语词的游戏是字词层面的“对齐”与“转化”,核心文化负载词是其中关键;其次,隐喻的游戏是一场以“中间参照体”为媒的跨文化对话,《论语》原文隐喻借由“中间参照体”创造性地转化为新的隐喻;最后,外位游戏将整体生成他者的外部视角,由“误读”和“不理解”的必然宿命生成一个中印混合的复调文化空间。目的语译本对源语言原本形为复刻,质为改造。通过原作、译本与读者合谋产生新的意义空间,《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样的语言游戏中生发、拓展和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游戏 误读 隐喻 外位性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浸润 德行共生——“天山英才”赵凤芳名师工作室
7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天山英才”赵凤芳名师工作室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于2023年成立。作为自治区重点人才计划项目,工作室汇聚南北疆14位优秀语文教师,构建起横跨克拉玛依、喀什、乌鲁木齐3个地州市的教研共同体。工作室以“文化浸润,德行共生... “天山英才”赵凤芳名师工作室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于2023年成立。作为自治区重点人才计划项目,工作室汇聚南北疆14位优秀语文教师,构建起横跨克拉玛依、喀什、乌鲁木齐3个地州市的教研共同体。工作室以“文化浸润,德行共生”为宗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实施路径研究。工作室成员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研读《论语》,积极探索,挖掘《论语》中的德育元素,针对当下学生成长中的真实问题,研发了《〈论语〉德育课程手册》《〈论语〉一百课》等校本教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为推进“文化润疆”教育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本教材 德育课程 教研共同体 道德品格 《论语》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关键概念领起,从节选走向整本书阅读——以《〈论语〉十二章》为例
8
作者 孟庆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5,共3页
节选类文本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节选部分本身,也不可能完全扩展为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拓展,教会学生从课文出发,学会自主阅读全书,是这类文本教学应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提出该类文本以关键概念领起全书阅读的... 节选类文本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节选部分本身,也不可能完全扩展为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拓展,教会学生从课文出发,学会自主阅读全书,是这类文本教学应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提出该类文本以关键概念领起全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选类文本 整本书阅读 教学策略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夫子的辞趣与子路在儒门的地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泉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99,共8页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很多文献中名声显赫、地位崇高,但后世学者却多停留在“门人不敬子路”这种印象上。要想还原子路在孔门的形象、重诂子路在儒门的地位,须首先回到“门人不敬子路”说的章句文献中,考察具体语境和能指背后的所指等问题,...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很多文献中名声显赫、地位崇高,但后世学者却多停留在“门人不敬子路”这种印象上。要想还原子路在孔门的形象、重诂子路在儒门的地位,须首先回到“门人不敬子路”说的章句文献中,考察具体语境和能指背后的所指等问题,同时须跳出一章之训解,全面审视、整体体察孔子对子路的态度;而要准确理解夫子对待子路的真切情感和实际态度,又须剖明夫子百变的辞趣、不变的心事,以及语录现场的氛围和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孔子在回答子路问题和指导子路成长时,方法多样、修辞丰富,从中可以体察到夫子对子路一贯的忧虑和爱护以及策略性表彰。“门人不敬子路”的说法歪曲了先贤形象,是对经典片面理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路 孔子 《论语》 辞趣 子路之死 七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制语:安大简“仲尼之耑语”新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泽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6,共6页
安大简《仲尼曰》末句“仲尼之耑■也,僕快周恒”的文字释读有很大分歧,尤其是“耑■”二字,有“端语”“论语”“短语”“彖语”“转语”“颛语”“颛顼”“諯逆”“端诉”“耑诉”“短谏”“短识”“微语”等十几种不同意见。根据传... 安大简《仲尼曰》末句“仲尼之耑■也,僕快周恒”的文字释读有很大分歧,尤其是“耑■”二字,有“端语”“论语”“短语”“彖语”“转语”“颛语”“颛顼”“諯逆”“端诉”“耑诉”“短谏”“短识”“微语”等十几种不同意见。根据传世文献“耑”声之字与“制”相通以及“屰”和“语”的基本声符“五”音义相近,联系《大戴礼记》的篇名“曾子制言”,“耑■”应该释读为“制语”,篇名《仲尼曰》可称作《仲尼制语》或《孔子制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仲尼曰》 曾子制言 孔子制语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英译本海外传播效果及其启示
11
作者 冯亚利 黎慧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76,共8页
《论语》是儒家思想之经典大作,其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传统典籍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发扬经典著作《论语》的国际影响力,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之举。基于Python爬虫技术,爬取美国知名书评网站“好读”... 《论语》是儒家思想之经典大作,其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传统典籍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发扬经典著作《论语》的国际影响力,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之举。基于Python爬虫技术,爬取美国知名书评网站“好读”与“亚马逊”关于《论语》英译本读者的有效评论,构建语料数据库,借助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主题模型、情感分析的方法描摹读者评价的形貌和情感态度,分析海外读者对《论语》英译本的接受度,发现尽管一部分海外读者对少数《论语》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水平等提出批评,但大部分海外读者对《论语》给予了正面的情感评价,积极的情感态度占比较大,而持中立和消极态度的读者比例总和不到40%。同时,读者评价主题不仅涵盖《论语》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孔子生平,还涉及儒家思想、教育观念、哲学道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自然语言处理 文化软实力 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的安大简考释
12
作者 蒋伟男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5,共8页
安大简《子贡问孔子》前4简对重新把握《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的主旨有重要作用。此章本义并非引伯夷、叔齐来刺蒯聩、辄争国,“卫君”也未必专指出公辄。此章中的“怨”“仁”并非“怨悔”“仁让”之义。此章问对背景虽与... 安大简《子贡问孔子》前4简对重新把握《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的主旨有重要作用。此章本义并非引伯夷、叔齐来刺蒯聩、辄争国,“卫君”也未必专指出公辄。此章中的“怨”“仁”并非“怨悔”“仁让”之义。此章问对背景虽与《子贡问孔子》有所不同,但主旨一致,即通过对夷、齐的称颂,来宣扬儒家“不逢世”而不怨以及“求仁”等思想观念。从文本特征看,二者应有共同的文献来源,但之间并无直接线性关系,属同源异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子贡问孔子 《论语》 夫子为卫君 文本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辨性阅读能力进阶培育的前提与路径--《论语》导读视角下的探索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耀平 石修银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进阶培育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育以理性、开放性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品质,而后遵循反思质疑、探究求真、评估省察路径,这是培育思辨性阅读能力、掌握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与策略的有效途径。同时,这种聚焦主题、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又... 进阶培育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育以理性、开放性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品质,而后遵循反思质疑、探究求真、评估省察路径,这是培育思辨性阅读能力、掌握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与策略的有效途径。同时,这种聚焦主题、由浅入深、由内而外又有内在关联的序列化、结构化进阶教学模式,可突破传统扁平化、圆圈式层累的教学结构,是对浅表化、单极化、碎片化教学方式的矫正。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理性精神,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 批判性思维 进阶 策略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释类典籍三重语义层级与文本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中心
14
作者 于芝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注释类典籍包含词义、文义、训释三级语义层,每一层级的语义都可以影响文本用字导致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讨论中心,可发现三级语义系统和异文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首先,汉语字词关系的对应具有历时性,后世以分化字、通用字、本字... 注释类典籍包含词义、文义、训释三级语义层,每一层级的语义都可以影响文本用字导致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讨论中心,可发现三级语义系统和异文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首先,汉语字词关系的对应具有历时性,后世以分化字、通用字、本字改早期文本的母字、异体字、通假字,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其次,文本的文义具有兼容性,后世使用“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近义词替换,或“据经造字”表达文义,也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再次,经注本的训释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系统,后世选择与训释更切合的文字形体,以至出现“据注改经”,亦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总体来看,后出异文多致力于加强文字和文本意义层级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 词义 文义 训释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及适用——以朱熹的判读为中心
15
作者 乐爱国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3,共7页
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 对于《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历代判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西汉《韩诗外传》及刘向说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其二,魏以后儒者认同该句为子夏所言,较多的是指对他人不求全责备;其三,南宋朱熹认为子夏所言轻视小节,因而有弊病。朱熹的解读为其后学所发挥,尤为强调不可轻视小节,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末清初有儒者为子夏所言辩护,至清中期又有儒者认为“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为孔子所言。王家嘴楚简《孔子曰》载孔子曰“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证明该句为孔子所言,含有不拘小节之意。孔子所言,无论对重视私德的传统社会,还是重视公德的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大德 小德 出入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的言与教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少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8,共9页
作为文化宗师的孔子是立德、立言的典范。然其立言不仅是某种道德观点的语言表达,而且还在于他通过日常话语做道德教化的方式。《论语》是我们研究其如何把立言与行教相结合的经典文本。作为孔子应答弟子与时人言论的辑录,其核心特征是... 作为文化宗师的孔子是立德、立言的典范。然其立言不仅是某种道德观点的语言表达,而且还在于他通过日常话语做道德教化的方式。《论语》是我们研究其如何把立言与行教相结合的经典文本。作为孔子应答弟子与时人言论的辑录,其核心特征是“答问”,其它独白或描述可以看作“答问”的衍生形式。《论语》答问的要义,是孔子以导师的身份回答求教者在学习、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因此,它有别于抽象观念的系统论述。对孔子思想的把握,需要通过语境的分析,才能避免被因人而异或因材施教的现象所迷惑,从而了解看似简易或松散的话语为何拥有重要的表达力量。这方面,行为语言理论以及“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观点,对研究《论语》的言行问题,或许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文体 立言 行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的策略——以《论语》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耀平 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1,共4页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当今中学语文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的重要命题。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中存在的功利化、狭隘化、肤浅化等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原生态通读、审辩式精读、创造性转化等方式,积淀学生人文底蕴,提...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当今中学语文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的重要命题。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中存在的功利化、狭隘化、肤浅化等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原生态通读、审辩式精读、创造性转化等方式,积淀学生人文底蕴,提升其思维品质,为言语生命生长蓄势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通读 审辩式精读 创造性转化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中诞生的中国现代幽默:美学视域下的《论语》半月刊再探
18
作者 葛婉君 吴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87,共13页
幽默是兼备了否定性价值要素与肯定性价值要素的独特美学范畴,对于表征某一民族的文明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内外却长期并存着“中国人可有幽默意识否”一类来自文化他者的困惑,以及“幽默难登大雅之堂”一类的本土偏见。这反映出国内... 幽默是兼备了否定性价值要素与肯定性价值要素的独特美学范畴,对于表征某一民族的文明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内外却长期并存着“中国人可有幽默意识否”一类来自文化他者的困惑,以及“幽默难登大雅之堂”一类的本土偏见。这反映出国内幽默研究所面临的双重课题,前者关乎中国幽默的民族文化内涵,后者关乎中国幽默的阐发层次。究其本质,雅俗乃审美趣味的判断,是美学范畴内的问题,而且幽默在雅正文化中的寂寥与其在民俗文化中的繁盛也表征出了一种有关幽默的审美连续统的断裂状态。因此,美学视阙下的幽默研究或可有助于推进幽默雅—俗连续统的贯通以及幽默相关理论在具象—抽象层次上的整合与推进,成为给中国幽默正名的一条可行路径。由林语堂等人主编的《论语》半月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幽默杂志,它不仅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幽默作品,更给出了中国人对于“幽默”这一现代文化概念的最初阐发。从创刊直至停刊,《论语》刊载过70余篇谈及幽默肌理的文字,这些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全面的阐释体系,涵盖了幽默的内涵、种类、功能、认知机制,以及幽默的创作与鉴赏等方面。本文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论语》的“谈幽默”早已溢出文学的边界,走向了人生的品鉴之路。以幽默之名,《论语》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由文明互鉴所生发出的新人生哲学,而这种新人生哲学的内核是审美型的,既从德国古典哲学、唯意志论哲学、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学、表现主义美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美学中汲取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内容,又因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而展现出了尊情尊史、亦狂亦狷,既美且刺、美善相乐,法天贵真、思与境偕的中华韵致。它更关心如何以幽默的心境和姿态来达成负责任地悠游于世,代表了一种将人生体验有尊严且崇高地最大化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半月刊 中国现代幽默 中西美学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经典诠释举证一则
19
作者 宋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2,共1页
经典之为经典,其基础和生命在于文本的严肃性与稳定性。《论语·里仁篇》第8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集解》引何晏注:“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杨伯峻译为:“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论语译注》,中... 经典之为经典,其基础和生命在于文本的严肃性与稳定性。《论语·里仁篇》第8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集解》引何晏注:“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杨伯峻译为:“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李泽厚译为“早晨体认了真理,当晚死了也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集解》 《论语译注》 杨伯峻 经典诠释 《论语》 李泽厚 朝闻道 严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读书法及其问题
20
作者 邝其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3,共8页
与同时代理学家进行横向对比,朱子的尊经意识尤为突出,并特为标举读书法之重要。若置于纵向的经学史脉络中,则会凸显朱子解经的两个要旨:以集中呈现其读书法的《论语集注》为中心,通过与东汉郑玄《论语注》比照,可见朱子的关注点从圣人... 与同时代理学家进行横向对比,朱子的尊经意识尤为突出,并特为标举读书法之重要。若置于纵向的经学史脉络中,则会凸显朱子解经的两个要旨:以集中呈现其读书法的《论语集注》为中心,通过与东汉郑玄《论语注》比照,可见朱子的关注点从圣人之法向圣人之心的变化;若与梁朝皇侃《论语义疏》进行对比,则有“意在言外”与“理在言中”的不同预设。这种旨在揣摩圣心与抽绎义理的读书法,却内含招致圣人与经典位格渐降的倾向:揣摩圣心的读书方法,隐含着圣人可学的前提,这便撤销了圣凡之间不可逾越的隔阂;“理在言中”的预设,则很容易让自家领会的义理成为据以解经的前见,从而让诠释的实质从“我注经”变成“经注我”。朱子解经,旨在重构经典的意义,于是而有全新的读书法。但“事与愿违”的后果,揭示出解经之两难:经学诠释蕴涵澄清与建构双重目标,但二者之间具有张力,时或顾此失彼、无法兼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读书法 《论语集注》 郑玄 《论语义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