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哲学的“佛佗式精进”——重勘《视灵者的梦》在批判哲学生成中的位置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52,共12页
康德哲学在1762年前后通过《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之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而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转向,即从追求确然性的"知识"到究心知识的"确然性",康德亦随之由自然哲学家转变为形而上学家。重构知识之确然性的内涵,... 康德哲学在1762年前后通过《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之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而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转向,即从追求确然性的"知识"到究心知识的"确然性",康德亦随之由自然哲学家转变为形而上学家。重构知识之确然性的内涵,则是批判哲学得以铸就的关键所在,在1765年12月完稿的《视灵者的梦》中,康德大体完成了这一重构,即由真理观的传统主客"符合论"转变为主体间的"普遍有效性",确然性或客观性的内涵就由"无可置疑性"转变为"普遍有效性"或"普遍可传达性"。从"确然性的寻求"中转出的"普遍有效性"给康德哲学带来了一个极其深阔的思想境界,康德由此开始广泛思考认识判断、道德判断和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及其先天原则问题,并最终得出"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理性界限的科学"的关键性结论以及二分主体与世界为现象和物自体的全新哲学格局。可把康德哲学的这一层推进名之为"佛佗式精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视灵者的梦》 确然性的寻求 发生学 过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