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的形而上学”或“存在之思”?——简评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1
作者 申林 《东南学术》 200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本文通过对邓文赖以指认海德格尔“复兴”形而上学的三条理据的讨论 ,指出这一指认难以成立 ,其本身陷入了表象性思维 ,对海氏的存在之思作了形而上学的裁剪 ;其实 ,着眼于存在论差异的存在之思保持着思的可能性 ,与所谓“存在的形而上... 本文通过对邓文赖以指认海德格尔“复兴”形而上学的三条理据的讨论 ,指出这一指认难以成立 ,其本身陷入了表象性思维 ,对海氏的存在之思作了形而上学的裁剪 ;其实 ,着眼于存在论差异的存在之思保持着思的可能性 ,与所谓“存在的形而上学”形同冰炭 ;邓文似是而非的指认只能证明存在之思随时有被肢解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差异 形而上学 表象性思维 存在之思 邓晓芒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令人生疑的“形而上学诸论”——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简论
2
作者 申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2-36,共5页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文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文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命运 复兴 克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 被引量:6
3
作者 邓晓芒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西方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61,共5页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根基,它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从毕达哥拉斯一直到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主流。即使在现代哲学中,“摈弃形而上学”的口号也并没有使形而上学真正消除,它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 形而上学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智慧”辨义——《西方形而上学史》导言 被引量:5
5
作者 邓晓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34-36,共3页
本文在分析西方世界的几个主要哲学概念如“智慧”、“爱智慧”、“形而上学”等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爱智慧”,对西方哲学史的性质进行论述,认为“哲学”一词原本是“爱智慧”的意思,但自亚里士多德之后。
关键词 “爱智慧” 西方哲学史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凡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8,共5页
因文化传统和语言的不同,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哲学时常为一些问题所困扰,如对某些基本范畴的理解、翻译、及由此涉及的思想方式的把握等。其中,关于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Bing”的理解及其中文译名的取舍引发了研究者的激烈争论,并由此引... 因文化传统和语言的不同,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哲学时常为一些问题所困扰,如对某些基本范畴的理解、翻译、及由此涉及的思想方式的把握等。其中,关于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Bing”的理解及其中文译名的取舍引发了研究者的激烈争论,并由此引起学界对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 “Bing” 人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理论与形而上学的命运 被引量:1
7
作者 尹树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后现代理论 形而上学终结 思辨辩证法 道德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性问题 形而上学的命运 海德格尔 经验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追问与意义确认 被引量:1
8
作者 秦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6,共5页
哲学形而上学是指发端于古希腊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哲学传统,人类最古老的知识体系当属哲学形而上学。随着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形而上学被视为过时或甚... 哲学形而上学是指发端于古希腊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哲学传统,人类最古老的知识体系当属哲学形而上学。随着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形而上学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然而笔者认为哲学形而上学对于人类及其社会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正是特有的哲学形而上学传统孕育了西方和所谓的西方世界,包括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发达的自然科学以及特有的形上层面的终极关怀精神。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本质的重新考察,挖掘出这一传统对于西方世界的贡献乃至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而期望一个新的哲学形而上学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传统 本质追问 意义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红霞 谭春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60,共8页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克服的困境,形而上学困境以本体论困境为内在核心,以认识论困境为逻辑前提,以思维方式困境为底层基础。马克思揭示出知识论哲学是导致形而上学困境的根源,因为知识论哲学颠倒了本体世界与现象世...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克服的困境,形而上学困境以本体论困境为内在核心,以认识论困境为逻辑前提,以思维方式困境为底层基础。马克思揭示出知识论哲学是导致形而上学困境的根源,因为知识论哲学颠倒了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单一的认识关系,把同一性思维方式推向了极端抽象化。马克思以实践哲学超越了知识论哲学,在此基础上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同一性的思维方式,把主客体之间单一的认识关系拓展为人与世界之间丰富的实践关系,并把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抽象关系还原为哲学与历史的真实关系。马克思彻底超越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把哲学从知识论时代推进到了实践论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本体论 实践哲学 知识论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红霞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6,共4页
近代形而上学因其内在的矛盾 ,陷入背离科学精神的独断论、否弃人文精神的片面理性 ,导致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在研究对象上 ,由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转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 ,由主客分立的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向主客统一的... 近代形而上学因其内在的矛盾 ,陷入背离科学精神的独断论、否弃人文精神的片面理性 ,导致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在研究对象上 ,由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转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 ,由主客分立的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向主客统一的人文型思维方式 ;在研究目标上 ,由追寻终极不变的绝对真理转向确立多元开放的相对的哲学观。本文通过转型的原因与意义的分析 ,揭示现代形而上学与近代乃至传统形而上学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近代形而上学 哲学转型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现代形而上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式 研究目标 哲学现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形而上学视域内的马克思哲学
11
作者 程家明 徐丽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2,共5页
本文在探讨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由来之后,分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主要特征;以此为历史和逻辑的衔接,阐述了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继承和超越的马克思哲学的要义。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命运及其建设性后现代价值
12
作者 杨建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5,共5页
批评了逻辑实证主义形而上学观的失足,分析了奎因的本体论承诺在形而上学研究中的转折作用,评价了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肯定性工作,勾画了形而上学创新与发展的曲折的历史命运,认为形而上学对实证科学(包括经济学等社会科学)... 批评了逻辑实证主义形而上学观的失足,分析了奎因的本体论承诺在形而上学研究中的转折作用,评价了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肯定性工作,勾画了形而上学创新与发展的曲折的历史命运,认为形而上学对实证科学(包括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形而上学的思想与当代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保持了相通和一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存在性 历史命运 科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批判史——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轨迹探寻
13
作者 韩秋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21,共6页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学科的专业概念自使用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形而上学"不断地被提及与使用、理解与衍生、解构与解释、批判与发展,甚至这样一个具有西方哲学"专利"性质的概念也在中...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学科的专业概念自使用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形而上学"不断地被提及与使用、理解与衍生、解构与解释、批判与发展,甚至这样一个具有西方哲学"专利"性质的概念也在中国哲学中不断发酵与展开,使"形而上学"既具有现象学的表征,也具有解释学的理解,更具有"形而上"的追问。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形而上学"的现象学,可以看出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一直是在双重维度上发生的——狭义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广义的"未来形而上学",如斯特劳森就把形而上学理解为描述的形而上学和修正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国化"就是在上述双重维度统一的意义上重建中国式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批判史 西方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形而上学史与西方文明史关系论纲
14
作者 周春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23,共9页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透过西方文明史的表象,人们不难发现一系列与形而上学相关的思想文化因素,其中有本体论、至善论、自然法论、上帝存在论、日神与酒神精神,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既...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透过西方文明史的表象,人们不难发现一系列与形而上学相关的思想文化因素,其中有本体论、至善论、自然法论、上帝存在论、日神与酒神精神,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既促成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也孕育起国家至上、上帝至上、帝国扩张等情结;既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自身的文明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冲击着西方以外各区域的文明进程。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有重点地对形而上学思想文化与西方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全方位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思想文化 西方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
15
作者 黄颂杰 《学术界》 CSSCI 1996年第4期20-29,共10页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黄颂杰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黄颂杰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意志 尼采 西方形而上学 流变 现代西方哲学 创造力 哲学家 理性 精神实体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祈向虚灵的真实——西方价值形而上学窥略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克剑 《东南学术》 2002年第5期50-61,共12页
哲学的运思不是冰冷的数理筹算 ,它的迂远而拙真的寻问自始就燃烧着人生终极眷注的热情。心灵的价值祈向是“形而下”欲求超越至“形而上”关切的真实契机 ,哲学家们由此创构的形而上学可恰当地称之为“价值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先后在... 哲学的运思不是冰冷的数理筹算 ,它的迂远而拙真的寻问自始就燃烧着人生终极眷注的热情。心灵的价值祈向是“形而下”欲求超越至“形而上”关切的真实契机 ,哲学家们由此创构的形而上学可恰当地称之为“价值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先后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胡塞尔这里形成三个不可替代的运思枢纽 ,这三个运思枢纽也是“价值形而上学”的三种典型形态。它们分别在西方“轴心时代”、近代和现代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价值 形而上学 命运 境界 苏格拉底 柏拉图 康德 胡塞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形而上学的功能与命运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曦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3,共9页
观念能描述集合,但不能区分元素,而方法既能描述集合,也能区分元素;以观念与方法的区分为理论基础,可知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全域的观念而不能作为方法,而对于一切全域观念,其重复使用的边际收益(即边际信息)一次性下降为零。这意... 观念能描述集合,但不能区分元素,而方法既能描述集合,也能区分元素;以观念与方法的区分为理论基础,可知哲学-形而上学只能提供关于全域的观念而不能作为方法,而对于一切全域观念,其重复使用的边际收益(即边际信息)一次性下降为零。这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无法为任意具体事物以及任意两个不同具体事物的区分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因而没有具体而独特的公共功能,所以,它无法为生活中的任意具体事情提供任何实际帮助。这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形而上学 方法 区分 功能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形而上学命运观的演变及危害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8
作者 李全元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3年第3期19-21,共3页
"命运"一词,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和神秘主义联系着,表示人生的一种不可捉摸的"定数".马克思说:"各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确定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个人命运,使他们受它支配.&qu... "命运"一词,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和神秘主义联系着,表示人生的一种不可捉摸的"定数".马克思说:"各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确定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个人命运,使他们受它支配."①列宁也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命运 人生观 价值观 心理特质 人本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论及其形而上学基础——简述西方哲学中的实在论传统
19
作者 石敏敏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85-87,共3页
本文描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在论、知识论传统的一贯性和变化。柏拉图揭示了知识的本质主义层面 ,强调知识与实体世界的疏离 ;维特根斯坦则在其早期哲学中显示了同样的本质主义实质 ,但是又有不同的形态 ;从对实体世界的确定性探索谋求... 本文描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在论、知识论传统的一贯性和变化。柏拉图揭示了知识的本质主义层面 ,强调知识与实体世界的疏离 ;维特根斯坦则在其早期哲学中显示了同样的本质主义实质 ,但是又有不同的形态 ;从对实体世界的确定性探索谋求对本质世界的实在性显现 ,这就以更为完全的形态确立起了本质主义的世界观。以此为探索的切入点 ,本文还描述了这两位思想家所谓的不可言述的神秘即我们这里所谓的形而上学基础 ,认为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的完整结合正是维特根斯坦和柏拉图试图提供给我们的完整的实在论的世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各斯 逻辑形式 确定性 知识 西方哲学 实在论 形而上学 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智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评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旭 刘行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0,共10页
[目的/意义]研判西方智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有助于总体把握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及其政策走向。[方法/过程]本文选取美、欧等西方主流智库作为研究样本,对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结论]随着高质量共建“... [目的/意义]研判西方智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有助于总体把握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及其政策走向。[方法/过程]本文选取美、欧等西方主流智库作为研究样本,对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结论]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西方智库在谈及中国时更愿意主动谈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话题。尽管其中不乏积极、理性的声音,却仍有部分西方智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动机、文化属性及其可行性的问题上存在偏颇认知。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现实利益的考量是西方智库偏颇认知的主要成因。鉴于西方智库的全球影响力,建议从自身经济发展、中国话语传播、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应对西方智库认知偏差所产生的负外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方智库 国际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