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儒耳目资》音系基础非南京方言补证 被引量:19
1
作者 曾晓渝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3-429,共7页
针对学界关于《西儒耳目资》基础方言的争论,文章通过明代相关官话方言韵书韵图音系特点的比较,以及明代南直隶军屯移民后裔语言中历史痕迹的旁证,指出《西儒耳目资》的音系基础非南京方言,并认为明代南京官话(南京话)不一定限于南京方... 针对学界关于《西儒耳目资》基础方言的争论,文章通过明代相关官话方言韵书韵图音系特点的比较,以及明代南直隶军屯移民后裔语言中历史痕迹的旁证,指出《西儒耳目资》的音系基础非南京方言,并认为明代南京官话(南京话)不一定限于南京方言或江淮官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儒耳目资》 明代南京官话 南京方言 中原官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儒耳目资》与今南京话入声韵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石绍浪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8-553,共16页
通过《西儒耳目资》与今南京话入声韵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在韵类分合和主要元音音值等方面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西儒耳目资》入声韵多项特征与今南京话一致,而与其他江淮方言不同。结论认为,《西儒耳目资》入声韵是以明代南京话为基础的。
关键词 《西儒耳目资》 入声韵 南京话 明代官话 南系官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儒耳目资》的成书及其体制 被引量:4
3
作者 金熏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6-82,共7页
《西儒耳目资》的成书及其体制金熏镐1明代西洋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和金尼阁(NicolasTrigau1t,1577—1628)用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创立注音规则,这可算是历史上第... 《西儒耳目资》的成书及其体制金熏镐1明代西洋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和金尼阁(NicolasTrigau1t,1577—1628)用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创立注音规则,这可算是历史上第三次汉语拼音的坐试①。利玛窦为了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儒耳目资》 成书 体制 汉语注意 汉语语言 韵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南京官话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5
4
作者 封传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254-258,共5页
李登、李世泽父子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以及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真实地记录了明代中后期南京官话的语音面貌,这种官话语音系统包含21个声母、60个韵母、5个声调,其语音特色突出表现为疑母和微母的独立,泥母来母... 李登、李世泽父子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以及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真实地记录了明代中后期南京官话的语音面貌,这种官话语音系统包含21个声母、60个韵母、5个声调,其语音特色突出表现为疑母和微母的独立,泥母来母不混,区分尖音和团音,庄组字两分读t?和ts,山摄uon的独立,区分前后鼻音韵-n和-?,闭口韵m尾的消失等。有明一代至清代中后期,南京官话可能一直充当着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角色,在沟通汉语各地方言、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 《韵法横图》 《西儒耳目资》 明代南京官话 汉民族共同语 标准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王徵的翻译出版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惠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88-91,共4页
王徵是我国明朝末年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一生翻译著述很多 ,尤以和来华耶稣会传教士翻译合著和策划出版的《西儒耳目资》与《奇器图说》影响最大 ,书中最早介绍了欧洲音韵学、西方力学和机械学 ,并... 王徵是我国明朝末年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一生翻译著述很多 ,尤以和来华耶稣会传教士翻译合著和策划出版的《西儒耳目资》与《奇器图说》影响最大 ,书中最早介绍了欧洲音韵学、西方力学和机械学 ,并总结了我国汉语音韵学和机械技术。这些翻译出版活动 ,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西学东渐史上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末年 中国 出版史 王徵 翻译 出版 《西儒耳目资》 《奇器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尼阁的语言学思想和礼仪之争
6
作者 谢明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122,共8页
1610年后,在华耶稣会会长龙华民在耶稣会内部掀起了著名的"礼仪之争",它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是Deus的中文翻译。拉丁文Deus有两种译法:意译和音译。龙华民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支持音译,而金尼阁则支持意译。本文通过对金尼阁的《1... 1610年后,在华耶稣会会长龙华民在耶稣会内部掀起了著名的"礼仪之争",它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是Deus的中文翻译。拉丁文Deus有两种译法:意译和音译。龙华民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支持音译,而金尼阁则支持意译。本文通过对金尼阁的《1610年中国年报》、《1616年给耶稣会总长的报告书》和《西儒耳目资》三份历史文献的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金尼阁与"礼仪之争"的关系,特别是他对于Deus之翻译问题的看法,以及原因。本文并不赞同将"礼仪之争"简单地归之于欧洲传教士如何理解和对待中国文化的问题,它更是欧洲传教士如何对待欧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尼阁 语言学 礼仪之争 《1610年中国年报》 《西儒耳目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