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农书》所见经营地主的经营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马欣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5-108,共4页
明末清初《补农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探究历史时期的具体的经营方式的重要史料,它反映了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转变过程中经营地主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经营地主在经济利润驱动下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品种,从事多种经营,对雇工使用方面... 明末清初《补农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探究历史时期的具体的经营方式的重要史料,它反映了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转变过程中经营地主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经营地主在经济利润驱动下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品种,从事多种经营,对雇工使用方面必然呈多元性的特征;在经营方式的选择上,经营地主会以重佃佃出土地,雇工在掌握新生产技术后可能会主动提出重佃的要求;随着技术普及和劳工成本提高,重视对人工成本核算,人力管理则表现在对雇工严格管理监控和合理激励上,并形成一系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农书》 经营地主 租佃地主 重佃 人工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农书》所见农村价格及其相关问题
2
作者 周邦君 《古今农业》 2008年第4期42-54,共13页
农学杰作《补农书》突出反映了明末清初浙北农村价格及其相关问题。价格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具体形式之一。部分物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及其影响较大,而该书作者对价格的看法是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浙北农家在农业... 农学杰作《补农书》突出反映了明末清初浙北农村价格及其相关问题。价格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具体形式之一。部分物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及其影响较大,而该书作者对价格的看法是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浙北农家在农业诸领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价格创造价值基础,并利用价格杠杆发展社会经济。这类乡土经验,成为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宝贵历史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农书》 明末清初 浙北 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补农书》看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生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57-67,共11页
《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明末湖州府涟川沈氏所作,又称《沈氏农书》,成书于崇祯末。下卷为嘉兴府桐乡县人张履祥所作。张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11—1674年)。《补农书》下卷成书于“戊戌年”,即清顺治十... 《补农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明末湖州府涟川沈氏所作,又称《沈氏农书》,成书于崇祯末。下卷为嘉兴府桐乡县人张履祥所作。张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11—1674年)。《补农书》下卷成书于“戊戌年”,即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所以,《补农书》反映的是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补农书》与以前的农书相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农书》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末清初 《沈氏书》 业生产 浙江 经济关 显著特点 明万历 十三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 被引量:6
4
作者 闵宗殿 《古今农业》 2000年第1期9-14,共6页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水乡的一些低洼地区常遭水淹,难以种植,人们开始将洼地改成水塘,并堆高地面,形成一种池养鱼、地种粮的经营格局。与此同时,人们又将各类废弃物利用起来,例如将农作物的糠秕、糟粕、稿秆用以饲畜,又将牲畜的粪便肥田,...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水乡的一些低洼地区常遭水淹,难以种植,人们开始将洼地改成水塘,并堆高地面,形成一种池养鱼、地种粮的经营格局。与此同时,人们又将各类废弃物利用起来,例如将农作物的糠秕、糟粕、稿秆用以饲畜,又将牲畜的粪便肥田,籍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又将农业、畜养业、副业各生产部门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成了一个有机的生产整体。探用这种生产方法,使水、陆动植物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生产因而也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人工生态 资源合理利用 中国古代 业生产成本 生态 《补农书》 食物链 自然资源 政全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湖州百合
5
作者 张德纯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2-122,共1页
湖州百合是卷丹百合的一种,产于浙江省湖州市,以该市市郊、太湖沿岸的太湖乡最为著名,历史上素以“太湖百合”著称。湖州地区所种的卷丹良种有苏白、长白两个品种,苏白植株矮壮,茎秆较短,叶片稠密,鳞茎平头型,鳞片排列紧密;长白植株较高... 湖州百合是卷丹百合的一种,产于浙江省湖州市,以该市市郊、太湖沿岸的太湖乡最为著名,历史上素以“太湖百合”著称。湖州地区所种的卷丹良种有苏白、长白两个品种,苏白植株矮壮,茎秆较短,叶片稠密,鳞茎平头型,鳞片排列紧密;长白植株较高,叶片稀疏,鳞片排列松散,二者统称湖州百合。湖州百合已有近500年的栽培历史,明末湖州就有“百合之乡”之称。据明末浙江吴兴人沈氏编写的《补农书》记载:“百合根甘表,花复芳洁,种于桑际,无损于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历史 百合根 卷丹百合 浙江湖州 浙江省湖州市 《补农书》 浙江吴兴 湖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履祥笔下的乡土技术与经济图景
6
作者 周邦君 《农业考古》 2015年第1期280-285,共6页
明末清初,张履祥的农学杰作《补农书》具体展现出江南乡土技术与经济实践的历史图景。农家讲究种植技术,力求精耕细作;加强副业生产,坚持稻桑并重;推行多种经营,兼顾林牧水产。众多生产对象和环节,形成内容丰富的技术体系。农家根据整... 明末清初,张履祥的农学杰作《补农书》具体展现出江南乡土技术与经济实践的历史图景。农家讲究种植技术,力求精耕细作;加强副业生产,坚持稻桑并重;推行多种经营,兼顾林牧水产。众多生产对象和环节,形成内容丰富的技术体系。农家根据整体规划,适时加工物品;特别是围绕家常需要,加工乡土食品,从而产生整套技术规范。在技术经济实践中,农家就多种乡土物品从事交易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市场意识。张履祥重视农业的根本价值,但不存在排斥工商业的问题。人们应全面看待其农业学术思想遗产,以巩固唯物史观而走科学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履祥 《补农书》 江南 乡土技术 技术经济 科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