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印度的单壶泄水漏壶——基于《虎耳譬喻经》以及相关文献记载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利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虎耳譬喻经》(ārdūlakarn āvadāna,简称《虎耳经》)是一部包含着星宿占卜内容的佛经,拥有诸如《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摩登伽经》在内的梵藏汉多种文本存世。与中国的漏刻法相比,《虎耳经》中所记载的印度漏刻法,是有漏无... 《虎耳譬喻经》(ārdūlakarn āvadāna,简称《虎耳经》)是一部包含着星宿占卜内容的佛经,拥有诸如《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摩登伽经》在内的梵藏汉多种文本存世。与中国的漏刻法相比,《虎耳经》中所记载的印度漏刻法,是有漏无刻的模型。较之后期成熟的受水型漏壶,《虎耳经》中所体现的漏壶,是现存中印两国文献中记载较少的泄水型漏壶,反映了印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的时间计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刻法 单壶泄水漏壶 古代印度 《虎耳譬喻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经中的古代印度地震占卜体系——以《虎耳譬喻经》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利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5-435,共11页
佛教入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大事,带来的不仅仅是佛教义理,还有整个印度文化。星占、医学这些掌握在印度婆罗门家族的专学,通过佛口向古代中国的人们宣说。《虎耳譬喻经》是最早入华的星占类佛经,包含了古代印度种类繁多的星宿占卜信... 佛教入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大事,带来的不仅仅是佛教义理,还有整个印度文化。星占、医学这些掌握在印度婆罗门家族的专学,通过佛口向古代中国的人们宣说。《虎耳譬喻经》是最早入华的星占类佛经,包含了古代印度种类繁多的星宿占卜信息,反映了古代印度地震理论体系的成因、分类、按星宿日按时辰的地震占卜等。印度以凯拉什山中心宇宙模型影响下的雷、水、风、火四大引起地震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阴阳失序引起地震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在印度古代占卜类文献如《广集》、《阿闼婆吠陀注》中也有类似记载。地震占卜记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灾害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占卜 古代印度 《虎耳譬喻经》 《广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与不变:早期汉传佛教文献的天文学翻译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利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52,共18页
汉译佛经《虎耳譬喻经》等文献中保存了印度天文学的主要元素,如星宿占卜的体系、术语、历法知识、日影数据、仪器设计等。保留的同时,它们也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传统对原文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如某些文本加入了中国地名,或使用了中... 汉译佛经《虎耳譬喻经》等文献中保存了印度天文学的主要元素,如星宿占卜的体系、术语、历法知识、日影数据、仪器设计等。保留的同时,它们也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传统对原文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如某些文本加入了中国地名,或使用了中国的季节划分和历法数据。从翻译风格来看,天文学翻译尚质为主,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译场进行团队合作,用归化与异化统一结合的策略来进行翻译。翻译作品既包含受知识精英欢迎的数理天文内容,也包含容易在老百姓中传播的计时仪器和简单占卜。文章借用“五失本”、“五不翻”等佛教翻译方法论,从星宿特性、历法计时、星占卜辞等方面切入,分析汉传佛教早期天文学翻译中的变与不变,进而探讨古代跨文化交流中传播者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并尝试分析何种科学文本能得到有效的传播。总体来看,知识传播策略的纵向启发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在文化交流中保存下来;知识传播策略的横向启发是,与传入国或地区的本土文化实现共鸣的外来知识和技术能更好地实现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天文学 翻译 变与不变 《虎耳譬喻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