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郭沫若《蔡文姬》的版本变迁
1
作者
王阳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43,共9页
1959年2月3日至2月9日,郭沫若用七天的时间完成了五幕历史喜剧《蔡文姬》初稿,此后该剧有过多次修改①.学界所公认的、最早公开发行的版本是连载于1959年4月8日至4月20日《羊城晚报》“花地”副刊上的《蔡文姬》,即《蔡文姬》初刊本②,...
1959年2月3日至2月9日,郭沫若用七天的时间完成了五幕历史喜剧《蔡文姬》初稿,此后该剧有过多次修改①.学界所公认的、最早公开发行的版本是连载于1959年4月8日至4月20日《羊城晚报》“花地”副刊上的《蔡文姬》,即《蔡文姬》初刊本②,但对初刊本以前的剧本却不甚明了.而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新发现的《蔡文姬》铅印本③,正填补了这一空缺④.相比铅印本,初刊本的正文本作了大量修改.此后,收获社与文物出版社分别于5月刊载、出版《蔡文姬》.郭沫若在1959年5月2日给阳翰笙等人的信中写道“我已把改本交收获社和文物出版社”,由此可知,收获本与文物本出于同一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文姬》
郭沫若
版本
文物出版社
1959年
变迁
《羊城晚报》
上海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漫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下)——从郭沫若历史剧谈起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10,共18页
本文以“上篇”为基础,深入到郭沫若重庆时期的四大战国悲剧的构造内部,直面“时代精神”的戏剧“翻译”之中“必要的时代错误”。一方面把这些历史剧置于悲剧理论的问题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又重视它们在中国战时思想文化论争中的特殊占位...
本文以“上篇”为基础,深入到郭沫若重庆时期的四大战国悲剧的构造内部,直面“时代精神”的戏剧“翻译”之中“必要的时代错误”。一方面把这些历史剧置于悲剧理论的问题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又重视它们在中国战时思想文化论争中的特殊占位,认为郭沫若的戏剧“同化”和政治“疏泄”形成了一种历史体验和认知的模式。而戏剧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在重庆左翼的史学和戏剧的交织中,指向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悲剧性”的一种革命认知,尤其表现在郭沫若和侯外庐的同志间争论上,更贯穿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强调郭沫若的戏剧结构透露出一种“人民”的历史想象及其政治矛盾。历史认知脱离不了悲剧视野,而悲剧性体验又隐含于中国革命进程本身的历史感之中。于是,本文转向布莱希特《伽利略传》这样一部作为“悲剧的否弃”的史诗剧,寻找国际左翼文化中的另一个历史剧难题的参照。最终也涉及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在诗学和史学模式上的种种翻转、变化。从马克思到卢卡奇,从郭沫若到布莱希特,历史剧的问题关乎革命和革命危机的历史境遇,导向“现在”的历史化。历史剧代表了革命“现在”中的历史再现、想象和认识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本身也是这场危机的一部分,这一点,集中、剧烈而持续地体现在中国左翼文化的演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侯外庐
卢卡奇
历史剧
悲剧
布莱希特
《屈原》
《蔡文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3
作者
辰戈
《社会科学(甘肃)》
1983年第6期16-22,共7页
歌德在谈到他的剧本《塔索》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道:“我有塔索的生平,我有自己的生平,我把这两个奇特人物和他们的特性融合在一起,我心中就浮起塔索的形象……关于我的描绘,可以说句真话:这部剧本是我的骨头中的一根骨头,我的肉...
歌德在谈到他的剧本《塔索》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道:“我有塔索的生平,我有自己的生平,我把这两个奇特人物和他们的特性融合在一起,我心中就浮起塔索的形象……关于我的描绘,可以说句真话:这部剧本是我的骨头中的一根骨头,我的肉中的一块肉。”(《歌德谈话录》第146页)象歌德这样公开声明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有作家自己在内的情况,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谈到他的剧本《蔡文姬》的时候,表述得就更为直接,他说:“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相近的感情。”(郭沫若《〈蔡文姬〉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主体与客体
学习札记
文艺创作
《歌德谈话录》
《蔡文姬》
郭沫若
剧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郭沫若《蔡文姬》的版本变迁
1
作者
王阳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43,共9页
文摘
1959年2月3日至2月9日,郭沫若用七天的时间完成了五幕历史喜剧《蔡文姬》初稿,此后该剧有过多次修改①.学界所公认的、最早公开发行的版本是连载于1959年4月8日至4月20日《羊城晚报》“花地”副刊上的《蔡文姬》,即《蔡文姬》初刊本②,但对初刊本以前的剧本却不甚明了.而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新发现的《蔡文姬》铅印本③,正填补了这一空缺④.相比铅印本,初刊本的正文本作了大量修改.此后,收获社与文物出版社分别于5月刊载、出版《蔡文姬》.郭沫若在1959年5月2日给阳翰笙等人的信中写道“我已把改本交收获社和文物出版社”,由此可知,收获本与文物本出于同一改本。
关键词
《蔡文姬》
郭沫若
版本
文物出版社
1959年
变迁
《羊城晚报》
上海图书馆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漫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下)——从郭沫若历史剧谈起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璞
机构
布兰代斯大学德语、俄语和亚洲语言文学系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10,共18页
文摘
本文以“上篇”为基础,深入到郭沫若重庆时期的四大战国悲剧的构造内部,直面“时代精神”的戏剧“翻译”之中“必要的时代错误”。一方面把这些历史剧置于悲剧理论的问题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又重视它们在中国战时思想文化论争中的特殊占位,认为郭沫若的戏剧“同化”和政治“疏泄”形成了一种历史体验和认知的模式。而戏剧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在重庆左翼的史学和戏剧的交织中,指向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悲剧性”的一种革命认知,尤其表现在郭沫若和侯外庐的同志间争论上,更贯穿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强调郭沫若的戏剧结构透露出一种“人民”的历史想象及其政治矛盾。历史认知脱离不了悲剧视野,而悲剧性体验又隐含于中国革命进程本身的历史感之中。于是,本文转向布莱希特《伽利略传》这样一部作为“悲剧的否弃”的史诗剧,寻找国际左翼文化中的另一个历史剧难题的参照。最终也涉及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在诗学和史学模式上的种种翻转、变化。从马克思到卢卡奇,从郭沫若到布莱希特,历史剧的问题关乎革命和革命危机的历史境遇,导向“现在”的历史化。历史剧代表了革命“现在”中的历史再现、想象和认识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本身也是这场危机的一部分,这一点,集中、剧烈而持续地体现在中国左翼文化的演进中。
关键词
郭沫若
侯外庐
卢卡奇
历史剧
悲剧
布莱希特
《屈原》
《蔡文姬》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3
作者
辰戈
出处
《社会科学(甘肃)》
1983年第6期16-22,共7页
文摘
歌德在谈到他的剧本《塔索》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道:“我有塔索的生平,我有自己的生平,我把这两个奇特人物和他们的特性融合在一起,我心中就浮起塔索的形象……关于我的描绘,可以说句真话:这部剧本是我的骨头中的一根骨头,我的肉中的一块肉。”(《歌德谈话录》第146页)象歌德这样公开声明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有作家自己在内的情况,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谈到他的剧本《蔡文姬》的时候,表述得就更为直接,他说:“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相近的感情。”(郭沫若《〈蔡文姬〉序》)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主体与客体
学习札记
文艺创作
《歌德谈话录》
《蔡文姬》
郭沫若
剧本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郭沫若《蔡文姬》的版本变迁
王阳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漫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下)——从郭沫若历史剧谈起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习札记
辰戈
《社会科学(甘肃)》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