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宋代建筑色调的审美嬗变——《营造法式》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望衡 刘思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9,197,共7页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色彩审美随时代不同而变化,其中尤其以宋代的建筑彩画风格对后世影响最大,《营造法式》一书中对于宋代彩画的色彩应用有详细描述,对比唐宋建筑彩画,可发现宋代建筑彩画色彩风格较唐时有重大改变,而宋代色彩审美观的形...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色彩审美随时代不同而变化,其中尤其以宋代的建筑彩画风格对后世影响最大,《营造法式》一书中对于宋代彩画的色彩应用有详细描述,对比唐宋建筑彩画,可发现宋代建筑彩画色彩风格较唐时有重大改变,而宋代色彩审美观的形成源自当时政治、宗教等文化因素以及中华民族审美规律的影响,尤其与禅宗"本心清净"思想的引导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艺术 中国古建筑彩画 《营造法式》 色彩审美观 建筑彩绘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后期石窟装饰及其与宋《营造法式》之关系初探(上)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路珂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2,共8页
榆林窟的西夏后期洞窟装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装饰特色,是可以与《营造法式》装饰纹样相互印证的珍贵实例。结合《营造法式》的记载,对这部分装饰纹样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研... 榆林窟的西夏后期洞窟装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装饰特色,是可以与《营造法式》装饰纹样相互印证的珍贵实例。结合《营造法式》的记载,对这部分装饰纹样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试对榆林窟3个后期西夏洞窟(第2、3、10窟)的装饰纹样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其与《营造法式》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装饰 西夏后期 《营造法式》 彩画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后期石窟装饰及其与宋《营造法式》之关系初探(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路珂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0,F0002,117-120,F0003,共15页
榆林窟的西夏后期洞窟装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装饰特色,是可以与《营造法式》装饰纹样相互印证的珍贵实例。结合《营造法式》的记载,对这部分装饰纹样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研... 榆林窟的西夏后期洞窟装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装饰特色,是可以与《营造法式》装饰纹样相互印证的珍贵实例。结合《营造法式》的记载,对这部分装饰纹样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试对榆林窟3个后期西夏洞窟(第2、3、10窟)的装饰纹样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其与《营造法式》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装饰 西夏后期 《营造法式》 彩画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造法式》功限、料例的形式构成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乔迅翔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3-536,共14页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重要科技典籍,由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4部分组成。考察《营造法式》功限、料例条文的形式构成,发现分解法、增减法是形式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并对其中的"增减法"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总结出增减法的...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重要科技典籍,由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4部分组成。考察《营造法式》功限、料例条文的形式构成,发现分解法、增减法是形式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并对其中的"增减法"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总结出增减法的两个类型及其数量表达式。其后,讨论形式构成与诸作等第的关系,澄清诸作等第的真正含义。最后,考察功限料例的形式构成自唐至清的发展轨迹,以求进一步认识《营造法式》功限、料例形式构成的特征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功限 料例 形式构成 增减法 诸作等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造法式》的造物技术与立体图案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倍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21-128,156,共9页
《营造法式》中的“彩画”“雕饰”以及该方面的“制度”直接涉及图案纹样和内容及其制作,阐明了图案在建筑构件上的位置、属性、等级、大小、色彩配置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或方法,这些图案运用在建筑构件诸方面形成“雕梁画栋”的装饰效... 《营造法式》中的“彩画”“雕饰”以及该方面的“制度”直接涉及图案纹样和内容及其制作,阐明了图案在建筑构件上的位置、属性、等级、大小、色彩配置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或方法,这些图案运用在建筑构件诸方面形成“雕梁画栋”的装饰效果,让建筑成为艺术。《营造法式》第三十三、第三十四卷彩画作制度图样都是平面图案样板,图样内容有极其严格的等级和配备;第三十二卷雕木作制度图样都是立体图案样板,小木作制度图样涉及门窗木雕的图案纹样,同时所说的“制度”实际是图案制作的方法。作为宫廷官修的《营造法式》有一套严格的方法制作程序故为制度,属于皇家图案系统,皇家图案在于“显”富贵、“显”地位,与民间图案在于“求”富贵、“求”俸禄很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立体图案 平面图案 皇家图案系统 造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营造法式》看古代科技典籍在辞书编纂中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正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01-103,共3页
关键词 《营造法式》 中国古代建筑 古代科技 辞书编纂 平坐 大木作 李诫 卷杀 格子门 蜀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沟通儒匠”在《营造法式》中的表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焦洋 《南方建筑》 2017年第6期76-81,共6页
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以来的近百年间,关于《营造法式》的研究在各个层面上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李明仲在编修《营造法式》的过程中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一问题,虽然已经有相关研究的开展,但仍有相当广阔的拓展... 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以来的近百年间,关于《营造法式》的研究在各个层面上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李明仲在编修《营造法式》的过程中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一问题,虽然已经有相关研究的开展,但仍有相当广阔的拓展空间,特别是朱启钤先生对李明仲的评价——"沟通儒匠"在《营造法式》中有何具体表征尤为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以此为对象,分别尝试解析了为什么李明仲能做到"沟通儒匠",他又是怎样做到"沟通儒匠"的等问题,以期更为全面的揭示李明仲在编修《营造法式》中的所取得的值得后世汲取的突出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文本情境——以《考工记》、《营造法式》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沈伊瓦 《南方建筑》 2013年第2期35-38,共4页
《考工记》与《营造法式》是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两部经典文本。《考工记》几千年以来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营造法式》则流布惨淡影响甚微,直到当代被重新印刷与研究。两部经典传承的差异源于社会政治文化力量通过对阅读目标的引导,对文... 《考工记》与《营造法式》是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两部经典文本。《考工记》几千年以来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营造法式》则流布惨淡影响甚微,直到当代被重新印刷与研究。两部经典传承的差异源于社会政治文化力量通过对阅读目标的引导,对文本写作的组织及其传播资源的控制限制了建筑技术以文本为媒介的传播,这是古代中国建筑技术典型的文本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营造法式》 建造技术 文本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部独特的《营造法式》及其出版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哲渊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0,共1页
宋代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建筑制度和规范的专业用书,是极为重要的建筑学著作,其重要性早已为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等建筑学前辈所揭示。中国近现代以古建筑研究著称于世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其名... 宋代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建筑制度和规范的专业用书,是极为重要的建筑学著作,其重要性早已为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等建筑学前辈所揭示。中国近现代以古建筑研究著称于世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其名称中的“营造”二字即源于此书;而学社成立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开展对《营造法式》的校勘、释读、实证等研究工作。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石印宋李明仲营造法式》(2020年9月出版)和《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2020年3月出版),因珍贵的版本价值、独特的装帧设计和深厚的学术内涵而有异于近年来出版的其他《营造法式》印行本,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学术团体 营造法式 中国营造学社 装帧设计 学术内涵 朱启钤 梁思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之成规”:宋《营造法式》的诞生及其历史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鹏飞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110,124,共10页
当前学者对《营造法式》的研究侧重于解读其记载的营造技术内容,对于其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涉及较少。为何这部伟大的建筑法规会出现在北宋而不是其他朝代,以及其施行效果如何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宋代功利主义思... 当前学者对《营造法式》的研究侧重于解读其记载的营造技术内容,对于其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涉及较少。为何这部伟大的建筑法规会出现在北宋而不是其他朝代,以及其施行效果如何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宋代功利主义思想催生了包括熙宁变法、元丰改制在内的一系列旨在增强帝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政治社会改革。《营造法式》的出现与这些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负责编写《营造法式》的将作监是在元丰改制之后才重新设置的,这部法规的编纂历程与熙宁变法的兴废有着时间上的对应关系。《营造法式》颁布后,蔡京和宋徽宗掀起了一股大兴土木之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覆灭。《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系统性的建筑技术内容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但这种发展背后的推动力却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政治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功利主义思想 元丰改制 熙宁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千秋 传承文明 “中华营造法式”通过国家重大文化示范工程验收
11
作者 贾国涛 戚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重庆大学戚序教授主持,肖力、龙红、张兴国、贾国涛共同参与的“国家重大文化示范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84项选题——“中华营造法式”,是以宋《营造法式》为基础,以“建构千秋”为主题,
关键词 《营造法式》 中华文明 工程验收 示范工程 大文化 传承文明 国家 重庆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州民居营造法借鉴与运用
12
作者 吴国智 《规划师》 1995年第2期26-43,共18页
自古以来,民宅的营建往往是根据当时当地具体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材料工艺诸多因素,并依据一定的规则相地造址,择定方位,进而确定厝局、结构型式,厝样造型以及装饰装修做法。按照一定的规则建造民宅的方法... 自古以来,民宅的营建往往是根据当时当地具体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材料工艺诸多因素,并依据一定的规则相地造址,择定方位,进而确定厝局、结构型式,厝样造型以及装饰装修做法。按照一定的规则建造民宅的方法通常称为“民居营造法”。其特点是既规整又灵活,构造坚固且经济适用,从内到外之形体观感朴实而富于本民族、本地区特定历史环境之浓郁气息。传承方式则是以“歌诀”、“口诀”师传口授。既有逐渐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营造法式》 蓄水池 重建设计 继承与发展 装饰装修 潮州 相地选址 借鉴与运用 传承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地现代宋式木结构建筑与室内设计——“金玉良缘”四合院建筑项目案例赏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伟星 赵红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9-83,共5页
“金玉良缘”四合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个家族待客的建筑场所。“金”与“玉”分别代表建筑主材金丝楠木与汉白玉,同时显示出该家族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诚挚待客之心。出于对瑰丽独特建筑文化的认知与感悟、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金玉良缘”四合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个家族待客的建筑场所。“金”与“玉”分别代表建筑主材金丝楠木与汉白玉,同时显示出该家族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诚挚待客之心。出于对瑰丽独特建筑文化的认知与感悟、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以及业主情怀等建造目的,设计者在宋式建筑形制的基础上,增添闽地乡土祥瑞元素,结合雕刻、刺绣、大漆等传统工艺,以《营造法式》大型木构件组合结构作为建筑结构准则,辅以现代建造手法,精工细作,打造出具有宋式建筑风范的现代四合院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四合院建筑 木结构 金玉良缘 建筑场所 主材 福建省福州市 精工细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子《仪礼释宫》设计美学思想
14
作者 刘基玫 邹其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5-152,共8页
本文主要探讨朱子《仪礼释宫》的设计美学思想,以深度解读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的精神意蕴,从而发掘其当代价值;考察了《仪礼释宫》的写作动机及其结构,重要内容以及与《营造法式》的内在关系等。
关键词 朱子 《仪礼释宫》 礼学诠释学美学 《营造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
15
作者 张娟 王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67-176,共10页
字幕 生命早描定她的样式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林徽因 1.北总布胡同 日 午后明媚的阳光撒在青石板的小街上,两侧是壁立的青石砖墙。徐志摩引着金岳霖穿过狭长的胡同,金岳霖手中提着一只藤箱。
关键词 林徽因 徐志摩 梁思成 金岳霖 内心独白 费慰梅 总布胡同 长民 《营造法式》 活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 按传统造园手法取裁植物景境(上)
16
作者 徐德嘉 《园林》 2012年第2期62-65,共4页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造园技艺精湛。但却未见古代有关著作流传,尤其是植物景境配置技艺,更是记述浅显。因为古代不把建筑、造园当作是一门艺术,更不把它看作是富有文化内涵、融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专门技艺。“四库全书总目》也把《营造...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造园技艺精湛。但却未见古代有关著作流传,尤其是植物景境配置技艺,更是记述浅显。因为古代不把建筑、造园当作是一门艺术,更不把它看作是富有文化内涵、融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专门技艺。“四库全书总目》也把《营造法式》等建筑专著列入史部政书类。建筑师充其量被看作匠师或百工之家而已!造园之道特别是植物景境配置技艺,更难列入正史而流传了。所以明代郑元勋在《国冶’题词》中写道“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造园者何?日: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郑元勋从另一侧面即造园的变化灵活、自由度高等方面叙述了古代缺乏造园专著的原因。不论是《四库全书》把建筑列入史部政书类,抑或像郑氏说的“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过去缺乏专著是事实,造园技艺灵活,难以表述也是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园手法 植物 传统 《营造法式》 《四库全书》 建筑师 园林历史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分八等”在建筑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鲁民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42-47,共6页
对于《营造法式》记录的,被称作中国古典模数制的材分制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并且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进展。这种古典模数制规定,以高宽比为3:2的矩形(材)作为衡量建筑的基本尺度,最高一等材为9×6寸,最低的为4.5... 对于《营造法式》记录的,被称作中国古典模数制的材分制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并且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进展。这种古典模数制规定,以高宽比为3:2的矩形(材)作为衡量建筑的基本尺度,最高一等材为9×6寸,最低的为4.5×3寸,共有八等,在设计和营造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分制 《营造法式》 建筑史 模数制 黄钟 律管 力学 高宽比 等尺寸 潜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筑制图史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继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S1期190-200,共11页
人类的定居生活,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村落.黄河流域的房屋有方形和园形两种,一般为半地穴式,其墙壁是以木柱依次竖栽而成,屋顶也是用草木搭制,并都涂抹有草筯黄泥.... 人类的定居生活,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村落.黄河流域的房屋有方形和园形两种,一般为半地穴式,其墙壁是以木柱依次竖栽而成,屋顶也是用草木搭制,并都涂抹有草筯黄泥.这种房屋虽然简陋,但也是经过了长期实践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图史 建筑制图 公元前 明堂图 《营造法式》 我国古代 设计制图 太极 图纸 将作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山式屋面建筑起源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巨东 《文博》 2017年第2期59-62,89,共5页
硬山屋面建筑是传统建筑中等级最低、最为常见的建筑样式,但出现的却最晚,明朝以后才在民居中广泛采用。原因是砌筑砖墙的应用受到燃料不足的制约,未能普遍使用。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砖得到广泛地应用,从而产生了硬山屋面这一新的建筑... 硬山屋面建筑是传统建筑中等级最低、最为常见的建筑样式,但出现的却最晚,明朝以后才在民居中广泛采用。原因是砌筑砖墙的应用受到燃料不足的制约,未能普遍使用。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砖得到广泛地应用,从而产生了硬山屋面这一新的建筑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山屋面 悬山屋面 《营造法式》砌筑砖墙 《天工开物》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昇故里何在 益州?杭州?蕲州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启康 《出版科学》 1994年第4期30-32,共3页
毕昇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这项伟大发明虽然在世界同行业中领先400余年,可是毕昇的生平却未能借助自己行业的工具而刊印传世,甚至连他的故里何在也成了千古之谜,其说不一。有说他是益州人的,有说他是杭州人的... 毕昇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这项伟大发明虽然在世界同行业中领先400余年,可是毕昇的生平却未能借助自己行业的工具而刊印传世,甚至连他的故里何在也成了千古之谜,其说不一。有说他是益州人的,有说他是杭州人的;近来又有以英山发现的毕昇墓碑为依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字印刷术 毕昇 活字版 益州 故里 杭州 泥活字 墓碑 发明者 《营造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