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理想人格的和合境界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立文 张文旭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理想人格是体现人生价值意义、达成人生理想目标的典型形象,彰显了人对价值理想的追寻。《庄子》的生命哲学倡导一条由乱归和、由分致合的道路,希望实现人之自我生命以及人与天地万物的和合一体。圣人无名,周尽一体;神人无功,合于天伦;... 理想人格是体现人生价值意义、达成人生理想目标的典型形象,彰显了人对价值理想的追寻。《庄子》的生命哲学倡导一条由乱归和、由分致合的道路,希望实现人之自我生命以及人与天地万物的和合一体。圣人无名,周尽一体;神人无功,合于天伦;至人无己,大同涬溟;真人抱一,同乎天和。《庄子》所构建的圣人、神人、至人、真人的理想人格,从不同侧面彰显着和合一体的生命境界。《庄子》的生命哲学强调,只有体察世界的一体性,与世界和合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自由。《庄子》理想人格的和合境界最终指向“游”,“游”是对充满冲突与矛盾的现实人生困境的化解,是世界和人生之和合本真的实现。“游”之境域与“和”相通,又具有“乐”的价值,“和乐”乃是《庄子》理想生命境界的价值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理想人格 和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论“真”
2
作者 孔令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5,共9页
《庄子》继承《道德经》讨论“真”。“真”来源于与他物、他人、过去的对照,来源于性情的纯洁,描述了人的理想状态,即本然。“真”是《庄子》对《道德经》中“自然”范畴的发展,是衡量个体之“德”的价值标准(区别于儒家的“善”)。德... 《庄子》继承《道德经》讨论“真”。“真”来源于与他物、他人、过去的对照,来源于性情的纯洁,描述了人的理想状态,即本然。“真”是《庄子》对《道德经》中“自然”范畴的发展,是衡量个体之“德”的价值标准(区别于儒家的“善”)。德之真来源于“真性”“真君”“真宰”和道之真即天真,还来源于“真知”。二者兼具的人,就是真人。庄子从多个生存场景的若干重要方面具体地阐述了真人的表征。概括起来,“真人”是远离祸患、身体健康、神态安宁、心态平和、看轻得失、看淡生死、精神逍遥、智慧超绝、自然无为的人。如何成为真人?《庄子》给出的办法是“游”以“采真”。“游”是在多元共生的关联中自主选择、自由而行的动态成长。“采真”之真包括“真知”“真行”,其综合结果是作为“采真”主体的“真人”,其境界是“至人”,其抽象内涵是道,其方式是与有为相对的无为。《庄子》对“真”的原创性开掘对后世哲学史、思想史、中医药学和道教影响深远,在现代也有反思和启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家 真人 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共同性思想的义理层次与理论特征
3
作者 李祥俊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庄子》的共同性思想源于对现实生活规范、制度及其相应的理论支撑的批判。它以相对性、集合性消解现实生活的共同性,追求万物同体的超越共同性;对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种种人类认识共同性思想,揭示其内在局限而回归人类本真的生命状... 《庄子》的共同性思想源于对现实生活规范、制度及其相应的理论支撑的批判。它以相对性、集合性消解现实生活的共同性,追求万物同体的超越共同性;对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种种人类认识共同性思想,揭示其内在局限而回归人类本真的生命状态。个体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是《庄子》关注的焦点,它消解个体的现实的自我同一性,而通过旁通、纵贯的不同路向实现超越的自我同一性。《庄子》的共同性思想从批判现实、追求超越始,而以超越的共同性统摄现实的共同性终,仍然保持共同性思维的基本视域,只在个体生存上提出“相忘于江湖”,留下了一条“非”共同性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共同性 现实生活 人类认识 个体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内篇》各篇间意脉的联结、推进与要义
4
作者 王鍾陵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6,158,共13页
综合“内七篇”而言:《逍遥遊》奠定了《内篇》的大言格调,并蕴育了后六篇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之萌芽。《内篇》后六篇,均有显见的承继于以前各篇的内容,同时又有其明确的推进与新创。七篇之间的意脉丝缕相串,而理论观点的发展则生生不... 综合“内七篇”而言:《逍遥遊》奠定了《内篇》的大言格调,并蕴育了后六篇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之萌芽。《内篇》后六篇,均有显见的承继于以前各篇的内容,同时又有其明确的推进与新创。七篇之间的意脉丝缕相串,而理论观点的发展则生生不息,可以看出,“内七篇”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其要者而言,《逍遥遊》的两种“逍遥”义,对以无用为大用的初步表述;《齐物论》为了消解凝固性,对怀疑主义相对论所作的犀利深微的表述,对“两行”“天鈞”“参万岁而一成纯”①以及浑然随化与物化有分等论点的阐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逍遥遊》已有表露的“齐同”与“随化”思想所作的充沛的论述;《养生主》提出保身、全性、尽年的弱者的人生要求,并对生、残、死以及生命之周流作了初步的说明;《人间世》对世事之危患、对人应慎戒处事的强调,对“心斋”概念的阐述,以及对无用即大用的铺展的表述;《德充符》对命运的说明,对文明发展弊病的反思,以及站在天人关系的高度对人应如何生存的思考;《大宗师》对于大化周流、史前演化之浑化宇宙、人文世界形成的论述,对“忘”意的突出说明,以及对开启了以庄化儒、儒庄融合进程的方内与方外之区划及三种人的设置;《应帝王》对儒家治天下理念的批判,从个人存在论上升到政治论层面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以及提供了《老》学与《庄》学的汇合点:以上种种,皆各篇理论之特色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内篇》 《逍遥遊》 内在逻辑 《齐物论》 《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及作者身份、立场问题
5
作者 方勇 刘心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身份,历代注《庄》者聚讼纷纭。受宋代王安石和苏轼的影响,古代注本主要持“此篇为庄子自作”的观点,进而衍生出“此篇为全书后序”的说法,将《天下》篇认定为庄子自己为全书写定的总序,并且...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身份,历代注《庄》者聚讼纷纭。受宋代王安石和苏轼的影响,古代注本主要持“此篇为庄子自作”的观点,进而衍生出“此篇为全书后序”的说法,将《天下》篇认定为庄子自己为全书写定的总序,并且沿着以儒解《庄》的思路,认为此篇持儒家立场。明代朱得之较早指出此篇“非庄子作”,直至近代,此说渐盛。结合历代注《庄》者的观点及《庄子》文本来看,《天下》篇应成文于战国晚期,最迟不过秦并六国,其作者应当是庄子后学,其立场也站在道家学说中的庄子一脉,不以老子思想为尊,更不以儒家思想为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天下》篇 成文年代 作者身份 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矩”的限度及其超越——以《庄子》的技艺论为中心
6
作者 徐翔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1,共12页
在战国诸子对“规矩”几乎众口一词的褒赞中,庄子及其后学是唯一思考过“规矩”限度的思想家。其中,既包含政治伦理层面的抗议,也有日常生活的反思。对于技艺活动而言,《庄子》所要求的“盖规矩”涉及法则在技艺知识尤其是“行家绝技”... 在战国诸子对“规矩”几乎众口一词的褒赞中,庄子及其后学是唯一思考过“规矩”限度的思想家。其中,既包含政治伦理层面的抗议,也有日常生活的反思。对于技艺活动而言,《庄子》所要求的“盖规矩”涉及法则在技艺知识尤其是“行家绝技”中的限度问题,包括“规矩”所包含的主客对立导致对性命的束缚、技艺授受层面“规矩”的不可传授性,以及作为可以言传的“规矩”对掌握技艺的不充分性。其意并非着眼于技艺的卓越,而是基于生存论上对逍遥无待境界的追求。将“默会之知”(进道之知)与“规矩之知”分别,道技之辨的问题也可以有新的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 规矩 糟粕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内外篇的划分及其影响
7
作者 毛凤祥 邓联合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现行本《庄子》篇目结构异于其他子书,然稽考史料,该书原本并无内外杂篇之别,大致在西汉中后期至东汉早期之间,庄书被划分为内篇和外篇,现今内外杂三分的篇目结构则是司马彪、郭象基于魏晋之前既有的内外二分体例修改而来。至于是何人... 现行本《庄子》篇目结构异于其他子书,然稽考史料,该书原本并无内外杂篇之别,大致在西汉中后期至东汉早期之间,庄书被划分为内篇和外篇,现今内外杂三分的篇目结构则是司马彪、郭象基于魏晋之前既有的内外二分体例修改而来。至于是何人将庄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当代学者尚有争议,或认为是刘安及其门客,或认为是刘向。相关史料表明,刘向曾校定过《庄子》,且有将子书划分内外篇的习惯,故而《庄子》内外篇之分可能是出自刘向之手。按照刘向划分子书内外篇的惯例,庄书篇分内外的依据应是书中文章在义理与文辞方面的差异,其目的则是确定书中文章的真伪和庄子的基本思想。刘向对庄书的划分,使之获得了新的篇目结构,凸显了书中文章在文辞与思想上的差别。这种分篇体例作用深远,其不仅导引了后世对庄书篇目结构的基本认识,还塑造了人们理解《庄子》的基本模式,甚至影响了当代学者对书中文章之真伪及其学派属性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篇目结构 内篇 外篇 刘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翻译”视阈下的翻译现代性思考——以“企鹅经典”《庄子》译旅为例
8
作者 付添爵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大翻译”体现的是记忆与翻译的深层话语耦合,它能够从阐释性话语联结的维度对翻译现代性作出洞悉与解读。“大翻译”的阐释性话语联结明确了记忆话语的生成包含翻译阐释的因子,而翻译话语是不同记忆在语际、语内与符际间的重释、再塑... “大翻译”体现的是记忆与翻译的深层话语耦合,它能够从阐释性话语联结的维度对翻译现代性作出洞悉与解读。“大翻译”的阐释性话语联结明确了记忆话语的生成包含翻译阐释的因子,而翻译话语是不同记忆在语际、语内与符际间的重释、再塑与转换。基于此,深度分析“企鹅经典”《庄子》译旅中的文本结构重置可发现,“大翻译”视阈下的翻译现代性实际上是主体依据自身的记忆话语,通过翻译行为不断对他者进行的记忆再造与形象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翻译 记忆话语 翻译现代性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言共生到文化浸润——《〈庄子〉二则》素养教学路径探索
9
作者 涂文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5-78,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阐释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以《〈庄子〉二则》为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文言文教学路径,着力引领学生在文言共生中夯实语言基础,在梳理探究中提升思维层次,并在审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阐释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以《〈庄子〉二则》为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文言文教学路径,着力引领学生在文言共生中夯实语言基础,在梳理探究中提升思维层次,并在审美进阶中触碰文化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北冥有鱼》 《庄与惠游于濠梁之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庄子》伦理观特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庄子·人间世》提出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的观点,分别对应于“不可解于心”和“无所逃于天地”,代表了道家对两种人伦的看法。在庄子看来,父子之“命”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处于人的认知把握的范围之外,因而具有自然性与不可知... 《庄子·人间世》提出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的观点,分别对应于“不可解于心”和“无所逃于天地”,代表了道家对两种人伦的看法。在庄子看来,父子之“命”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处于人的认知把握的范围之外,因而具有自然性与不可知性,无法经由后天人为的方式加以解除。君臣之“义”则是政治社会中的一种外在的、应然的伦理规范,是臣者在共同体生活中,因其臣者身份而必须承担的职责,故而臣者身在其中既无所逃离,又无可奈何。儒家内部对庄子的看法,有认同,也有批评。批评的意见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因为理学家认为,父子与君臣的伦理均是由天所赋予,是人性所固有,但庄子将君臣一伦视为外在共同体的规定,实有“无君”的嫌疑。通过比较,可以窥探儒、道两家的伦理观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人间世》 君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阐释范式探析
11
作者 孙雪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160,共9页
中国古代训诂与阐释经验丰富,《庄子》就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阐释范式。《庄子》的阐释目的,一是响应百家争鸣的召唤,二是为乱世提供救世的理性方略,三是揭示道家思想本质以让其为更多人所认同。《庄子》通过互文、三言、化界三... 中国古代训诂与阐释经验丰富,《庄子》就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阐释范式。《庄子》的阐释目的,一是响应百家争鸣的召唤,二是为乱世提供救世的理性方略,三是揭示道家思想本质以让其为更多人所认同。《庄子》通过互文、三言、化界三种方式进行阐释。《庄子》阐释的历史意义是为乱世提供救世主张,文学意义是为高举实践理性精神的百家争鸣开拓新的行文模式,更重要的意义是为阐释学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庄子》的阐释范式为建构当代中国阐释学提供了思想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阐释目的 阐释方式 阐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的“宇宙身体”观及其美学意涵--以《庄子·德充符》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0,共9页
《庄子·德充符》篇借助残缺和丑陋的身体形象来反思儒家身体观所暴露的问题。儒家礼义式的身体观主张身体承担着礼乐教化的伦理功能,从而生发出文质彬彬、美善统一的审美观念,却也导致了文胜于质的弊病。庄子学派把人的肉身视作宇... 《庄子·德充符》篇借助残缺和丑陋的身体形象来反思儒家身体观所暴露的问题。儒家礼义式的身体观主张身体承担着礼乐教化的伦理功能,从而生发出文质彬彬、美善统一的审美观念,却也导致了文胜于质的弊病。庄子学派把人的肉身视作宇宙大化中的一部分,这种“宇宙身体”观重视人的真情流露,而不拘泥于礼文的形式,由此衍生出重质轻文的美学传统。“宇宙身体”的观念虽然打破了人与外物的边界,但并非要完全废弃肉身,而是主张通过运用和训练身体的官能让其回归自由的状态,这种借由技艺而循序渐进的修炼过程是一种美学的工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德充符》 文质关系 宇宙身体 美学工夫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的疾病之喻
13
作者 尉维星 党圣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1,共11页
疾病之喻是《庄子》象喻言说方式的重要呈现,探究庄子疾病之喻的渊源背景、内涵特色、功能意义等,对阐发庄子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先秦时的公共医疗知识、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的现实弊病、殷人后裔的文化身份与巫医不分的文化传统、地理... 疾病之喻是《庄子》象喻言说方式的重要呈现,探究庄子疾病之喻的渊源背景、内涵特色、功能意义等,对阐发庄子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先秦时的公共医疗知识、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的现实弊病、殷人后裔的文化身份与巫医不分的文化传统、地理气候对疾病的影响等,共同构成庄子以疾病为喻象的渊源背景。庄子疾病之喻中的“医门多疾”寄寓治世理想,“无病自灸”隐发批判意图,“卫生之经”属于济世药方,此三者共同构成庄子以疾病为喻象的象喻言说之解构和批判功能指向。疾病之喻体现着庄子的冷眼与热心肠,幽微传递着他对现实的热切关注,是庄子为其所处时代所患顽疾开出的一味良药,对当今世人如何安顿心灵焦灼之疾依然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疾病之喻 批判解构 现实关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关系再议
14
作者 谭明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9,210,211,212,共12页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关系,郭象、成玄英认为四者异名同实,后人杨成孚、曹础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宣颖、高亨、冯友兰、谭戒甫等认为四者不能混同,但是论述得不够详尽,且相互不同。其实,天人、神人、至人、圣人是逐级...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关系,郭象、成玄英认为四者异名同实,后人杨成孚、曹础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宣颖、高亨、冯友兰、谭戒甫等认为四者不能混同,但是论述得不够详尽,且相互不同。其实,天人、神人、至人、圣人是逐级下降的。首先,在《庄子·庚桑楚》中,天人高于圣人;在《外物》中,神人高于圣人;《达生》则指出,至人不丧己殉物,而圣人则要观察几微,谋取福利;再结合天作为浑沌一气,包含且大于作为精气、和气的神,神又高于作为形体的真(也就是身),可以断言,天人高于神人,神人高于至人。其次,《天下》描述前三者言“不离”,不离者,浑然一体之谓,犹如手之于身;圣人则言“以……为”,显示出主客、天人的分离,意思是前三者顺应自然,外王只是其自然发用,而圣人则利用智慧,化成天下,说明前三者高于圣人。《庄子》中诸种人互文或并用,也基本遵循上一层级涵摄下一层级的人的功能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 神人 至人 圣人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卮言”即“优语” 被引量:17
15
作者 过常宝 侯文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33,共6页
"卮言"是《庄子》的一种写作方式。学者认为"卮言"是对散漫无谓之言的比喻性说法,或是先秦饮酒礼中的祝酒辞。事实上,"卮言"即"扬觯之语",它的散漫嘲戏的特点,说明它是俳优在酒席上的语言表演... "卮言"是《庄子》的一种写作方式。学者认为"卮言"是对散漫无谓之言的比喻性说法,或是先秦饮酒礼中的祝酒辞。事实上,"卮言"即"扬觯之语",它的散漫嘲戏的特点,说明它是俳优在酒席上的语言表演,又称"优语"。"优语"的内容包括插科打诨、谜语、神怪故事和说唱等。"优语"因其娱乐性质而享有豁免的权利,俳优可以利用这一职业特权进行劝谏,因此,"优语"又是一种有所承担的话语形式。"优语"因其似有似无的姿态和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而得到道家的认同。《庄子》大量采用了"优语"即卮言的形式,或模仿了它的表达方式。《庄子》自云"卮言日出",确非虚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卮言 优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生良 康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90,共7页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站在具有生态意味的立场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所谓"有为"和"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和对纯真人性的异化,还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态美学 思想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被引量:9
17
作者 霍松林 霍建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5,共6页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说剑篇》透露出的武术文化信息 被引量:7
18
作者 申国卿 丁建岭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62,共3页
以《庄子.说剑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与武术文化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庄子的生卒年和《庄子.说剑篇》的真伪考证入手,肯定了该文在剑术以及武术理论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分三个方面论述了文中所反映出的战国时期燕赵武... 以《庄子.说剑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与武术文化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庄子的生卒年和《庄子.说剑篇》的真伪考证入手,肯定了该文在剑术以及武术理论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分三个方面论述了文中所反映出的战国时期燕赵武术文化发展概貌;从继往开来的角度,讨论了《庄子.说剑篇》对当今武术文化发展的积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说剑篇》 剑士 武术文化 燕赵武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内七篇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之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福友 吴根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60,共6页
《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 《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内七篇 海德格尔 生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庄子》寓言中的水意象 被引量:5
20
作者 蒋振华 冯美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49,共3页
本文由《庄子》寓言中水意象出发,找出水文化对《庄子》寓言的深刻影响。庄子对水意象的崇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的宁静淡泊、水的博大积厚和水的无为无不为。庄子对水意象的青睐,即是对自然的尊崇,而水的自然之道,对后世的"山... 本文由《庄子》寓言中水意象出发,找出水文化对《庄子》寓言的深刻影响。庄子对水意象的崇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的宁静淡泊、水的博大积厚和水的无为无不为。庄子对水意象的青睐,即是对自然的尊崇,而水的自然之道,对后世的"山水精神"有着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水意象 博大 无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