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论》
1
《中国茶叶》 2008年第5期35-35,共1页
本书为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茶树栽培及技术经济的“心得体会”式的荟萃之作,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面广。本书按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茶业经济(市场、经营、贸易);第二部分为茶叶区划、栽培;第三部分为茶文化、保... 本书为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茶树栽培及技术经济的“心得体会”式的荟萃之作,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面广。本书按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茶业经济(市场、经营、贸易);第二部分为茶叶区划、栽培;第三部分为茶文化、保健;第四部分为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论》 树栽培 技术经济 业经济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语言学下的《茶经》英文翻译
2
作者 田青 《福建茶叶》 2025年第6期154-156,共3页
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基石,《茶经》英译版本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语言间的差异构成了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为了确保《茶经》英译的精准与地道,必须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基石,《茶经》英译版本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语言间的差异构成了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为了确保《茶经》英译的精准与地道,必须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运用资料分析法,对不同版本的《茶经》英译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若忽视了语言的功能性表达,翻译内容往往会丧失其原有的文化意蕴与特色。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的转换,更要深刻理解并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 《茶经》 英文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语言学下的《茶经》英文翻译策略
3
作者 陈郁 《福建茶叶》 2025年第5期158-160,共3页
《茶经》作为中国唐代陆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茶叶种植、制作和品鉴的经典著作,不仅是茶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文献。功能语言学下的《茶经》英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涵义,尽可能地保留和展现原文的风格,... 《茶经》作为中国唐代陆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茶叶种植、制作和品鉴的经典著作,不仅是茶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文献。功能语言学下的《茶经》英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涵义,尽可能地保留和展现原文的风格,还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促进中国茶文化在英语国家得以传播。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就如何对《茶经》进行英文翻译提出了三项策略,分别是概念功能对等翻译策略、人际功能对等翻译策略、语篇功能对等翻译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经典文化作品英文翻译提供一些借鉴,促进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实现全球传播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 《茶经》 英文翻译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圣”“宗经”:一种中国式的修辞方式——基于《茶经》的考察
4
作者 李毅坚 《福建茶叶》 2024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从符号学来看,修辞是一个符意勾连的过程。符码在符意勾连的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它指引着符号与特定的意义发生关联。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撷取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作为修辞符码。茶学话语场的话语竞争、社会深层的心理结构和个... 从符号学来看,修辞是一个符意勾连的过程。符码在符意勾连的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它指引着符号与特定的意义发生关联。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撷取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作为修辞符码。茶学话语场的话语竞争、社会深层的心理结构和个人的勤奋努力为陆羽选择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作为修辞符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茶经》意义生产和意义解释的过程中,原道、征圣、宗经思想一方面充作了意义生产框架,将儒学意涵充实到意指概念之中,另一方面也充当了意义解释框架,引导受众优先使用儒学理论来解释意指概念。征圣、宗经思想充当修辞符码与中国社会深层心理结构长期稳定两个因素的耦合,使得《茶经》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能够得到长期认同,这是《茶经》流行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原道、征圣、宗经思想 《茶经》 符意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茶文化的译介与国际传播路径——以《茶经》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家男 肖成笑 《福建茶叶》 2024年第9期142-144,共3页
中国茶文化承载着千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载体。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同时《茶经》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茶文化海外... 中国茶文化承载着千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载体。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同时《茶经》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缩影。文章以《茶经》的译介与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回顾并分析《茶经》译介与传播的历程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探究中国茶文化的译介与国际传播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译介传播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经》译介 中国文化 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赏陆羽《茶经》道国茶文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倩 李冬升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1期196-198,共3页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茶会友不仅是传统待客之道,更是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茶文化已经极具中国特色,成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茶会友不仅是传统待客之道,更是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茶文化已经极具中国特色,成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学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其蕴含的茶道有助于世人理解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追溯陆羽个人生平事迹,了解《茶经》创作的历史背景,结合《茶经》原文,品鉴茶道,进一步思考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本文旨在促进大众对茶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思想自觉和行动的行动自觉,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陆羽 《茶经》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诗看敦煌写本《茶酒论》的茶文化书写
7
作者 杨梦玫 魏宏远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3,共11页
与敦煌写本《茶酒论》对茶文化的集中书写不同,唐代咏茶诗通过160位诗人创作的585首诗歌,从多个角度对茶文化进行了反映.从唐代咏茶诗可以看出,茶文化在唐代得到极大的发展,中晚唐开始广泛进入士人的日常生活,与酒多并列出现的同时,开... 与敦煌写本《茶酒论》对茶文化的集中书写不同,唐代咏茶诗通过160位诗人创作的585首诗歌,从多个角度对茶文化进行了反映.从唐代咏茶诗可以看出,茶文化在唐代得到极大的发展,中晚唐开始广泛进入士人的日常生活,与酒多并列出现的同时,开始出现茶酒争胜的情形,这是敦煌写本《茶酒论》产生的社会基础.《茶酒论》对茶的尊贵地位、饮用人群、主要产地、名茶种类、茶叶贸易、与佛教密切关系、功用、煮茶之水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描写,通过与唐代咏茶诗进行互证,可以更好地理解《茶酒论》茶文化书写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现存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展示茶酒争胜的文献,《茶酒论》形式活泼生动,语言风趣幽默,助推茶文化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本 《茶酒论》 唐诗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
8
作者 任萍 《福建茶叶》 2024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我国作为全球范围内茶文化发展最为完善的一个国家,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大量有着深厚价值、意义的经典著作,《茶经》便是其中之一。《茶经》不仅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历史最悠久的茶叶专著,还是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叶相关知... 我国作为全球范围内茶文化发展最为完善的一个国家,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大量有着深厚价值、意义的经典著作,《茶经》便是其中之一。《茶经》不仅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历史最悠久的茶叶专著,还是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叶相关知识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全面忠实地对《茶经》原著进行翻译还原,对帮助外国友人客观地了解中国茶叶知识、领会中国茶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茶经》作为一部凝结了前人茶文化知识及精神内涵的划时代作品,很大一部分文本内容均与其他文本有着互文关照的联系,所以梳理明确对应互文的内容在原文本中的深层内涵,可促进翻译人员更好地把握《茶经》主旨,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对此,本文从《茶经》、互文性理论相关内涵入手,阐述了《茶经》与互文关照的关联性,探讨了《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经》 互文关照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经》的英语翻译策略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武佩虹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0期157-159,共3页
探讨《茶经》的英语翻译策略,旨在解析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准确传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术信息。《茶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不仅包含了深奥的茶艺术语和文化概念,而且融合了古典文学风格。因此,其英语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本... 探讨《茶经》的英语翻译策略,旨在解析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准确传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术信息。《茶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不仅包含了深奥的茶艺术语和文化概念,而且融合了古典文学风格。因此,其英语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这些挑战并探讨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为《茶经》及类似文化经典作品的翻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经》 英语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圣银叶”:一叶富万家 茶香飘四方
10
作者 邱振宇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0期15-16,共2页
在铜鼓,茶不仅是饮品,更是深厚的文化与情感的传承。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而每一缕飘散的茶香,都深深蕴含着这片大地的独特韵味。正是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卓越的品质与科技的不断创新,使得茶产业成为铜鼓的一张闪耀名... 在铜鼓,茶不仅是饮品,更是深厚的文化与情感的传承。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而每一缕飘散的茶香,都深深蕴含着这片大地的独特韵味。正是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卓越的品质与科技的不断创新,使得茶产业成为铜鼓的一张闪耀名片。铜鼓地处北纬28度茶叶生产黄金地带,是中国历史名茶--宁红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等美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从历史走来的茶香,为何氤氲百年?让我们一同走进铜鼓,一探究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经》 历史名 中外驰名 叶生产 宁红 甲天下 独特韵味 历史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经》的茶艺思想与身心疗愈功能
11
作者 兰继红 《福建茶叶》 2024年第8期190-192,共3页
《茶经》开宗明义以“精行俭德”作为茶艺思想,使茶文化闪耀着中国哲学思想的光芒。本文结合自身品茶和研习《茶经》体验,对《茶经》的茶艺思想与身心疗愈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茶经》的茶艺思想具有身体保健、养生气、悟道、会友等功... 《茶经》开宗明义以“精行俭德”作为茶艺思想,使茶文化闪耀着中国哲学思想的光芒。本文结合自身品茶和研习《茶经》体验,对《茶经》的茶艺思想与身心疗愈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茶经》的茶艺思想具有身体保健、养生气、悟道、会友等功能。茶艺美学思想在社会转型期更凸显其重要性,人们应当加强感悟《茶经》的茶文化思想所形成的生命境界,进而达到修身、养性、悟道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经》 陆羽 艺思想 一味 疗愈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经》茶事美学略论
12
作者 陈郑 《中国茶叶》 2024年第7期77-82,共6页
陆羽作为茶学家的同时也是一名文人,鉴于文人的特殊身份,陆羽在从事茶学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将文人视角引入其中,赋予了茶事更多的审美趣味。《茶经》作为陆羽茶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器形、文辞、和谐等方面都体现了陆羽的茶事审美。将“... 陆羽作为茶学家的同时也是一名文人,鉴于文人的特殊身份,陆羽在从事茶学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将文人视角引入其中,赋予了茶事更多的审美趣味。《茶经》作为陆羽茶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器形、文辞、和谐等方面都体现了陆羽的茶事审美。将“俭德”概念引入茶事,建构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赋予饮茶俭德的审美内涵,更是陆羽对于茶文化的重要贡献,影响了国人千年以来的茶事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羽 《茶经》 文人视角 事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绍兴:厚植茶文化优势 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13
作者 赵戊辰 《国土绿化》 2024年第2期36-39,共4页
史料记载,绍兴茶始于汉,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旺于宋元,明清时期更是越茶行天下。历史上,绍兴曾被称为中国的“茶都”。厚重底蕴赋予绍兴茶特有的文化气质,成就了绍兴茶驰名海内外的独特魅力。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浙东,以越州... 史料记载,绍兴茶始于汉,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旺于宋元,明清时期更是越茶行天下。历史上,绍兴曾被称为中国的“茶都”。厚重底蕴赋予绍兴茶特有的文化气质,成就了绍兴茶驰名海内外的独特魅力。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浙东,以越州上”,盛赞绍兴茶。目前,浙江省绍兴市的6个区、县(市)中,有5个被命名为“中国茶文化之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陆羽 《茶经》 文化 文化之乡 浙江省绍兴市 文化气质 魏晋南北朝 史料记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观茶论》作者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游修龄 《农业考古》 2003年第4期262-265,共4页
关键词 《大观茶论》 作者 宋代 《茶论》 《圣宋茶论》 宋徽宗 赵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徽宗所说的白茶——古茶书解读之二
15
作者 林更生 《福建茶叶》 2010年第7期58-58,共1页
宋·赵信《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又称《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古茶书。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自《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古今图书集成》刊本。全书2800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 宋·赵信《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又称《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古茶书。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自《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古今图书集成》刊本。全书2800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而对“白茶”特设一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古今图书集成》 解读 《大观茶论》 《圣宋茶论》 《茶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 被引量:21
16
作者 姜怡 姜欣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0-85,共6页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意”、“形”具佳的中国茶文化典籍的代表作。《茶经》目录的章节标题言简意赅地挑明了《茶经》各章节的主题内容,成为展现原文形式美与信息丰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在译文读者面前的首项表...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意”、“形”具佳的中国茶文化典籍的代表作。《茶经》目录的章节标题言简意赅地挑明了《茶经》各章节的主题内容,成为展现原文形式美与信息丰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在译文读者面前的首项表面效度。本文尝试从《茶经》章节标题的翻译着手,探讨如何在译文中整合《茶经》原文本的形与意,在传达原文本的指称意义的同时全方位传达原文本的言内和语用的意义,以达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将《茶经》这本负载着丰饶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介绍给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经》 形/意 功能 社会符号学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 被引量:13
17
作者 姜欣 姜怡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0,共4页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古代茶典籍的卓越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专著的开山之作,被中外历史上许多作者仿拟引用。本文例举了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和二十世纪初美国William Ukers的《茶叶全书》对《茶经》的仿拟引用;验证了《茶经...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古代茶典籍的卓越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专著的开山之作,被中外历史上许多作者仿拟引用。本文例举了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和二十世纪初美国William Ukers的《茶叶全书》对《茶经》的仿拟引用;验证了《茶经》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茶文化的纵向历史传承以及横向世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有些外国作者的引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著的文化语境,在某些方面会有别于独立原著,需引起读者和研究者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经》 文化 互文 传承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哲 宋光钧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235,共4页
关键词 历史名 六安瓜片 中国名 化探 叶史 《茶经》 《茶疏》 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符号学的茶文化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松杰 李兴华 刘红娜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21,共5页
茶起源于我国,饮茶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缩影。唐代陆羽的《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馄、张载、远祖... 茶起源于我国,饮茶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缩影。唐代陆羽的《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馄、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可见,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符号学 组成部分 文化发展 中华民族 《茶经》 原始社会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的物质属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 被引量:25
20
作者 张琳洁 龚淑英 《茶叶》 2003年第4期230-232,共3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 ,是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的结晶。茶从一种普通植物发展为饮料之王 ,并衍生为茶文化 ,这和茶的物质属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茶从普通植物到饮用 ,又从饮用上升到文化高度的过程。其间 ,茶的物质特点与... 中国古代茶文化 ,是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的结晶。茶从一种普通植物发展为饮料之王 ,并衍生为茶文化 ,这和茶的物质属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茶从普通植物到饮用 ,又从饮用上升到文化高度的过程。其间 ,茶的物质特点与社会的思想背景共同发挥作用。本文根据现代茶叶生化研究 ,分析茶文化的形成历程 ,探讨茶的物质特性和社会思想背景对茶文化产生作用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属性 文化 精神文化 古典诗词 《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