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书·艺文志》:《七略》的再延续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顺荣 《现代情报》 2002年第3期97-98,共2页
图书目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尊重刘歆的编目思想,以《七略》为根据而成的一部反映上古至两汉末年这一时期历史文献的重要参考资料,《汉书·艺文志》同时也保持了《七... 图书目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尊重刘歆的编目思想,以《七略》为根据而成的一部反映上古至两汉末年这一时期历史文献的重要参考资料,《汉书·艺文志》同时也保持了《七略》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志》 《七略》 图书目录 史志目录 古代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郑樵《通志·艺文略》与“民间之藏” 被引量:1
2
作者 唐黎明 张固也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12,共7页
郑樵《通志.艺文略》除以五部史志、官修目录为主要依据外,还利用了十三部宋代私家书目,这些书目大多为其福建同乡所收藏。将《艺文略》与今存五部书目相比勘,去其重复,剩下1100多部图书都属于"民间之藏"。通过对这些图书的分... 郑樵《通志.艺文略》除以五部史志、官修目录为主要依据外,还利用了十三部宋代私家书目,这些书目大多为其福建同乡所收藏。将《艺文略》与今存五部书目相比勘,去其重复,剩下1100多部图书都属于"民间之藏"。通过对这些图书的分析,可以对宋代公私书目的不同特征、甚至官方学术和民间学术的异同等学术问题得出一些初步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志·略》 私家书目 郑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时期的目录学——试论《别录》、《七略》和《汉书·艺文志》 被引量:3
3
作者 周丕显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89-98,共10页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笈。虽经历代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如兵、虫、水、火之劫,留存至今者尚不下十万种之谱。至于历代典笈之总数,则更远甚于此。历史上对文化典笈之整理、校勘、分类、编目,形成专门...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笈。虽经历代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如兵、虫、水、火之劫,留存至今者尚不下十万种之谱。至于历代典笈之总数,则更远甚于此。历史上对文化典笈之整理、校勘、分类、编目,形成专门之学问,即我国传统的目录之学。我国目录学起原甚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末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就是我国商朝的后期,在开始使用文字的时代,就有了管理文书的方法,《尚书·多士篇》上已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的记载。殷墟发掘的某些龟版上,发现有顺序编码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目录学 别录 两汉时期 图书事业 刘向 化学术 图书分类法 公元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录学与学术史之间——《汉书·艺文志》价值的再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新宾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68,共4页
《汉书·艺文志》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学人多将其视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上乘之作,但就其实际成书过程及其六分法的体系来看,简单的称其为学术史著作似较为不妥。《汉书·艺文志》是在官藏书籍... 《汉书·艺文志》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学人多将其视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上乘之作,但就其实际成书过程及其六分法的体系来看,简单的称其为学术史著作似较为不妥。《汉书·艺文志》是在官藏书籍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藏书目录是其原始和基本功能;刘歆虽在其中尤其是《诸子略》中倾注了自己的学术关怀,加入了一些考辨源流的文字,使之部分具有了学术史的功能,但仍不能完全撼动《汉书·艺文志》书籍目录的基本性质。《汉书·艺文志》是目录学与学术史双重标准的产物,但其作为目录的功能更为明显,学界对其学术史的推崇有进一步界定和澄清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刘歆 学术史 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赋地位论略
5
作者 万光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92-95,共4页
一赋就在它彬彬大盛的时期,枚皋的“自悔类倡”,已让人从中感受到几分秋的凉意。百年之后,扬雄的“悔其少作”,更让人从赋的方兴未艾中,看到了它内在的危机。表面看来,枚皋与杨雄的心理失落并不一致。枚皋参照当时备受重用的经学家和政... 一赋就在它彬彬大盛的时期,枚皋的“自悔类倡”,已让人从中感受到几分秋的凉意。百年之后,扬雄的“悔其少作”,更让人从赋的方兴未艾中,看到了它内在的危机。表面看来,枚皋与杨雄的心理失落并不一致。枚皋参照当时备受重用的经学家和政治家而自觉类倡;扬雄参照“立德”兼“立言”的圣人而自惭形秽。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无法摆脱角色意识的困扰。古代文人的生存价值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中,最富于诱惑性和现实性的是入仕以立事功,枚皋“不得比严助等为尊官”的叹息,实缘此而发。扬雄却不同。他到了后期,突发异想,要追踪“立德”兼“立言”的圣人。他仿《论语》作《法言》,仿《老子》作《太玄》,辞赋自然被他视作童子的雕虫篆刻。显然,枚皋与扬雄从各自的角色意识出发,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辞赋并非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到了东汉的班固,赋的尴尬处境愈益突出。当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时候,他是一个为赋辩护的文学家;当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宋玉、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竞为侈丽宏衍之辞,没其讽谕之义”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立德 班固 政治家 唐宋 诗赋取士 圣人 考课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我国史家目录工作
6
作者 王晉卿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录工作,通过特定形式,记录文献的外型特征和内容概况,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书·经籍志》有“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的记载,《周礼》有“外史掌书外仓,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达书名于四方”之说。既有“
关键词 目录工作 正史 史志 国史 史家 《隋书·经籍志》 班固 通史 《七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
7
作者 李银珠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8-30,共3页
略谈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李银珠我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选入高中第五册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作了回顾与概括,叙述简明扼要,论断准确精当。... 略谈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李银珠我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选入高中第五册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作了回顾与概括,叙述简明扼要,论断准确精当。在这样有限的篇幅里,是难以对小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小说概念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 小说家 《汉书·志》 《七略》 《中国历史研究法》 《十七史商榷》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图书整理活动的文体学意义——以刘向父子校书为中心
8
作者 李冠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6,共11页
以刘向父子为代表的汉代学人对日益繁富的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校订、整理、归类。《七略》将上古以来的图籍置于刘向父子所梳理的学术思想源流脉络之中,构建了以宗经为主导的文献谱系,为后世“文本于经”等文体学思想建立了理论框架。《别... 以刘向父子为代表的汉代学人对日益繁富的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校订、整理、归类。《七略》将上古以来的图籍置于刘向父子所梳理的学术思想源流脉络之中,构建了以宗经为主导的文献谱系,为后世“文本于经”等文体学思想建立了理论框架。《别录》《七略》展现了刘向父子对诸种典籍及艺术形式的性质、来源、名称之含义、文本之风格的认识,从中可找到后世“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等文体学方法之雏形。《七略》对图书的归类、编次方法透露出潜在的文体观念,对部分“杂”类图书采用“以体序书”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序次,可以看作分体别集的早期形式。班固《汉书·艺文志》对《七略》书目的调整是集部观念形成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略》 《别录》 《汉书·志》 体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论郑樵文献学的“类例”理论 被引量:4
9
作者 戴建业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5,共8页
郑樵论文献学既首重"类例",对文献学的贡献也当首推"类例"。"类例"理论的提出和成熟标志着我国古典文献学理论上的自觉,从叙录解题到以类明书是文献学发展的历史必然。郑樵的"类例"主张不仅具... 郑樵论文献学既首重"类例",对文献学的贡献也当首推"类例"。"类例"理论的提出和成熟标志着我国古典文献学理论上的自觉,从叙录解题到以类明书是文献学发展的历史必然。郑樵的"类例"主张不仅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从"类例"的学术旨归、功能、原则以及在文献学中的地位等层面,论析郑樵"类例"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例理论 献学 郑樵 《艺文略》《校雠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校雠学阐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佘树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2-67,共6页
关键词 校雠 中国古代 刘向 《战国策》 《说解字》 正考父 比较方法 《七略》 《别录》 《汉书·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的编辑学——章学诚《校雠通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振甫 《中国出版》 1987年第4期69-76,共8页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对。《汉书·艺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编辑学 汉书· 编辑工作 司马迁 刘向 儒家 古代 班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史不分家”浅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光照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97,共2页
“文史不分家”浅议王光照学术有分类。是为学科。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分类应是近代学术发展日趋细化的产物。于是大而言之有一定科学领域中的分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细而言之有一门科学中的分支,如物理学中的地球物理学,等。学术... “文史不分家”浅议王光照学术有分类。是为学科。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分类应是近代学术发展日趋细化的产物。于是大而言之有一定科学领域中的分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细而言之有一门科学中的分支,如物理学中的地球物理学,等。学术分类是学术发展专门化、系统化内在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分类 中国古代史学 学术发展 学创作 与史 系统化 《通志·校雠略》 学科分类 《汉书·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子的性合乎道论探析
13
作者 姜国柱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37-39,共3页
文子的性合乎道论探析姜国柱女子,姓文,尊称子,快其名字与国名。楚平王时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班因:《汉书·艺文志》注)又尝问学于子夏和墨子,‘墨子之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刘问:《七略... 文子的性合乎道论探析姜国柱女子,姓文,尊称子,快其名字与国名。楚平王时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班因:《汉书·艺文志》注)又尝问学于子夏和墨子,‘墨子之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刘问:《七略别录》)其学无常师,而卒归于老子.世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论 《七别录》 老子 墨子 弟子 子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校雠学分论(下)——目录
14
作者 张舜徽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26-41,共16页
“目录”二字连称,始于汉代。《汉书叙传》云:“刘向司籍,九流以别;(?)著目录,略叙洪烈”。这个名词,一开始便和刘向校书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汉书艺文志》叙述刘向校书的情况,有云:每一书巳,向輙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关键词 汉书 目录学 隋书经籍志 私家书目 刘向 四部分类法 阮孝绪 辨章学术 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向校书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民喜 杜宏权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105-107,共3页
刘向校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地整理图书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据《汉书·艺文志》载:“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后书;... 刘向校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地整理图书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据《汉书·艺文志》载:“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后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向 《汉书·志》 《别录》 《七略》 《校雠通义》 校书编目 分类目录 《战国策》 开创之功 整理古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小说家”考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忠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91-95,共5页
汉代有关典籍中出现的“小说家”一词并非指小说作家,“小说”二字亦非文体名。从《汉书·艺文志》使用“小说家”一词的语言环境和著录的“小说家”作品来看,将它理解为学说派别之称可能更符合当时人的原义。但是,汉代人关于“... 汉代有关典籍中出现的“小说家”一词并非指小说作家,“小说”二字亦非文体名。从《汉书·艺文志》使用“小说家”一词的语言环境和著录的“小说家”作品来看,将它理解为学说派别之称可能更符合当时人的原义。但是,汉代人关于“小说家”的解释对后代的小说文体观念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家 《汉书·志》 “小说” 小说作家 《七略》 分类体系 小说观 小说 纵横家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目录学体系中的器乐立目——兼论南宋莆田二郑的音乐分类观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晓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7,共10页
南宋莆田郑樵《通志·艺文略》与郑寅《郑氏书目》的音乐分类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音乐分类意识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郑樵以"贵声"为主旨,视音乐为专门之学并予独立立类的思想;二是郑寅分... 南宋莆田郑樵《通志·艺文略》与郑寅《郑氏书目》的音乐分类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音乐分类意识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郑樵以"贵声"为主旨,视音乐为专门之学并予独立立类的思想;二是郑寅分列于经、子二部(从经部抽离羯鼓、琵琶而置于子部"音乐类")的思想。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音乐类目各得其所:一是以"乐"入经部乐类,二是以"声"入子部艺术类,三是以"音"入集部词曲类。于是,正式厘清雅乐与俗乐两界,俗乐有器乐与声乐的分野,而音乐书、谱皆有雅俗同构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樵《通志·略》 郑寅《郑氏书目》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器乐立目 子部术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伍昭泉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5-27,共3页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伍昭泉图书分类法是在有了图书以后,并随着图书文献的日益增多,人们为了系统地组织和有效地利用图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7世纪,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诗...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伍昭泉图书分类法是在有了图书以后,并随着图书文献的日益增多,人们为了系统地组织和有效地利用图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7世纪,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略》 图书分类法 《汉志》 中国古代 分类体系 《七志》 《隋书·经籍志》 《七录》 《汉书·志》 图书分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康曾官中散大夫考
19
作者 穆克宏 《东南学术》 CSSCI 1995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中散大夫 《晋书》 《世说新语》 嵇康 《世说新语注》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御览》 《宋书·百官志》 《通志·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 被引量:30
20
作者 黄怀信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31-37,共7页
《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家人物言行的书,全书二十一篇,记事自孔子至于孔鲋,旧题孔鲋撰。据《史记·孔子世家》,“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曾为陈胜博士,死陈下”。是其生在汉兴以前。由于《七略》及《汉书·艺文志》不著其书,加之... 《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家人物言行的书,全书二十一篇,记事自孔子至于孔鲋,旧题孔鲋撰。据《史记·孔子世家》,“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曾为陈胜博士,死陈下”。是其生在汉兴以前。由于《七略》及《汉书·艺文志》不著其书,加之书中记事或有舛误,记鲋的文字也非自述之辞,所以自宋以来学人即多言其伪,并对其时代与作者作了种种推断。今日流行的观点,便是认定其书为汉魏间人王肃所伪造。“铁案”已定,很少再有不同意见。笔者近治《小尔雅》,欲求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对这部“伪书”下一番工夫。考读之间,不意对这桩成案发生了怀疑,遂不揣浅陋,撰成此文,欲就《孔丛子》一书的撰作时代与作者问题求正于当今学界。寡闻浅见,所论必多有失,望学人方家不吝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汉书· 孔子 王肃 小尔雅 作者问题 时代 原始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