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探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涛 韩鸿 徐斌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期71-74,共4页
《舌尖上的中国》是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该片在我国传统纪录片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上自我解放,大胆采用平民化选材、诗意化镜头、碎片式剪辑、情节化叙事等陌生化创作手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引... 《舌尖上的中国》是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该片在我国传统纪录片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上自我解放,大胆采用平民化选材、诗意化镜头、碎片式剪辑、情节化叙事等陌生化创作手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认识和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陌生化 《舌尖上的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支撑到民族认同和国家形象传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寿司之神》的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戴盈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105,共3页
本文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和《寿司之神》在文化、叙事、传播、国家认同等领域的探讨,在展现美食本义外,将凝结在人、家族、国家、天下的情感和盘托出,通过叙事方式的不断摸索和拍摄手法的创新,利用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集体意识和民... 本文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和《寿司之神》在文化、叙事、传播、国家认同等领域的探讨,在展现美食本义外,将凝结在人、家族、国家、天下的情感和盘托出,通过叙事方式的不断摸索和拍摄手法的创新,利用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集体意识和民族认同展现,进而实现国家认同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寿司之神》 叙事 民族认同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熊美姝 陈祺祺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4期86-88,共3页
电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切入点,以众多人物故事为叙述载体,通过平民化的叙述方式,以情动人,带给我们美食饕餮的同时,又给观众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的艰辛与智慧。由《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可见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意识... 电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切入点,以众多人物故事为叙述载体,通过平民化的叙述方式,以情动人,带给我们美食饕餮的同时,又给观众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的艰辛与智慧。由《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可见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意识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纪实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平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食纪录片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系列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周隽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4,28,共4页
新时期美食纪录片传播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以系列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分析文本,运用传播学视角,从寻找消失的记忆,记录舌尖文明;传播历史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谐共生,传播中华精神等三个方面阐述美... 新时期美食纪录片传播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以系列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分析文本,运用传播学视角,从寻找消失的记忆,记录舌尖文明;传播历史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谐共生,传播中华精神等三个方面阐述美食纪录片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记录和呈现中华饮食文化精粹,能够提高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塑造一个开放、绿色发展的东方大国形象,并让全球受众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文化 传承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影视制作的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评《舌尖上的中国》 被引量:3
5
作者 吴伟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I0023-I0023,共1页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和物产资源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所牵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所孕育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且在不...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和物产资源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所牵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所孕育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且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性间的人口迁徙推进下,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进一步交融传播,在此基础上又分化形成新的且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 物产资源 影视制作 人口迁徙 地理气候 民以食为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意与传情:视听语言传达纪录性美学特质——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春慧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9期99-101,共3页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向着贴近观众艺术审美追求的方向发展,改变着以往曲高和寡的状态。这为我国沉寂的纪录片市场创造出新的生机。尤其是今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更加与传统纪录片"叫好而不叫座"不同,它以其独特...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向着贴近观众艺术审美追求的方向发展,改变着以往曲高和寡的状态。这为我国沉寂的纪录片市场创造出新的生机。尤其是今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更加与传统纪录片"叫好而不叫座"不同,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做到"叫好又叫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视听语言 写意 传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美食文化新气象——浅谈《舌尖上的中国》创新之处 被引量:2
7
作者 燕京 武新宏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期75-77,共3页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魅力纪录》栏目播出之后,于电视和网络中引起收视狂潮,也引起社会广泛热议,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掀开新的一页。《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塑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纪...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魅力纪录》栏目播出之后,于电视和网络中引起收视狂潮,也引起社会广泛热议,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掀开新的一页。《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塑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纪录片,把中国传统饮食与文化相结合,对于推广中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有着重大意义。我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可以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形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食生活与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观后随笔(2)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铭铎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3年第3期8-11,共4页
《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中国饮食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中国人理解美食的感悟之心。回顾中国饮食生活变迁,已经形成健康当家、结构变化,品味时尚、身心求合一,餐饮繁荣、选择多元化三大特征。随着中国人美食生活的开启,美食知识习得、行... 《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中国饮食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中国人理解美食的感悟之心。回顾中国饮食生活变迁,已经形成健康当家、结构变化,品味时尚、身心求合一,餐饮繁荣、选择多元化三大特征。随着中国人美食生活的开启,美食知识习得、行为指导的需求尤为迫切,拥有深厚饮食文化底蕴与丰富美食鉴赏经验和较强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的"美食家",已然成为人们美食生活导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美食生活 美食家 美食鉴赏 美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的味觉忧思——人类学视野下的《舌尖上的中国》
9
作者 王斯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年第3期30-33,共4页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期国内热播的一部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意义不仅在于表现美食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借以讲述的食物背后的人情故事更耐人寻味。在制作理念和语言表述上,其与国外优秀的食物影像志尚有距离,"过分美化、...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期国内热播的一部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意义不仅在于表现美食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借以讲述的食物背后的人情故事更耐人寻味。在制作理念和语言表述上,其与国外优秀的食物影像志尚有距离,"过分美化、求真不足"是它引来争议的原因之一。这些争议恰恰鞭策国人反思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国民饮食教育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 纪录片 食品安全 食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景观对地方社会记忆的表征和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于雯静 郭永锐 侯欣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数据来源,借助情感挖掘、语义网络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方法探究食物景观对社会记忆的表征内容和塑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从情感分析结果来看,个体对食物景观的情感倾向总体呈现积极趋势,不同年龄、复杂的社...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数据来源,借助情感挖掘、语义网络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方法探究食物景观对社会记忆的表征内容和塑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从情感分析结果来看,个体对食物景观的情感倾向总体呈现积极趋势,不同年龄、复杂的社会经历以及多元的社会角色是影响个体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人们的情感认同形成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框定了社会记忆的发展方向;2)从个体对食物景观的认知诉求来看,食物味道、饮食文化以及家庭环境是个体内心最深刻的记忆点,人们通过各种与之相关的身体实践和仪式风俗构筑记忆空间;3)食物景观对社会记忆的表征内容具体区分为环境性记忆、功能性记忆和情感性记忆。其中,环境性记忆起基础性作用,功能性记忆是最主要的表征维度,情感性记忆占据主导地位,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景观 社会记忆 社会认同 纪录片 内容分析法 《舌尖上的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陌生化理论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丽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7期86-87,共2页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今年继《故宫100》和《春晚》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大片,上映便大获成功。《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与有声文...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今年继《故宫100》和《春晚》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大片,上映便大获成功。《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与有声文本的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感官审美中获得极大满足,同时也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陌生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纪录片七十年叙事风格流变
12
作者 杨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5-59,共5页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的发展简史,它记录了中国70年走过的风风雨雨,记录着几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在长达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建国初期在"形象化政论""左"...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的发展简史,它记录了中国70年走过的风风雨雨,记录着几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在长达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建国初期在"形象化政论""左"倾思潮影响下[1],诞生了如《到农村去》《收租院》等刻印着时代印记的新闻纪录片;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学习借鉴国外的纪录片摄制理念,合作拍摄制作了一批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的大型专题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90年代,一批非主流的独立纪录片如《最后的山神》《流浪北京》等与体制内的优秀纪录片一起走上国际舞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进入新世纪后,纪录片的叙事受到市场化影响,在多元文化的交融演变中,诞生了如《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品牌,并在国际环境和新媒体语境下获得更广泛的市场份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 风格流变 专题纪录片 独立纪录片 时代印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尖上”的文化传播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筱薇 张建平 《电影评介》 2013年第2期87-89,共3页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发了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讨论,国内外媒体将称其为"中国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范例。"作为2012年的一个文化事件,隐藏在饮食文化背后的实为我们整个民族文化认同的失...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发了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讨论,国内外媒体将称其为"中国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范例。"作为2012年的一个文化事件,隐藏在饮食文化背后的实为我们整个民族文化认同的失落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传统文化变迁、发展的困惑。这次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体现的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食纪录片中的“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与类型创新——以《早餐中国》《风味人间》《丝路味道》等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婧 高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92-96,共5页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首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主编何苏六提出:“纪录片公众时代是从美食纪录片开始的。”[1]自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2012)播出以来,美食纪录片的内容日益垂直、细分,产生了《风...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首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主编何苏六提出:“纪录片公众时代是从美食纪录片开始的。”[1]自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2012)播出以来,美食纪录片的内容日益垂直、细分,产生了《风味人间》(2018)、《大地私宴》(2019)和《中国餐馆》(2019)等一系列具有较好口碑、较强影响力的纪录片品牌,美食纪录片在覆盖各类用户的同时,逐渐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美食纪录片 传播生态 类型创新 纪录片研究 纪录片发展 一带一路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旁观”与“介入”的适度与偏移--纪录片《舌尖1》与《舌尖2》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武新宏 常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102,共3页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尽管仍然是一部优秀之作,但似乎没有达到《舌尖上的中国1》吸引人的程度,其中有多种因素。本文从制作理念与意义呈现角度探究分析,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两部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从而找出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尽管仍然是一部优秀之作,但似乎没有达到《舌尖上的中国1》吸引人的程度,其中有多种因素。本文从制作理念与意义呈现角度探究分析,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两部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从而找出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期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及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旁观 介入 纪录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书评《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16
作者 玉杨阳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I0026-I0027,共2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为了创新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我们应继承历史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拓展教育内容,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饮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受到越来越...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为了创新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我们应继承历史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拓展教育内容,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饮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能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有助于在新时代下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生思政教育 文化类节目 中国传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 书评 饮食文化 五味杂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宝藏》的国家形象构建探究
17
作者 郑其宝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73,共4页
一、《中国的宝藏》创作背景与条件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政治地位在国际社会中逐步提高,科技水平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军事实力亦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也愈发受到重视,因此,近年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绵延不绝。... 一、《中国的宝藏》创作背景与条件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政治地位在国际社会中逐步提高,科技水平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军事实力亦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也愈发受到重视,因此,近年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绵延不绝。《国家宝藏》将文物与历史小故事相结合,呈现出一部历史回溯的剧集;《舌尖上的中国》以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为引子,勾勒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形态;《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幽静的基调讲述匠人之心与文物之魂……这些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均有其新颖之处,但构建策略太过零散,难免缺少总体线索与清晰合理的分线索。《中国的宝藏》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显然更为恰当,它以“艺术”为总切入点,每一单集介绍一种艺术,每一种艺术都通过古物或传统礼仪来进行具象化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饮食文化 传统美食 具象化 传统礼仪 历史回溯 军事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松茸在日本售价每公斤670元
18
作者 《中国食用菌》 2021年第9期79-79,共1页
几年前,松茸靠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出圈,成为高端料理的标配。而在日本,素有"秋季味觉之王"称号的松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时令美食。松茸消费在日本热度不减,但日本近五年平均产量仅有37 t,年产量最少的时候仅有14... 几年前,松茸靠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出圈,成为高端料理的标配。而在日本,素有"秋季味觉之王"称号的松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时令美食。松茸消费在日本热度不减,但日本近五年平均产量仅有37 t,年产量最少的时候仅有14 t,日本本土松茸价格因此一直居高不下,目前批发价格在每千克5万日元上下,约合人民币2 9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松茸 日本本土 平均产量 批发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瑞宽 李同昇 +2 位作者 常芳 李九全 陆媛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5-1486,共12页
地方记忆和情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经典话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出与实体空间不同的虚拟空间,为地方记忆和情感寄托提供新的载体。文章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相关理论,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研究对象,... 地方记忆和情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经典话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出与实体空间不同的虚拟空间,为地方记忆和情感寄托提供新的载体。文章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相关理论,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量化字幕、弹幕和评论数据,探析“数实融合”背景下地方记忆被唤醒的过程。结果表明:1)字幕的主题词包括故乡、食物、味道、生活等,弹幕和评论中的核心节点包括食物、故乡、味道等,与其他节点共同构建语义网络;2)纪录片通过数字媒介平台唤醒观众的地方情感记忆,建构了承载饮食实践和地方归属感的社会文化空间;3)数字媒介为观众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消解了实体空间对交流方式的地域限制,实现身体缺场和精神在场的共存,缩短了人与故乡的情感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地方 故乡 数字媒介 脱域机制 媒介地理学 《舌尖上的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景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书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丽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I0019-I0020,共2页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等纪录片的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成为一...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等纪录片的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的旅游食品也不断涌现,使得景区特色食品成为丰富旅游项目、拉动地区经济和展示文化特色方面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发、营销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实现旅游业发展和饮食文化繁荣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 旅游景区 旅游业的发展 营销策略研究 开发与设计 景区特色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