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探析 |
刘涛
韩鸿
徐斌
|
《电影评介》
|
2013 |
11
|
|
2
|
从文化支撑到民族认同和国家形象传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寿司之神》的比较 |
戴盈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3
|
浅谈纪录片的平民化趋势——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
熊美姝
陈祺祺
|
《电影评介》
|
2012 |
9
|
|
4
|
美食纪录片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系列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
周隽
|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
2019 |
9
|
|
5
|
从影视制作的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评《舌尖上的中国》 |
吴伟峰
|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6
|
写意与传情:视听语言传达纪录性美学特质——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
周春慧
|
《电影评介》
|
2012 |
10
|
|
7
|
传播美食文化新气象——浅谈《舌尖上的中国》创新之处 |
燕京
武新宏
|
《电影评介》
|
2013 |
2
|
|
8
|
美食生活与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观后随笔(2) |
杨铭铎
|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
2013 |
1
|
|
9
|
中国人的味觉忧思——人类学视野下的《舌尖上的中国》 |
王斯
|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
2012 |
0 |
|
10
|
食物景观对地方社会记忆的表征和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
于雯静
郭永锐
侯欣宜
|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0
|
|
11
|
论陌生化理论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运用 |
李丽
|
《电影评介》
|
2012 |
1
|
|
12
|
中国纪录片七十年叙事风格流变 |
杨秋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3
|
“舌尖上”的文化传播 |
马筱薇
张建平
|
《电影评介》
|
2013 |
7
|
|
14
|
美食纪录片中的“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与类型创新——以《早餐中国》《风味人间》《丝路味道》等为例 |
王婧
高博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15
|
“旁观”与“介入”的适度与偏移--纪录片《舌尖1》与《舌尖2》比较分析 |
武新宏
常远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6
|
饮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书评《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玉杨阳
|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7
|
《中国的宝藏》的国家形象构建探究 |
郑其宝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中国松茸在日本售价每公斤670元 |
无
|
《中国食用菌》
|
2021 |
0 |
|
19
|
带你回故乡:食物唤醒了“地方”的记忆?——基于脱域机制和媒介地理的分析 |
刘瑞宽
李同昇
常芳
李九全
陆媛媛
|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20
|
旅游景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书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 |
李丽
|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
2020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