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张炜小说的两个精神向度——从《外省书》、《能不忆蜀葵》谈起 被引量:2
1
作者 唐长华 陈红兵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外省书》 《能不忆蜀葵》 长篇小说 张炜 道德理性 生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的“地气”断了之后——试论《外省书》与《能不忆蜀葵》的精神诉求
2
作者 聂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6-67,共2页
<外省书>最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民间"的"地气"断了之后张炜如何继续他的写作.尽管<外省书>的写作依然延续了作者一贯坚持的"民间"立场,小说的名字本身就表明了这种理念诉求,但是<外省书&... <外省书>最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民间"的"地气"断了之后张炜如何继续他的写作.尽管<外省书>的写作依然延续了作者一贯坚持的"民间"立场,小说的名字本身就表明了这种理念诉求,但是<外省书>并没有依照读者的阅读惯性,为我们提供出一个民间理想主义的艺术样本,反倒更像是一份知识分子自我放逐、返身民间后思想拷问的供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外省书》 《能不忆蜀葵》 精神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你往何处去——《能不忆蜀葵》的两难处境
3
作者 孙燕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4-65,共2页
在当代文学中,张炜无疑是个有着独特个性的作家,"他始终带着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摸索着和感受着属于他个人的文学天地",<能不忆蜀葵>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关键词 张炜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能不忆蜀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失与寻找——评张炜长篇小说《能不忆蜀葵》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凤仙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张炜 长篇小说 《能不忆蜀葵》 文学评论 淳于阳立形象 桤明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不忆蜀葵》:现代知识分子的神话
5
作者 徐闰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3-64,共2页
<能不忆蜀葵>中,一个画家下海了,他的生意与画画无关,是种种奇怪的事业,例如养狐狸、采掘宝石、投身股市等等.他的目的是成为能买一个海岛的大富翁.
关键词 张炜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能不忆蜀葵》 知识分子 英雄形象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化形象和神经症自——《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的两例心理学解读
6
作者 张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张炜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外省书》 《能不忆蜀葵》 理想化形象 知识分子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不忆蜀葵》(长篇小说)
7
作者 周立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能不忆蜀葵》 张炜 《柏慧》 《外省书》 知识分子精神 主人公 作品 节制 理性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粱梦与“野地记忆”——解读《能不忆蜀葵》
8
作者 刘恋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能不忆蜀葵》 张炜 中国 当代 文学评论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看张炜的近作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思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9-60,共2页
张炜近年连续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包括在我们的讨论班上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我想,这样的争议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 张炜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外省书》 《能不忆蜀葵》 结构 知识分子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慌”的道德美学与“慌”的文体——读张炜的近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0-62,共3页
张炜的近作呈现一种"慌"的状态,"慌"这个模糊不清的字眼来自张炜小说<外省书>中的一则小叙事,我借用它来描述张炜的小说,实际上是打算借用一个可以直观把握的"小叙事"来分析与它对位的某个(或某类)... 张炜的近作呈现一种"慌"的状态,"慌"这个模糊不清的字眼来自张炜小说<外省书>中的一则小叙事,我借用它来描述张炜的小说,实际上是打算借用一个可以直观把握的"小叙事"来分析与它对位的某个(或某类)"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长篇小说 文学评论 《外省书》 《能不忆蜀葵》 道德美学 “慌”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地”的重生——论张炜近年小说创作思想的演变
11
作者 李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7-68,共2页
1990年代初,张炜提出了"融入野地"的理想,以<九月寓言>为标志,实现了其价值立场的转向.他放弃了<古船>时期对中国乡村的专制、愚昧的批判立场,从一个"启蒙者"转向一个"皈依者",将乡村看作理... 1990年代初,张炜提出了"融入野地"的理想,以<九月寓言>为标志,实现了其价值立场的转向.他放弃了<古船>时期对中国乡村的专制、愚昧的批判立场,从一个"启蒙者"转向一个"皈依者",将乡村看作理想的净土和灵魂的栖息地.对城市文明的厌倦和弃绝、对乡村民间生活诗意的沉迷,一度贯穿了张炜近年的小说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小说创作思想 文学评论 《能不忆蜀葵》 《柏慧》 《外省书》 人物形象 道德理想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
12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张炜 小说 恶魔性因素 《外省书》 《能不忆蜀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惧怕自己对世界没有感情”
13
作者 夏榆 张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能不忆蜀葵》 写作策略 文学创作 张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