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雍正《耕织图》中的“桃花源”情怀
1
作者 曹爱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0,共6页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身为亲王(史称雍亲王)时命人绘制的历代耕织图中最精美的图册之一。其独辟蹊径地将雍正及其家人以农家人的形象入画,画面优美恬静、充满温情。文章基于历史视野,立足雍亲王特殊的人生际遇及其矛盾纠结的“围城”心...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身为亲王(史称雍亲王)时命人绘制的历代耕织图中最精美的图册之一。其独辟蹊径地将雍正及其家人以农家人的形象入画,画面优美恬静、充满温情。文章基于历史视野,立足雍亲王特殊的人生际遇及其矛盾纠结的“围城”心态进行深入探究,论述了在争储重压之下,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雍亲王在《耕织图》中构建了抚慰孤寂心灵、没有现实纷扰的精神“桃花源”,形塑了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对孝悌仁爱、美满和谐大家庭的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 《耕织图》 矛盾心态 精神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图像片段到语言系统——基于《耕织图》分析的江南乡土景观语言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艺彭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2-137,共6页
通过对《耕织图》及其中的乡土景观的认知,主要基于结构分析和语言类型的提炼展开研究。以《耕织图》为主要对象和线索,结合相关农业历史资料,逐层推导并归纳了农业生产塑造下的江南“水-圩-居-山”“圩-场-院-筑”“水-院-筑”等乡土... 通过对《耕织图》及其中的乡土景观的认知,主要基于结构分析和语言类型的提炼展开研究。以《耕织图》为主要对象和线索,结合相关农业历史资料,逐层推导并归纳了农业生产塑造下的江南“水-圩-居-山”“圩-场-院-筑”“水-院-筑”等乡土景观语言结构类型及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并以各类型之间的结构性联系为纽带建构了乡土景观语言结构系统,以此作为一种从传统农业出发的对江南乡土景观的重新认知,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当代转译可能性的语言参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土景观 《耕织图》 江南农业 语言 类型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耕文化“走出去”:中国古农书《耕织图》在日本的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航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对中国古农书《耕织图》在日本传播过程进行历史考据与分析,考察其如何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流布日本,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季耕作图”“养蚕机织图”等日式农耕图绘。研究发现,《耕织图》东传日本的历程是一个... 对中国古农书《耕织图》在日本传播过程进行历史考据与分析,考察其如何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流布日本,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季耕作图”“养蚕机织图”等日式农耕图绘。研究发现,《耕织图》东传日本的历程是一个禅宗语境与日本室町时代幕府文化交融的过程。《耕织图》原有的“劝农课业”与“鉴戒主义”的传播意图在传播过程之中被削弱,居于次要地位的艺术审美功能被放大。而通过将《耕织图》转换为日式艺术作品,连接起禅宗寺庙与幕府将军的权力控制,彰显出统治者的文化品位,实现了文化变迁。这一转变在承袭《耕织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意味之余,亦赋予日式农耕图绘在文化意象上更加浓厚的宗教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农书《耕织图》 日式农耕 跨文化传播 文化变迁 传统文化“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耕织图》的流变、传播及政治使用脉络 被引量:6
4
作者 冯鸣阳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20-27,共8页
本文将不同版本和用途的楼璹《耕织图》进行图像内容、题跋、媒材、风格的对比,试图勾勒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耕织图》在南宋的传播路线及政治使用脉络。《耕织图》的众多版本不一定完全忠于原本,创作者会根据不同的受众、用途、目的来进... 本文将不同版本和用途的楼璹《耕织图》进行图像内容、题跋、媒材、风格的对比,试图勾勒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耕织图》在南宋的传播路线及政治使用脉络。《耕织图》的众多版本不一定完全忠于原本,创作者会根据不同的受众、用途、目的来进行一定的创新。《耕织图》在南宋主要从四种途径流传,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政治使用脉络:吴皇后注本的《蚕织图》只截取了《织图》的部分进行详细注释,作为宫中的蚕织技术指导图;南宋画院画家制作的摹本,根据其对原作的改动程度及不同用途分为三类:忠实原作的高宗朝院画本及刘松年本,进行创造性再现的梁楷本与意象化再造的李嵩本。楼氏后人、朝臣等对楼璹本的翻刻其目的是为了"以传永久"并使君主感知农桑为天下本,其选择的复制方式主要为石刻、版画等;绘制于南宋郡县大门的《耕织图》壁画的出现也说明了《耕织图》传播的范围已经下沉到了普通民众。对于庶民来说,《耕织图》既是科学的桑蚕技术详解图,也是政府一种较为直观的"劝农"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织图》 《蚕织图》 楼璹 纺织 政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楷《耕织图》存世和“减笔画”特征及对日本“四季耕作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陶红 朱航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5-113,共9页
文章梳理了画家梁楷绘制的《耕织图》分别存于美国和日本的证据,认为梁楷《耕织图》与楼璹版《耕织图》有很大差异,表现为省略耕织活动环节,仅挑选部分场景组合成图卷,较多地表现耕织活动与环境细节,图绘中人物形象体现了梁楷的“减笔... 文章梳理了画家梁楷绘制的《耕织图》分别存于美国和日本的证据,认为梁楷《耕织图》与楼璹版《耕织图》有很大差异,表现为省略耕织活动环节,仅挑选部分场景组合成图卷,较多地表现耕织活动与环境细节,图绘中人物形象体现了梁楷的“减笔画”艺术特征。梁楷《耕织图》于室町幕府时期东传日本,受到狩野画派追捧,形成风行一时的“梁楷样”,成为屏风绘、隔扇绘的“粉本”,并逐渐形成效仿中国《耕织图》的日本“四季耕作图”,流行时间约400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楷《耕织图》 存世 “减笔画”特征 “四季耕作 显与隐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鲜见的《耕织图》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潮生 《古今农业》 2003年第1期64-80,共17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梁楷、李嵩,明代仇英、宋宗鲁,清代冷枚、陈枚、何太青以及袖珍型等八种目前比较鲜见的《耕织图》,并分别就其内容作了一些比较和分析,对《耕织图》的发展和演变作了分析。以此作为对《中国古代耕织图》一书的部分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梁楷、李嵩,明代仇英、宋宗鲁,清代冷枚、陈枚、何太青以及袖珍型等八种目前比较鲜见的《耕织图》,并分别就其内容作了一些比较和分析,对《耕织图》的发展和演变作了分析。以此作为对《中国古代耕织图》一书的部分读者所提问题的释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织图》 发展 演变 《中国古代耕织图》 补遗 农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文明与陶瓷作品创作题材的结合研究——以清代《耕织图》彩绘瓷产生的渊源为例
7
作者 程幸 程进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9-251,共3页
清代《耕织图》彩绘瓷在清代帝王的直接推崇下而创制,其所反映的均是江南地区的耕织情况,对推动发展当时的农耕起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一、《耕织图》起源与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耕织图》是古代表现农耕与蚕桑场景的图画,最早可溯源至... 清代《耕织图》彩绘瓷在清代帝王的直接推崇下而创制,其所反映的均是江南地区的耕织情况,对推动发展当时的农耕起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一、《耕织图》起源与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耕织图》是古代表现农耕与蚕桑场景的图画,最早可溯源至汉代画像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织图》 农耕文明 创作题材 清代 陶瓷作品 彩绘 渊源 江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注释
8
作者 张金刚 《天津农林科技》 2004年第6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耙地 《耕织图》 水田 畜力 阴雨 劳动强度 泥土 拉动 康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注释
9
作者 张金刚 《天津农林科技》 2005年第1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耕织图》 播种育秧 农谚 水稻生产 康熙 农民 重要环节 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注释
10
作者 张金刚 《天津农林科技》 2005年第2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耕织图》 注释 康熙 劳动 粮食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注释
11
作者 张金刚 《天津农林科技》 2004年第5期46-46,共1页
浸种是在水稻育秧播种之前把种子浸在水中,待吸足水分有时已萌动发芽,才捞出来控去附水播种,比在秧田直接播干子,既安全又出苗快而整齐,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大改进。
关键词 清代 康熙 《耕织图》 诗歌 耕作 作品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注释
12
作者 张金刚 《天津农林科技》 2004年第4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清代 康熙 《耕织图》 诗歌 农史 水稻生产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耕织图》在日本的本土化流变探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航 陶红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9-367,共9页
中国古代《耕织图》自南宋楼璹首创,历经时代的变迁,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的视图标尺。日本室町时代,《耕织图》流布日本,为日本狩野画派所接纳和摹绘,用以作为粉本模仿中国的水墨绘画来彰显统治者的文化品味,后逐渐形成极具日本民... 中国古代《耕织图》自南宋楼璹首创,历经时代的变迁,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的视图标尺。日本室町时代,《耕织图》流布日本,为日本狩野画派所接纳和摹绘,用以作为粉本模仿中国的水墨绘画来彰显统治者的文化品味,后逐渐形成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季耕作图”“养蚕机织图”。较之原本的《耕织图》内容,这些图绘有了绘画载体及绘画组构的改变,日式元素的融入也推进了其在日本的本土化发展,堪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良好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耕织图》 四季耕作 养蚕机织 文化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织图》的拓展与升华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昕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6-148,共3页
关键词 《耕织图》 中国绘画 中国科技史 文化遗产 发展史 农业史 艺术史 高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耕织图》瓷器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2
15
作者 占馨予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2-74,共3页
清代《耕织图》瓷器诗、书、画、印俱佳,反映了清宫院画艺术风格,并与精湛工艺相结合,成为一代名品,集中地体现着中国耕织文化精髓,亦深刻折射着清代社会审美文化潮流。
关键词 清代 《耕织图》瓷器 艺术特色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颐和园重现耕织图景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潮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9-131,F0002,F0003,共5页
关键词 颐和园 景观 北京市政府 《耕织图》 专家论证 景区 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楼璹《耕织图诗》的艺术渊源及其创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4-140,共7页
楼璹《耕织图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大型农事组诗,其文本融合了先秦以来大量同类诗歌的艺术精华,虽然尚有明显的拼凑痕迹,但其集大成意义毋庸置疑,实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先声。在广泛继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耕织图... 楼璹《耕织图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大型农事组诗,其文本融合了先秦以来大量同类诗歌的艺术精华,虽然尚有明显的拼凑痕迹,但其集大成意义毋庸置疑,实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先声。在广泛继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耕织图诗》也有所创变。遵循着谏上和劝下的双重艺术旨趣,《耕织图诗》一方面增添了宫廷诗的因素,屡用舜帝躬耕、丞相重农、后妃祭蚕献茧等典故,有些织图诗风格软媚,塑造的人物形象近于仕女,与以往的农事诗颇有差异;另一方面,《耕织图诗》又融入了劝农诗劝勉农桑、化育民风的艺术功能,有意识地向农村推介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倡导更为合理的家庭协作式的生产关系。楼璹《耕织图诗》奠定了别具一格的耕织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璹 《耕织诗》 艺术渊源 双重旨趣 创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织图重现颐和园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晨 《古今农业》 2004年第3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清代 乾隆皇帝 耕织 颐和园 《耕织图》 石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的互文——《四时田园杂兴》与《耕织图诗》关系探赜
19
作者 刘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0-76,共7页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与诸多前人文本存有互文关系。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创作的一组《耕织图诗》即为重要渊薮之一。《四时田园杂兴》在语、意、势三个层面均与《耕织图诗》有所互文:不仅借用其...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与诸多前人文本存有互文关系。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创作的一组《耕织图诗》即为重要渊薮之一。《四时田园杂兴》在语、意、势三个层面均与《耕织图诗》有所互文:不仅借用其中颇多语词,所涉耕织主题多为《耕织图诗》涵盖,部分诗作结构也与之相仿。除上述三层面的显性互文外,《四时田园杂兴》还采取犯中求避、拆分、演绎以及缩略等方式,衍深了《耕织图诗》的艺术图景,实现了艺术旨趣的错位,与之形成更为复杂的、显隐交织的互文关系。《四时田园杂兴》与《耕织图诗》互文有着一定的机缘,范大成与明州楼氏家族的世交关系至为重要。通过对《耕织图诗》的合理借鉴,范大成最终造就了经典文本《四时田园杂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楼璹 《耕织诗》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五彩“耕织”母题图式研究
20
作者 蔡锐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7-95,共9页
“耕织”母题自南宋时起便受到当朝者的一定重视,至清朝达到鼎盛,不仅康熙至乾隆三代均有授意重绘《耕织图》,更是出现了以“耕织”为母题的多元载体创作,陶瓷便是其中之一。其不仅体现出了当朝者对政权“合法性”的彰显,亦促进了陶瓷... “耕织”母题自南宋时起便受到当朝者的一定重视,至清朝达到鼎盛,不仅康熙至乾隆三代均有授意重绘《耕织图》,更是出现了以“耕织”为母题的多元载体创作,陶瓷便是其中之一。其不仅体现出了当朝者对政权“合法性”的彰显,亦促进了陶瓷绘画技艺的精进。从《耕织图》的创作意图出发,重点探讨了清康熙五彩“耕织”母题创作与原版的图式对比,在尊重原版图式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的元素与视觉纵深感的调整及景象的重置再造,这些在革新彰显康熙五彩独特陶瓷艺术的同时,为后世陶瓷艺术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织”母题 《耕织图》 康熙五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