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清华简《耆夜》看古书的形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杜勇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6期18-27,共10页
清华简《耆夜》公布后,学者大多不怀疑它记事的真实性,实则它只是战国时期楚地士人虚拟的一篇诗教之文。《耆夜》作者利用并误解了当时有关传说和文献资料,杜撰了武王伐黎、周公作《蟋蟀》等历史情节,借以增加诗教的力量。故其不可视作... 清华简《耆夜》公布后,学者大多不怀疑它记事的真实性,实则它只是战国时期楚地士人虚拟的一篇诗教之文。《耆夜》作者利用并误解了当时有关传说和文献资料,杜撰了武王伐黎、周公作《蟋蟀》等历史情节,借以增加诗教的力量。故其不可视作史官实录,否则徒增先周史研究之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耆夜》 武王伐黎 《蟋蟀》 诗教 古书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太公称谓及清华简《耆夜》“吕尚父”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书灿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5-11,共7页
先秦文献中,姜太公有师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尚、吕牙等称谓,迄今为止,先秦文献中尚未出现过“吕尚父”的称谓。“吕尚父”之称,在传世文献中出现时间颇晚,而且出现次数极少。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吕尚父”之称仅出现于唐代... 先秦文献中,姜太公有师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尚、吕牙等称谓,迄今为止,先秦文献中尚未出现过“吕尚父”的称谓。“吕尚父”之称,在传世文献中出现时间颇晚,而且出现次数极少。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吕尚父”之称仅出现于唐代及以后文人诗歌、杂记,无一出自史学著作,因而其在古代文献中流传并不广泛。先秦文献和周代金文中作某父的人名颇多,清华简《耆夜》简2—3简文作“郘上甫”,从文字使用上,显得颇为费解,而且和绎(毕)公高、邵(召)公保睪(奭)、周公叔旦、辛公■甲等称谓比较,用字颇不工对。清华简《耆夜》篇存在诸多诸如此类的疑问,《耆夜》的时代和清华简的真伪,自然是清华简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无法绕开且亟须澄清的一个重要学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公 清华简 《耆夜》 吕尚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耆夜》中的音乐信息
3
作者 王立增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8-52,共5页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耆夜》中涉及的音乐信息需要考辨和分析,其中记录的歌辞不一定是周公、成王等人亲自制作,而是将他人所作的治政之辞经过乐师的剪裁、配乐后传为乐歌。由于此二篇是后人追述而成,因而反映的不是西周初年真实的...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耆夜》中涉及的音乐信息需要考辨和分析,其中记录的歌辞不一定是周公、成王等人亲自制作,而是将他人所作的治政之辞经过乐师的剪裁、配乐后传为乐歌。由于此二篇是后人追述而成,因而反映的不是西周初年真实的音乐表演情况,而是春秋乃至于战国时期的音乐观念与音乐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周公之琴舞》 《耆夜》 音乐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子仪》等篇与赋诗外交考略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志翔 《云梦学刊》 2019年第5期97-104,共8页
清华简《子仪》篇被整理公布之后可知,赋诗外交起源甚早。结合《左传》等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外交用诗情况可以看出,赋诗外交的形成与诗言志、歌咏言、说诗风气、大国外交风范密切相关。赋诗外交的书写程式在周代已经形成,这种外交模式不... 清华简《子仪》篇被整理公布之后可知,赋诗外交起源甚早。结合《左传》等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外交用诗情况可以看出,赋诗外交的形成与诗言志、歌咏言、说诗风气、大国外交风范密切相关。赋诗外交的书写程式在周代已经形成,这种外交模式不仅影响着春秋时期的列国邦交,且在明代中朝外交中又有极为明显的表现。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凝结着华夏先民智慧的传统文化,亦有助于我们在当今外交场合进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子仪》 《耆夜》 赋诗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