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意外性”的多维透视——论德里达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阐释
1
作者 陶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文学阐释在德里达的思想中起着落实解构策略、开拓解构维度的作用。德里达在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挖掘了戏剧中的多个时间意外性(contretemps)的场景,通过时间、专名、反讽这几个向度围绕“时间意外性”展开了... 文学阐释在德里达的思想中起着落实解构策略、开拓解构维度的作用。德里达在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挖掘了戏剧中的多个时间意外性(contretemps)的场景,通过时间、专名、反讽这几个向度围绕“时间意外性”展开了精彩的阐释,并以三个不同的裂缝回答了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条件这一问题。德里达的阐释在时间维度上讨论了时间与空间的裂缝,在专名维度上讨论了专名与承担者间的裂缝,在反讽维度上讨论了有限与无限的裂缝。这三个维度事实上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时间意外性”的多维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 时间意外性 时间 专名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伟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社会悲剧 戏剧文学 英国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语境: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阐释策略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伟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9,共6页
透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中国阐释”的不同侧面,以此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批评者不同的阐释策略及主要倾向。认为在莎学研究中,中国批评者已经从最初的介绍,政治层面的解读发展为从人性、爱情... 透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中国阐释”的不同侧面,以此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批评者不同的阐释策略及主要倾向。认为在莎学研究中,中国批评者已经从最初的介绍,政治层面的解读发展为从人性、爱情与中国戏曲主题和艺术特点进行比较的多元化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语境 阐释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变革语境下文学“破界”现象研究——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吴辉 于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6-72,共7页
语言、文字的诞生、演进与完善,使得以其为载体的文学日益体系化并在横向与纵向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疆界。然而20世纪以来,大众媒介的兴起和传媒艺术的发展,使文学的疆界逐渐被突破、剔除。本文从传统文学的疆界构成与破界的必然性、文学... 语言、文字的诞生、演进与完善,使得以其为载体的文学日益体系化并在横向与纵向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疆界。然而20世纪以来,大众媒介的兴起和传媒艺术的发展,使文学的疆界逐渐被突破、剔除。本文从传统文学的疆界构成与破界的必然性、文学破界的表现——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以及文学在媒介变革语境下的传播与创新三个方面对该论题进行了阐述。尽管媒介的特质会不同程度地消解传统文学的某些精妙和韵味,但事实上,媒介变革语境下文学疆界的突破与延伸,其根本就是跨界融合。并且,随着这场革命的深入进行,跨界越来越巧妙而不露痕迹,融合越来越复杂而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变革 文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 传媒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著再造与经典生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国行旅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165,213,214,共15页
在经典生成包括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原著会被再造,原著再造的结果产生经典。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行旅,就是一个原著再造和经典生成的典型过程。就莎士比亚早期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言,林纾《吟边燕语》、戴望舒《罗密欧与裘丽叶达》等... 在经典生成包括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原著会被再造,原著再造的结果产生经典。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行旅,就是一个原著再造和经典生成的典型过程。就莎士比亚早期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言,林纾《吟边燕语》、戴望舒《罗密欧与裘丽叶达》等都使戏剧故事逐渐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田汉第一个译出了全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徐志摩、曹未风、曹禺、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等都用各自的方式和观点弥合了之前译本的不足,再造了莎剧的生命。傅光明的“新译”则在“原味儿”的实践中,解决了“原著”的版本问题,成就了译本自身的经典性。经典的生成正是于再造原著的过程中让作品“走向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著再造 经典生成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 傅光明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冲突之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郑维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冲突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密欧与朱丽叶》群体性误译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云雁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群体性误译,建构了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角度,实现了从文学翻译向翻译文学的转向,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特殊现象。朱生豪、梁实秋、曹禺等译者的译文对于"命运"不可...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群体性误译,建构了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角度,实现了从文学翻译向翻译文学的转向,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特殊现象。朱生豪、梁实秋、曹禺等译者的译文对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消解,通过"柔化"———也就是重新分布语言力量而实现的群体性逻辑误译,体现了原作开放性与译作诗性忠实的尺度和平衡,透视出一百年来穿越不同意识形态而历久弥新的中国翻译文学的深层结构与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 群体性误译 柔化 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关修辞的藏语翻译——以斋林·旺多译本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白玛德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92-100,共9页
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使用了大量双关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文章运用现代翻译理论探讨斋林·旺多先生《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作藏文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为莎剧乃至其他外文... 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使用了大量双关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文章运用现代翻译理论探讨斋林·旺多先生《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作藏文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为莎剧乃至其他外文剧作中双关语的藏语翻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斋林·旺多 双关修辞 藏语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艺术中的诗意美 被引量:2
9
作者 苗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51-52,共2页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首美好的诗,其剧词华美精致,情节凄婉感人,人物对白、独白极富诗的韵味,情真意切而注重雕饰。莎士比亚用诗一般美好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了细腻真实的人物心理,营造了如画一般优美的诗的意境,显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首美好的诗,其剧词华美精致,情节凄婉感人,人物对白、独白极富诗的韵味,情真意切而注重雕饰。莎士比亚用诗一般美好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了细腻真实的人物心理,营造了如画一般优美的诗的意境,显示出他驾驭语言的非凡才能,文采粲然的语言特点,绝不是靠堆砌辞藻、刻意雕琢而来的,而是自然而成的,是人物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体现的是真实的思想、真实的灵魂,所以是最美的,也才能恒久闪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诗意美 《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材里的中西爱情书写对比——以《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X期46-48,共3页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剧讲述了深闺中的富家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在现实中却因相思而死,而后重逢成婚,并因爱重...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剧讲述了深闺中的富家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在现实中却因相思而死,而后重逢成婚,并因爱重生,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牡丹亭》 对比 书写 爱情 中西 还魂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佟迅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2期103-104,108,共3页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位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位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美学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的另类面孔——以《罗密欧与朱丽叶》1996年电影版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倪正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3-104,共2页
1996年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后现代意味甚浓的作品。导演通过当下背景的设置、快餐式文化元素的注入以及多种意象的循环运用,呈现给观众一副经典的另类面孔,体现了对经典多元阐释的可能,表达的是导演对原著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 1996年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后现代意味甚浓的作品。导演通过当下背景的设置、快餐式文化元素的注入以及多种意象的循环运用,呈现给观众一副经典的另类面孔,体现了对经典多元阐释的可能,表达的是导演对原著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也说明文学经典可以不断地重新创造,可以有多种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当下背景 快餐元素 意象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主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卫晓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8-119,共2页
电影改编在电影生产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把经典的小说故事转变为影像化的视听语言,最关键是要抓住原著的主题元素,并进行重新审视和诠释,不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还要克服原著的故事叙事模式,使改编电影展现出熠熠夺目的思想光彩... 电影改编在电影生产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把经典的小说故事转变为影像化的视听语言,最关键是要抓住原著的主题元素,并进行重新审视和诠释,不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还要克服原著的故事叙事模式,使改编电影展现出熠熠夺目的思想光彩。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像化改编就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四部改编电影为例,通过对戏剧内容和不同时代的改编电影进行分析,并站在影像视角挖掘影片中对爱情、死亡和暴力主题的深化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视角 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课,你到底姓什么——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课例谈起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向东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6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 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人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待生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魅力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6-37,共2页
构成《罗密欧与朱丽叶》艺术魅力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生气灌注。包括素朴的生命意识与万物灵长──人类独具的优越、高大气质,粗糙的感性世界。二是把纯洁的爱展现为一种极致、完美状态。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艺术魅力 莎士比亚戏剧 生命意识 感性世界 莎士比亚研究 善待 西班牙无敌舰队 插科打浑 无法控制自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瘟疫叙事
16
作者 蒋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4,共10页
莎士比亚在他的许多剧作中直接或间接地书写英国的瘟疫。《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关于瘟疫起源的叙事,既来自于基督教的神谴论,又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剧中关于瘟疫应对措施的叙事,既强调早期现代英国世俗统治者的隔离政策,又从精神领域强... 莎士比亚在他的许多剧作中直接或间接地书写英国的瘟疫。《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关于瘟疫起源的叙事,既来自于基督教的神谴论,又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剧中关于瘟疫应对措施的叙事,既强调早期现代英国世俗统治者的隔离政策,又从精神领域强调基督教的忏悔祷告。基督教会,尤其是激进清教徒对当局的隔离政策既有反对又有妥协。剧中瘟疫叙事所体现的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与世俗统治者及人文主义精神既对抗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实际来自莎士比亚本人对基督教的矛盾态度及其生活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瘟疫 基督教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诗性美学对比研究
17
作者 邵慧婷 段俊晖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78,共8页
《牡丹亭》被汉学家安德鲁·拉姆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也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虽还未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但它在中外文化中的印记依旧引人注目。... 《牡丹亭》被汉学家安德鲁·拉姆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也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虽还未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但它在中外文化中的印记依旧引人注目。本文对比了《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的标题、人名、结构、行文风格、古典诗歌的引用及通俗性等多个方面,总结异同,探讨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如何诗性地表达爱,论述两部剧作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整体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爱情 整体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莎士比亚的框架中寻求现代意识的突破——评1996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18
作者 张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79,共2页
1996年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实际是借用莎士比亚的故事框架,从一个古典与现代、异国与本土的中间地带去演绎莎士比亚,让一个古老的灵魂在今日的银幕上生发出崭新的时代意义,是虚拟现实的一部移花接木之作。本文以1996年版《罗密欧... 1996年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实际是借用莎士比亚的故事框架,从一个古典与现代、异国与本土的中间地带去演绎莎士比亚,让一个古老的灵魂在今日的银幕上生发出崭新的时代意义,是虚拟现实的一部移花接木之作。本文以1996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素材,从采用了明星体制、故事背景贴近现代观众、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合理地发展了原著三个方面,探究该片如何在莎士比亚的框架中寻求现代意识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现代意识 突破 《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19
作者 曹勇军 刘斌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著名爱情悲剧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译策略研究
20
作者 王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X期87-88,共2页
在20世纪初,翻译理论就陆续传入中国,对国内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西方经典小说、戏剧和史诗等被翻译传入到中国,并且广为流传,其中莎士比亚的翻译本就占有重要的地位。《罗密欧和朱丽叶》... 在20世纪初,翻译理论就陆续传入中国,对国内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西方经典小说、戏剧和史诗等被翻译传入到中国,并且广为流传,其中莎士比亚的翻译本就占有重要的地位。《罗密欧和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爱情悲剧小说,在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在我国已经被翻译成很多种译本,其中最经典的当属我国学贯东西的著名学者梁秋实的译本,他也是第一个独自而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剧作的译者,他的作品甚至为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从梁秋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译本出发,对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为加深读者对诗体译本的理解和重视,从而更好地阅读这部极具有时代性的悲剧,作品中有很多成功经典的翻译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异化 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