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桂慎 高琳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6,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以价值来源为主线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研究发现,基于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二分法”理念,生态产品来...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以价值来源为主线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研究发现,基于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二分法”理念,生态产品来自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但不排斥人类生产要素的参与;生态产品价值是指生态产品作为任何一个自然或经济系统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所内含的效用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质是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经济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生态产品的重要性优先于其稀缺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实现生态福祉均衡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在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中,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间存在内因性正反馈关系,经济过程和生态过程高度耦合协同,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福祉最大化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资本 生态文明 区域经济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率:来自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顾炜宇 闫伟峰 +1 位作者 祝伟 马媛媛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5,共15页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其能否提升生态效率及其作用机理,对我国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实现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相协调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数字经济特征,选...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其能否提升生态效率及其作用机理,对我国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实现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相协调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数字经济特征,选取我国2011—2023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数字经济和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省域生态效率;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正向影响生态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机制;通过将30个省份划分成东中西3个地区并对其分别进行回归,发现数字经济对于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均成立,其中数字经济对于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效率 技术创新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引导、产业生态构建与低空经济发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晓华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5,共15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低空经济以来,低空经济进一步成为投资热点,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低空经济以来,低空经济进一步成为投资热点,政府引导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引导低空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低空经济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属性,其有效性在于适应了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释放了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强化了地方和民间的预期。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主要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保障四大领域,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监管政策等产业生态构成要素对低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生态一样,表现出复杂连接、相互依赖、影响各异、协同演进等特征和规律。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要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安全与发展、因地制宜与区域协同、行业技术与通用技术等关系,加强宏观统筹、场景牵引、创新推动、基础设施支撑和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政府引导 产业生态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的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生态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4
作者 汪媛媛 臧协超 +4 位作者 许伟伟 阳昌霞 金洋 任静华 贺新星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2,共13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受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影响,生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2005—2020年4个时期生态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受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影响,生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2005—2020年4个时期生态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灵敏度弹性压力(sensitivity resilience pressure,SRP)模型,选取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和生态敏感性3类16项指标,基于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空间主成分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HP-SPCA)权重计算方法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呈现出从南京向南通逐渐增加趋势;(2)生态脆弱性等级之间转变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中度和重度脆弱性减小,轻度、微度和潜在脆弱性增加;(3)耕地占比、人口密度和生物丰度是主要驱动因素,植被覆盖与耕地占比的交互作用具有最大解释力。研究结果对江苏省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生态脆弱性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和成 王杰 李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4,共8页
厘清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城市为样本,利用2012~2022年的统计数据,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理论框架,设计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描述指标,采用“逐层... 厘清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城市为样本,利用2012~2022年的统计数据,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理论框架,设计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描述指标,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运用莫兰指数法、Kriging插值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样本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总体呈明显改善态势,轻度和中度脆弱性城市数占比由45%上升至70%左右;脆弱性高度和重度城市数占比由55%左右下降至30%左右;高度和重度脆弱性城市主要在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对应城市,但以下游城市为主,这些城市脆弱性状态较为稳定且未见明显改善。②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空间相关性,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空间聚集现象,邻近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具一定相似性特点。③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投入是驱动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化格局的核心因子,并且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力有所增强。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郑博福 张吉洪 +4 位作者 何刘洁 吴之见 罗甜 朱锦奇 万炜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1,共13页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除2015年水生态空间规模小幅下降外,20年来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规模呈上升趋势,总体增加6085km^(2),以横断山区、长江中下游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原地区等地的变化情况最为典型。水生态空间分布重心整体向西迁移,迁移距离为19.8km。(2)在水生态空间与各类空间转化过程中,与农业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丹江口水库以及长江沿岸地区。其中水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空间9236km^(2),农业空间转为水生态空间规模达11404km^(2),城镇空间与水生态空间转化规模最小,转入、转出规模分别为1799 km^(2)和1079 km^(2)。(3)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以及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自然环境类及区位交通类因子在单因素及多因素交互作用中的贡献度q值大部分在0.7以上,这2类因子是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演变特征 土地利用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关系研究:基于经济门槛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玲玲 黎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种植业面源污染,成为水环境首要致污因素,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势必要重视水污染治理成效。研究经济门槛下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的关系,有助于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更优策略。【方法】首先构建三阶段非期望产出...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种植业面源污染,成为水环境首要致污因素,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势必要重视水污染治理成效。研究经济门槛下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的关系,有助于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更优策略。【方法】首先构建三阶段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核算剔除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干扰的农业生态效率,然后采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估计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的差异性关联关系,并计算出具体的经济门槛值。【结果】结果显示:不同的农村经济水平下,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呈非线性关系,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对应门槛值分别为8796元和12897元。【结论】结果表明:农村经济水平等外部环境因素干扰农业生态效率核算结果;农村经济富裕程度越高,水污染治理与农业生态效率关系越协调。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农村经济所处具体阶段,灵活调整农业绿色发展策略优先级,确保水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水污染治理 农业生态效率 门槛效应模型 农村经济水平 三阶段S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的逻辑、挑战与路径
8
作者 吴清秀 丁吉萍 尹秀英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0,共3页
生态经济是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突破口,也是引入生态技术,重构乡村产业生态的关键要素。为充分发挥生态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的多元优势,应以推动乡村产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为方向,以实现乡村经济生态增长为目标,... 生态经济是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突破口,也是引入生态技术,重构乡村产业生态的关键要素。为充分发挥生态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的多元优势,应以推动乡村产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为方向,以实现乡村经济生态增长为目标,以发展乡村绿色生产力为动能,立足乡村生态承载能力,建立特色突出、优势鲜明的乡村生态产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产业升级 赋能逻辑 现实挑战 应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林业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
9
作者 于贵瑞 郭珂歆 郝天象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2,共15页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期,赋予了林业发展新责任和新要求。传统林业是以供给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为导向的林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商品经济产业,归属于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然而这种产业定位和经营模式已经难以...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期,赋予了林业发展新责任和新要求。传统林业是以供给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为导向的林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商品经济产业,归属于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然而这种产业定位和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对多样化优质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更难以满足人类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营造优美栖息地及高质量生态环境的要求。在人类社会发展新时期,构建相应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强烈的社会需求。当前,我国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正处于理念确立与实践探索的关键期,其科学概念、基础理论和应用模式等尚未形成系统性框架。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初步探索构建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的新视角和科学概念,以期为新时期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讨论基础理论与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提出亟需重点强化的3项关键科技支撑能力:一是系统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联动机制的科学基础研究;二是系统研发森林生态系统多目标统筹经营管护的技术体系;三是建立生态资产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机制体系。期望本研究能够为建立以林区为生态经济空间,以生态资产的持续积累与长期稳定增值为目标,统筹生活资料生产、生产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近自然经营 林业生态经济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共生发展机制研究
10
作者 冯骁 张澳群 杜灵通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76-182,共7页
干旱生态脆弱区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职能,面临更大的生态风险与挑战,探究其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机制是构建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宁夏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其生态与经济的... 干旱生态脆弱区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职能,面临更大的生态风险与挑战,探究其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机制是构建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宁夏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其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生机理研究对黄河流域以及干旱生态脆弱区发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通过MIV-BP神经网络、Lotka-Voltrra共生模型分析2011—2020年其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时空差异,探究其协同共生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都有所提升,但海原县、中宁县经济发展快速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波动;从共生类型看,中部干旱带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但空间差异较大。沙坡头区、同心县与红寺堡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共生,生态安全等级为健康;中宁县、海原县、盐池县等生态环境建设仍需较大的提升,其特色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功能两方面对资源环境从博弈到协同共生机制亟待完善。基于此,建议从共生视角出发,树立共生发展理念,构建干旱区生态安全格局,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发展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降低资源依赖;促进要素流动与区域协作,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共生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生态脆弱区 生态经济 协同共生 Lotka-Voltrra共生模型 生态安全 宁夏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利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1
作者 吴科生 孙建好 +4 位作者 赵建华 李伟绮 杨新强 陈亮之 何旭刚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通过探索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新途径,使河西灌区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得到资源化循环再利用。以辣椒品种美国红为指示作物,在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区研究了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废旧基... 通过探索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新途径,使河西灌区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得到资源化循环再利用。以辣椒品种美国红为指示作物,在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区研究了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废旧基质30 t/hm^(2)+80%常规施肥(N 300.0 kg/hm^(2)、P_(2)O_(5)96.0 kg/hm^(2)、K_(2)O 72.0 kg/hm^(2))时,辣椒折合产量最高,为32340 kg/hm^(2),较不施肥对照增产27.31%,较常规施肥处理(N 375.0 kg/hm^(2)、P_(2)O_(5)120.0 kg/hm^(2)、K_(2)O 90.0 kg/hm^(2))增产12.84%;产值、净产值均最高,分别达到71148.0、45742.0元/hm^(2),较不施肥对照分别增加15261.4、7705.4元/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加8096.0、4360.0元/hm^(2)。该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还田配施化肥模式能有效提高辣椒产量、产值,建议在河西灌区灌漠土区辣椒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有机生态型废旧基质 还田利用 产量 经济效益 河西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
12
作者 温艳萍 陈怡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32,共8页
提升农业生态系统韧性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自然断裂法、泰尔指数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其空间差异来源和障碍因子进行测度分析。... 提升农业生态系统韧性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自然断裂法、泰尔指数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其空间差异来源和障碍因子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时序演变上,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韧性呈上升趋势,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从省际来看,江苏农业生态韧性最高,重庆农业生态韧性最低;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生态韧性最高,西部地区农业生态韧性相对落后。(2)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韧性的总体泰尔指数维持在较低水平。总体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东部和西部地区省际差异所引起的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更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影响农业生态韧性的主要准则层障碍因子,绿色发明专利申请量、财政科技支持力度、造林总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农业碳排放对农业生态韧性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农业生态韧性 时空演变 泰尔指数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分析
13
作者 何小芊 武家佳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坚持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2005—2022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和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测算,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除个别年份... 坚持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2005—2022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和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测算,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除个别年份外,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水平的均值呈上升趋势,受疫情影响2022年有明显回落,市域间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总值总体平稳,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的空间差异性显著。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旅游发展水平与生态产品价值耦合协调程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市域间差距逐渐扩大,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旅游发展系统中主要障碍因子为5A级景区数量、国内游客人数、旅行社数量、入境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生态产品价值系统中主要障碍因子为气候调节、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美学景观。建议通过深化生态文旅产业融合、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等措施,以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水平 生态产品价值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
14
作者 田穗 何怡然 郑海味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7,共9页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全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和东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的发展状态;全国耦合协调状态相对稳定,虽然相邻类型的等级转移现象较为频繁,但跨越式的发展相对较少;从区域内差异来看,除东北地区外,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扩大;从区域间差异看,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在耦合协调度上的优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态效率评估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许劲 郑志宏 +5 位作者 郑星宇 彭喜林 姚杰 冉潇 杨煜隆 王虹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99-4705,共7页
采用基于归一化的碳排放当量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生态效率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的63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其生态效率指数均值为0.492.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厂的生态效率受规模效应影响显著,其处理规模≤1万m^(3)/d、1万m^(3)... 采用基于归一化的碳排放当量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生态效率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的63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其生态效率指数均值为0.492.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厂的生态效率受规模效应影响显著,其处理规模≤1万m^(3)/d、1万m^(3)/d<处理规模≤10万m^(3)/d和10万m^(3)/d<处理规模的生态效率指数均值分别为0.440、0.507和0.729;各地区、各工艺污水处理厂生态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间歇流反应器或全混合反应器生态效率指数较高,其均值为0.569(推流式工艺为0.473);随着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浓度的升高,其生态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深度处理将加剧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执行一级A标的污水厂的生态效率指数均值为0.483,其余执行一级B标的污水厂为0.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污水处理厂 长江经济 生态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以东北地区为例
16
作者 吴昊 张广成 段志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生态高地、经济洼地”的东北三省为例,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生态高地、经济洼地”的东北三省为例,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探究了2012—2021年东北三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2021年,东北三省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实现价值分别为193 995亿元、21 721亿元,绿金指数整体平均为11%;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为21%、35%和5%;2012—2021年3省分别增长了1%、12%和2%,表明生态资源丰富并不等同于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实现。驱动方向方面,辽宁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未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而对产业转型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驱动,这主要得益于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吉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整体表现出了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双正向驱动,整体表现较为平稳但动力不足;黑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整体表现出了对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而没有对产业结构转型起到正向驱动,主要由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驱动程度方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经济发展变动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吉林省,分别为31%、25%、4%;对产业转型变动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别为64%、24%和5%。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东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制定、从生态经济层面助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 驱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0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17
作者 赵霞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91,共12页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水资源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W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发...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水资源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W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发现:一是W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省会城市普遍高于非省会城市”;二是从时间路径来看,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为稳定,而中西部城市波动较大;三是从时空跃迁来看,大部分城市保持在“协调型”或“失衡型”状态,少部分城市实现跃迁,空间锁定效应明显;四是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耦合协调水平,而第二产业比重和政府干预对其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跨区域溢出效应不显著。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水资源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等政策措施,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18
作者 孙欢 李春华 祖发杰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2-49,共8页
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能源消耗数据,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并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与LMDI模型来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序特征来看,2000—2020年洞庭... 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能源消耗数据,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并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与LMDI模型来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序特征来看,2000—2020年洞庭湖区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且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有显著影响;从空间演变特征来看,2000—2020年洞庭湖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但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分布形状呈扁化趋势;从驱动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洞庭湖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生态经济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保持的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演变过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欢欢 魏宇航 +2 位作者 马理辉 王继军 骆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4,共9页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该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1)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2)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在10°~270°,系统从衰退耦合过渡到不协调耦合,再到协调耦合、不协调耦合,整个耦合状态演变呈S型曲线;(3)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先后经历再生发展、极限发展、协调发展、极限发展的演变阶段。其中1992—2000年处于再生发展阶段,2001—2002年、2017—2022年处于极限发展阶段,2003—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根据耦合度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通过优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措施,系统可以突破不协调耦合朝着协调方向发展,甚至最终进入到良好或优越的协调发展演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 耦合度模型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20
作者 黄海燕 唐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223-228,共6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在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因此对于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否有效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在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因此对于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否有效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2年贵州省72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PSM-DID模型)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贵州省72个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能显著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劳动力要素及资金要素的集聚效应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快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经济融合发展;②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偿方式并促进资金分配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PSM-DID模型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