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摩诘经》与王维的佛教美学思想 被引量:2
1
作者 谭朝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8-152,共5页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摩 《维摩诘经》佛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维摩诘经变的演变——兼论与南朝佛教图像的关联 被引量:8
2
作者 于向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1-17,共7页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载,推测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可能源自南朝佛教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教图像 维摩诘经 演变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摩诘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影响
3
作者 高永旺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5-170,共6页
作为大乘佛教兴起的标帜性经典,《维摩诘经》蕴含了丰富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二是世间出世间不二,三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大乘菩萨行。这对禅宗的"即心即佛"的心性论、"... 作为大乘佛教兴起的标帜性经典,《维摩诘经》蕴含了丰富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二是世间出世间不二,三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大乘菩萨行。这对禅宗的"即心即佛"的心性论、"不离世间觉"的出世即入世的解脱论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禅宗变革的经典依据。同样,《维摩诘经》对注重人本、提倡入世的近现代人间佛教也产出了重要影响,是其重要的思想之源、经典依据。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看,《维摩诘经》、禅宗、近现代人间佛教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唯心净土 禅宗 人间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维摩诘经》看佛教对六朝志怪文学之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璐 《理论月刊》 2007年第11期125-127,共3页
佛教曾对于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而《维摩诘经》作为魏晋时代翻译佛经的典范之作,其文学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而其作者亦深受经文中佛家处世态度之感染,使得六朝志... 佛教曾对于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而《维摩诘经》作为魏晋时代翻译佛经的典范之作,其文学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而其作者亦深受经文中佛家处世态度之感染,使得六朝志怪蕴涵浓厚的佛教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维摩诘经》 六朝志怪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维摩诘说及其艺术精神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金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8-211,207,共5页
魏晋时期,佛教为在中国生存,选择了与玄学相融合的道路,一种特殊的居士佛教由此而出现,相应的经书《维摩诘经》流行一时。本文通过对维摩诘其人的介绍、对此经书思想的剖析以及对《维摩诘像》的理解,透视其艺术精神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 魏晋时期,佛教为在中国生存,选择了与玄学相融合的道路,一种特殊的居士佛教由此而出现,相应的经书《维摩诘经》流行一时。本文通过对维摩诘其人的介绍、对此经书思想的剖析以及对《维摩诘像》的理解,透视其艺术精神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中国美术史 维摩 《维摩诘经》 《维摩像》 佛教文化 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本枯山水庭园的《维摩诘经》经义象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潘逸炜 王计平 《南方建筑》 2019年第6期112-115,共4页
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园林的独特形式,为了探索日本枯山水庭园的营造动机和思想渊源,结合文献和实例,通过分析枯山水庭园的营造背景、所在寺院的宗派特色及其在寺院中的位置,指出其与日本禅宗的联系;进而对其出现的佛教思想和禅宗典籍的研究... 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园林的独特形式,为了探索日本枯山水庭园的营造动机和思想渊源,结合文献和实例,通过分析枯山水庭园的营造背景、所在寺院的宗派特色及其在寺院中的位置,指出其与日本禅宗的联系;进而对其出现的佛教思想和禅宗典籍的研究,推断《维摩诘经》经义对枯山水景观的营造有重要影响。对照经本的经义及注疏,发现枯山水庭园所表现的大千世界、般若正见、宴坐修行等象征特点皆在《维摩诘经》中能够得到印证,因此《维摩诘经》经义是枯山水的重要意向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园林 枯山水 维摩诘经 日本佛教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维摩诘经》之哲学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8-31,共4页
一苇渡江,白莲东来,作为“夷狄之术”的佛教从印度辗转来到中国。《维摩经》正是体现在家信徒形象的一部大乘经典,经中所谈及的成就佛国论、在家菩萨的利他实践观以及超越有无二道的存在观等,蕴含着现实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大... 一苇渡江,白莲东来,作为“夷狄之术”的佛教从印度辗转来到中国。《维摩经》正是体现在家信徒形象的一部大乘经典,经中所谈及的成就佛国论、在家菩萨的利他实践观以及超越有无二道的存在观等,蕴含着现实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大乘般若空宗理论的诠释,更为精彩。本文试就《维摩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维摩所说经》 僧肇 鸠摩罗什 般若学 魏晋玄学 大乘佛教 哲学思想 “空” 大乘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 被引量:51
8
作者 贺世哲 《敦煌研究》 1982年第2期62-87,共26页
(一)现在国内外已经公布的敦煌遗书中,各种有关《维摩诘经》的卷子大约有九百三十余卷,其中大部分是现存三种《维摩诘经》汉文译本(主要是鸠摩罗什译本),约有七百七十余卷,其余都是中国历代佛教信仰者撰写的各种维摩诘经疏、经注、变文... (一)现在国内外已经公布的敦煌遗书中,各种有关《维摩诘经》的卷子大约有九百三十余卷,其中大部分是现存三种《维摩诘经》汉文译本(主要是鸠摩罗什译本),约有七百七十余卷,其余都是中国历代佛教信仰者撰写的各种维摩诘经疏、经注、变文、诗歌等等宣传品,约有三十余种,一百五十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壁画 菩萨行 舍利弗 文殊 敦煌地区 佛教哲理 吐蕃 敦煌遗书 新出现 维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摩诘经》与维摩诘经变──麦积山127窟维摩诘经变壁画试探 被引量:15
9
作者 项一峰 《敦煌学辑刊》 1998年第2期97-105,共9页
《维摩诘经》是佛教石窟经变中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各大石窟不同时代几乎皆有。敦煌莫高窟以此经的经变为数最多,麦积山石窟亦出现多例。《维摩诘经》在浩瀚的佛藏中倍受佛教徒及艺术家经变造像选材的亲昵,或许因它与众佛典宣传的佛... 《维摩诘经》是佛教石窟经变中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各大石窟不同时代几乎皆有。敦煌莫高窟以此经的经变为数最多,麦积山石窟亦出现多例。《维摩诘经》在浩瀚的佛藏中倍受佛教徒及艺术家经变造像选材的亲昵,或许因它与众佛典宣传的佛教思想内容有所不同,此部经典是如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 大乘佛教 麦积山石窟 居士 早期佛教 菩萨 敦煌石窟 壁画 敦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中的维摩诘意象 被引量:4
10
作者 萧丽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52,共9页
在文人的眼中,"维摩诘"充满了魅力。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他们所各自理解的维摩诘。"居士佛教"概念的形成,与"维摩诘"的居士形象渊源非浅。唐代文人所用的《维摩诘经》意象,可由《全唐诗》收录的作品窥见... 在文人的眼中,"维摩诘"充满了魅力。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他们所各自理解的维摩诘。"居士佛教"概念的形成,与"维摩诘"的居士形象渊源非浅。唐代文人所用的《维摩诘经》意象,可由《全唐诗》收录的作品窥见,计有"维摩默然"、"香积佛饭"、"宴坐"、"有女月上"等十余种;其中的维摩诘形象可归纳为"心悟无生,传无尽灯"、"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现身有疾,当可患厌"、"身闲爱静,逍遥庄生"和"酒肆淫舍,不离道场"五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 居士佛教 唐诗 《维摩诘经》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2292《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
11
作者 郭在贻 张涌泉 黄征 《浙江学刊》 1988年第5期70-76,共7页
伯希和所劫经编号2292卷《维摩诘经讲经文》,经王庆菽先生校录收入《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卷五。王先生在海外迻录此文,并加以校勘,使之得以公诸于世,其功诚不可没。唯因敦煌写本俗语、俗字、假借字较多,又有一些不同... 伯希和所劫经编号2292卷《维摩诘经讲经文》,经王庆菽先生校录收入《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卷五。王先生在海外迻录此文,并加以校勘,使之得以公诸于世,其功诚不可没。唯因敦煌写本俗语、俗字、假借字较多,又有一些不同于今日的书写特例,所以本篇的校勘亦尚未能尽如人意。尽管自《敦煌变文集》出版后的三十多年间,有徐震堮、蒋礼鸿等先生作了匡谬补阙的工作,但当校而失校或既校而失当的地方仍不在少数。最近我们依据写本原卷(缩微胶卷)对该篇重新进行了校理,现把有关校勘方面的问题辑为一编,予以刊布,望行家指正。又《敦煌变文集》卷五录有伯2122《维摩诘经讲经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本 维摩诘经讲经文 伯希和 须菩提 俗书 弥勒 佛教术语 敦煌变文 居士 校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解脱游戏的思考——读《维摩诘所说经》札记
12
作者 李音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6-139,共4页
关键词 《维摩所说经》 游戏观 《华严经》 札记 佛教经典 “游” 经文 菩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摩诘经讲经文》(S.4571) 补校
13
作者 杨雄 《敦煌研究》 1987年第2期58-68,33,共12页
继王重民、王庆菽等六先生辛勤耕耘校录成书的《敦煌变文集》出版后,蒋礼鸿、徐振堮、项楚诸先生续作,成就可观,有功于变文研读自不待言.今天,研读变文的条件已自不同于当年.笔者在前辈及时贤的鼓舞下,东施效颦,试为补遗拾阙,惟识者正之... 继王重民、王庆菽等六先生辛勤耕耘校录成书的《敦煌变文集》出版后,蒋礼鸿、徐振堮、项楚诸先生续作,成就可观,有功于变文研读自不待言.今天,研读变文的条件已自不同于当年.笔者在前辈及时贤的鼓舞下,东施效颦,试为补遗拾阙,惟识者正之.本篇为王庆菽先生校录的S.4571号卷子.为便于排印,凡无异议之俗字别体及原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字义 维摩诘经讲经文 华严经 敦煌变文 须弥山 菩萨 菩提 佛教 教法 佛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小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共3页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文学研究 展望 《维摩诘经》 印度佛教 《法华经》 《华严经》 南传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献所见变文与变相之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敦煌文献所见变文与变相之关系[俄]孟列夫著杨富学译众所周知,所谓的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后来的文学,如戏曲、小说、口头文学等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些变文写本的初次发现是在1900年,随... 敦煌文献所见变文与变相之关系[俄]孟列夫著杨富学译众所周知,所谓的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后来的文学,如戏曲、小说、口头文学等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些变文写本的初次发现是在1900年,随后有不少的研究著作相继发表,逐步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敦煌变文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中国文学 维摩 博物馆 印度 观世音 考古报告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僧弈初探
16
作者 张如安 《体育文化导刊》 1992年第2期40-42,46,共4页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经汉魏、六朝的漫长时间,传布日广。《维摩诘所佛教自之乱后,均印度传入中田制完全破土后,经汉坏,庄园经魏、六朝的济迅速地发漫长时间,展起来。唐传布日广。寺院由于朝《维摩洁所何~二,一..一~~祠人‘翻承~韶代...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经汉魏、六朝的漫长时间,传布日广。《维摩诘所佛教自之乱后,均印度传入中田制完全破土后,经汉坏,庄园经魏、六朝的济迅速地发漫长时间,展起来。唐传布日广。寺院由于朝《维摩洁所何~二,一..一~~祠人‘翻承~韶代廷救赐田说经·方便品》中“博弈戏处,辄以度庄、贵戚争营佛寺,僧侣巧取豪夺,寺院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传入 佛教 僧侣 佛寺 田制 维摩 庄园 寺院经济 史料 围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