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义述闻》因文求义说略 被引量:1
1
作者 谢俊涛 张其昀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430-436,共7页
因文求义的训诂手段,在《经义述闻》中有着精彩的运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据词语之连列求义;2)据句式、语段之平行求义;3)据语境、文脉求义。
关键词 训诂 因文求义 训诂类别 《经义述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因声求义——《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陈其 立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经义述闻》的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借助因声求义,王引之在通假字、联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语言学 语音 词义 通假字 联绵字 同源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葛孔明的“孔”不可释作“甚、很” 被引量:1
3
作者 颜春峰 汪少华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8-39,共2页
诸葛孔明的“孔”不可释作“甚、很□颜春峰汪少华《语文建设》1996年第7期《也说“孔明”的“孔”》一文认为:“孔”字当作副词“甚”“很”讲,“孔明”即“甚明、很明”;《诗经·小雅·鹿鸣》“德有孔昭”及缪悦字孔... 诸葛孔明的“孔”不可释作“甚、很□颜春峰汪少华《语文建设》1996年第7期《也说“孔明”的“孔”》一文认为:“孔”字当作副词“甚”“很”讲,“孔明”即“甚明、很明”;《诗经·小雅·鹿鸣》“德有孔昭”及缪悦字孔怿、刘昼字孔昭,俱可为证。训“孔”为“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明 《说文解字》 诸葛亮 《经义述闻》 嘉字 南昌大学 中国人名 《玉篇》 春秋时代 容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节南山》“不吊昊天”补正
4
作者 毛振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155,共1页
“不吊昊天”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历来对此句诗中“不吊”的解释有所不同。毛传曰:“吊,至。”郑玄笺曰:“至,犹善也。”此后,有沿袭毛郑之说者,如王引之《经义述闻》等;亦有作“悯恤”之解者,如朱熹《诗集传... “不吊昊天”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历来对此句诗中“不吊”的解释有所不同。毛传曰:“吊,至。”郑玄笺曰:“至,犹善也。”此后,有沿袭毛郑之说者,如王引之《经义述闻》等;亦有作“悯恤”之解者,如朱熹《诗集传》等。今之注者多从朱熹之说。本文认为“不吊吴天”作“吴天不善”之解于理颇通。理由有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天 诗经 南山 《经义述闻》 《诗集传》 王引之 朱熹 小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号、括号与句号、逗号的连用问题
5
作者 王大新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7-10,共4页
引号、括号与句号、逗号的连用问题□王大新在科学论文中,有时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要引用他人的论断作为自己的论据,这时要用引号把别人的话标示出来,同时在引文后再用括号注明引文出处。这样就出现了引号、括号与句号、逗号的... 引号、括号与句号、逗号的连用问题□王大新在科学论文中,有时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要引用他人的论断作为自己的论据,这时要用引号把别人的话标示出来,同时在引文后再用括号注明引文出处。这样就出现了引号、括号与句号、逗号的连用的情况。如果引文处在一段文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点符号用法 后括号 逗号 引号 《经义述闻》 《马氏文通》 句号 王引之 《说文释例》 结构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训诂学释义纰缪举隅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8-52,共5页
传统训诂学释义纰缪举隅赵方辉传统的训诂学,历时两千多年,经过历代语言文字大师的精心栽培,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丰硕成果。它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考究,同义词的辨析,音义关系的探求,虚词类别,方言词汇的训释等方面取得很... 传统训诂学释义纰缪举隅赵方辉传统的训诂学,历时两千多年,经过历代语言文字大师的精心栽培,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丰硕成果。它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考究,同义词的辨析,音义关系的探求,虚词类别,方言词汇的训释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为词汇的研究做出贡献。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训诂学 联绵词 《尔雅·释诂》 释义 声训 《说文》 举隅 汉语词汇 纰缪 《经义述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假字概说 被引量:3
7
作者 洪成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45-51,共7页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王引之在论及通假字时,也注意把它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区别开来。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因此,通假字也习称假借字或借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字 概说 假借字 段玉裁 《经义述闻》 说文解字 本有其字 王引之 讹字 《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念孙、王引之训诂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汪耀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8-26,共9页
有清一代,学术活跃,成就辉煌。其中,训诂学的成绩尤为卓著。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则是两颗灿烂的明星。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是最负盛名的训诂学代表作。王氏父子的著作“分析条理,(... 有清一代,学术活跃,成就辉煌。其中,训诂学的成绩尤为卓著。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则是两颗灿烂的明星。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是最负盛名的训诂学代表作。王氏父子的著作“分析条理,(人彡)密严)(?),上溯古义,而断以已之律令” (章炳麟《检论·清儒篇》),纠正旧注疏的失误,成为毛、郑、贾、马、服、杜的净臣,受到同时代学者和后代学者的广泛称赞,就连力排汉学的方东树在读了《经义述闻》后,也有“高邮王氏……,实足令郑朱傀首,汉唐以来,未有其比”(《汉学商兑》卷中)之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引之 王念孙 王氏父子 思想和方法 训诂 通假 《经义述闻》 实义 文意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率土之滨”释义辨正
9
作者 刘家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8-89,共2页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目前通行的各种注本,都把后一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成是“凡四海之内所居住的人,都是周王的臣民。”其中“率土之滨”被解释为“四海之内”,诸家均无异...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目前通行的各种注本,都把后一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成是“凡四海之内所居住的人,都是周王的臣民。”其中“率土之滨”被解释为“四海之内”,诸家均无异议。但是追本溯源,却发现这种解释颇有牵强之处。 这种解释的来源是毛《传》、郑《笺》和孔《疏》,主要是孔《疏》(见《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毛《传》:“率,循;滨,涯也。”郑《笺》:“此言……王之臣又众矣。”孔《疏》:“诗意言民之所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海之内 释义 小雅 郑《笺》 《经义述闻》 近水 瀛海 注本 古民居 《毛诗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关于句法结构规则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良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85-89,93,共6页
说明清代四部著名的训诂考据著作《读书杂志》《经义述闻》《诸子平议》《群经平议》蕴存有大量关于语词组合次序、组合层次、组合功能力以及句法成分构成和复句构成等句法结构规则的分析材料。
关键词 句法结构 “之” “于” 《经义述闻》 晏子春秋 王念孙 《读书杂志》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语法分析 王引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角观照下《诗经》研究的新收获--评刘精盛博士《诗经通释》
11
作者 李国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关键词 《毛诗传笺通释》 《诗经》研究 多维视角 《诗三家义集疏》 博士 观照 《诗经原始》 《经义述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奖率”释义异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宝生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5-45,共1页
“奖率”释义异议□杨宝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对此句中的“奖率”一语,《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语文一室编著)及笔者见到... “奖率”释义异议□杨宝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对此句中的“奖率”一语,《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语文一室编著)及笔者见到的所有译注本,都将其释为“勉励(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义连文 释义 现代汉语 同义词 《古书疑义举例》 古代汉语 《经义述闻》 教师教学用书 古汉语 时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贰其行”中“行”字读音辨正
13
作者 陈海英 刘松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72,共2页
《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中的“行”字,到底是读háng还是读xíng呢?这还得从句意、词义、音韵等方面去分析研究.要理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句意,首先要谈及“贰”的词性用法.对于“贰”字,... 《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中的“行”字,到底是读háng还是读xíng呢?这还得从句意、词义、音韵等方面去分析研究.要理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句意,首先要谈及“贰”的词性用法.对于“贰”字,历代名家多所训释,但举其要者却只有两家:一是东汉的郑玄(唐孔颖达附和其说),一是清代的王引之.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云:“贰当为黄之讹,黄音他得反,即‘忒’之借字也.”[1]忒,差错,过失.这样诗句“爽”“贰”同义对举,翻译为:女子没有出现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出现了差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 辨正 读音 《经义述闻》 王引之 孔颖达 句意 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14
作者 孙雍长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30-32,共3页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孙雍长语言是我们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这是一种颇为微妙的交际工具。说微妙,是因为一方面“言以足志,文以足言”,〔1〕它能够充分承担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任务;但另一方面,人们却又往往感到“...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孙雍长语言是我们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这是一种颇为微妙的交际工具。说微妙,是因为一方面“言以足志,文以足言”,〔1〕它能够充分承担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任务;但另一方面,人们却又往往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2〕虽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广雅·释草》 书不尽言 《经义述闻》 《管锥编》 立象以尽意 修辞手法 字面意义 范子计然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尔雅诂林》序
15
作者 朱祖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121-,126,共2页
《尔雅诂林》序朱祖延吾国辞书之业,如长江大河,汪洋浩汗,沿波讨源,《尔雅》实为滥觞。《尔雅》之为书也,类列词语,同义相训。古书读应《尔雅》,则古今异言,方俗殊语,豁然可得而解。故孔子答问,称《尔雅》足以辨言;子长作史... 《尔雅诂林》序朱祖延吾国辞书之业,如长江大河,汪洋浩汗,沿波讨源,《尔雅》实为滥觞。《尔雅》之为书也,类列词语,同义相训。古书读应《尔雅》,则古今异言,方俗殊语,豁然可得而解。故孔子答问,称《尔雅》足以辨言;子长作史,引经辄易以雅训。《尔雅》之为用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 《小尔雅》 朱祖延 辞书训诂 《尔雅》注 《尔雅注》 《经义述闻》 “雅” 《叠雅》 说文解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词”的出处及原义
16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6期105-105,共1页
“语词”的出处及原义“语词”是常用词语之一,如《辞海》有“语同分册”。《辞源》新版未收(收了“语辞”)。新版《辞海》及《汉语大词典》均收,列义项相同。前音“泛指语言中的词或词组”义项下无书证,后吉“话语;言辞;文句”... “语词”的出处及原义“语词”是常用词语之一,如《辞海》有“语同分册”。《辞源》新版未收(收了“语辞”)。新版《辞海》及《汉语大词典》均收,列义项相同。前音“泛指语言中的词或词组”义项下无书证,后吉“话语;言辞;文句”义项下引书证是《敦煌曲子词·女人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章句》 《古书疑义举例》 《汉语大词典》 《经义述闻》 新版《辞海》 “辞” 《离骚》 敦煌曲子词 引书 王引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王氏父子通假研究与郭店楚简文献的比较
17
作者 韩同兰 《中文自学指导》 2001年第2期21-24,共4页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论声转、破假借的理论.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以声音通训诂...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论声转、破假借的理论.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以声音通训诂的实践集中体现于其著作《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中。若将其中的某些结论验之于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文献资料,。其考据之缜密,论说之精确,不言自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借 训诂 通假 《广雅疏证》 《经义述闻》 本字 王念孙 文献 杂志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殽之战”注释之二疑
18
作者 李旭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6年第3期56-56,共1页
《殽之战》这篇课文注释中,有两处疑点,我们有不同理解,特列出,以资商榷。 一、课本311页第一行“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中的“与”,课文下面注为“参加”。查《辞海》(缩印本)27页“与”注(二)读为y... 《殽之战》这篇课文注释中,有两处疑点,我们有不同理解,特列出,以资商榷。 一、课本311页第一行“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中的“与”,课文下面注为“参加”。查《辞海》(缩印本)27页“与”注(二)读为yù,释义为“参预”、“在其中”。这里两个义项并列列出,意思相近,但有区别。“参预”强调后来参加;“在其中”原本就是参与者。而课文中蹇叔哭师这一情节,是在蹇叔劝谏穆公勿伐郑国,但穆公好大喜功,拒不纳谏之后安排的,当时蹇叔的儿子就编在孟明部下。因此,这里的“与”理解为“在其中”,更为确切、妥贴,若解释为“参加”,使人不易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 课文注释 解释为 《经义述闻》 《辞海》 缩印本 对偶句 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史 性格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