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约翰·亨利的时代》的本体书写与美国非裔民间历史叙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凌敏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约翰·亨利的时代》是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早期作品,本体书写是其显著的叙事特征。作品运用了文类罗列、物与人类视角并置两类本体书写方式,以此对当代非裔民间历史叙事进了批判和思考。作品展现了文本的本体存在... 《约翰·亨利的时代》是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早期作品,本体书写是其显著的叙事特征。作品运用了文类罗列、物与人类视角并置两类本体书写方式,以此对当代非裔民间历史叙事进了批判和思考。作品展现了文本的本体存在,呈现了物的意义的引退性,进而表现了美国非裔民间历史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颠覆了非裔民间历史的主导叙事,表达了后种族时代的种族意识和种族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亨利的时代》 本体书写 美国非裔 民间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作为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方法——广义“新东北文学”论纲
2
作者 金钢 王璐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综合考察其内涵与外延,是认识其价值较为客观的途径。如果将“铁西三剑客”等东北青年作家创作定义为狭义的“新东北文学”,那么本文讨论的则是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区域社会人生的广义的“新东...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综合考察其内涵与外延,是认识其价值较为客观的途径。如果将“铁西三剑客”等东北青年作家创作定义为狭义的“新东北文学”,那么本文讨论的则是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区域社会人生的广义的“新东北文学”。新东北文学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具有其局部性和特殊性,将东北作为方法,可以使新东北文学获得超乎其本来存在范围的意义,承载思想交流的使命,从而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振兴,新世纪以来的城乡互动、地方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新东北文学超越区域限制的诸多想象,以及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新东北文学 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3
作者 邓力 刘志欣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0,共3页
数字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为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也使得多元社会思潮借助舆情事件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舆论场域耦合人工智能阻碍青年大学生的认知与判断,圈层泛化裹挟主流话语权干扰思想政... 数字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为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也使得多元社会思潮借助舆情事件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舆论场域耦合人工智能阻碍青年大学生的认知与判断,圈层泛化裹挟主流话语权干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对此,须从加强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强化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提升工作队伍的舆论引导力等方面综合施策,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高校 网络舆情 引导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六对辩证关系
4
作者 路海玲 孔令婷 吕坤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0,24,共4页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需要准确把握其内蕴的几对重要关系。要明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推陈出新;统筹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在坚持共同思想基础上引领多元思潮;厘清务...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需要准确把握其内蕴的几对重要关系。要明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推陈出新;统筹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在坚持共同思想基础上引领多元思潮;厘清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在“虚实结合”中坚持“实干为要”;协同内宣与外宣的关系,在内外结合中注重一体发展;平衡鲜度与温度的关系,在把握时代脉搏中融通“民心”;协调教育引导与群众自发的关系,在“双向赋能”中构建宣传思想文化共同体,从而创新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意蕴
5
作者 穆海涛 郭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48,65,共4页
一个国家的发展,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凝聚着青年的力量。正确理解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意蕴,应从“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成才之要、成功之道”四个维度把握其本质要求,并将其贯穿于青年成长成才和青年工作的全过程,凝聚起广... 一个国家的发展,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凝聚着青年的力量。正确理解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意蕴,应从“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成才之要、成功之道”四个维度把握其本质要求,并将其贯穿于青年成长成才和青年工作的全过程,凝聚起广大青年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好青年 内涵意蕴 本质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看新时代强有力领导形象构建的转型升级
6
作者 魏霄 孟科学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共7页
新质生产力发展折射出组织管理的新要求,包括对新发展理念的务实领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加速造就、对新型生产要素的全面使用、对科技创新这一支撑性动能的迅速构建。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领导效能的充分... 新质生产力发展折射出组织管理的新要求,包括对新发展理念的务实领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加速造就、对新型生产要素的全面使用、对科技创新这一支撑性动能的迅速构建。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领导效能的充分发挥应首先正确回答“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基本问题,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坚持以人才为关键的领导内容创新,推动以企业为重心的领导方式变革。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强有力领导形象的构建方式转型体现为目标转型、引领转型、帮扶转型、实践转型,具体来说,就是单一经济要求向复合意义追求的升级、传统劳动者向创新创造者的转变、一般工具向智能工具的升级、自然资源利用向高级资源创造的变革。发挥新时代强有力领导形象的引领效应,需要营造更加公平、开放和竞争的环境,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创新体系,建立更加高级、先进、包容的组织机制,搭建更加顺畅、紧密、复杂的开放性网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领导者 领导形象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核心要义、涵育价值与实践进路
7
作者 吴云志 许嘉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8,86,共5页
青年是最积极、最富生气的社会力量,国家和民族将希望与未来寄托于青年。担当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履行使命职责的精神支撑,其核心要义具体体现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与担大任。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涵育既关乎青年个人成长成才,也事关... 青年是最积极、最富生气的社会力量,国家和民族将希望与未来寄托于青年。担当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履行使命职责的精神支撑,其核心要义具体体现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与担大任。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涵育既关乎青年个人成长成才,也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涵育要以创建和谐的涵育环境为切入点,发挥家庭涵育的助力作用以及依托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最终落脚于青年自身对担当精神的认知及提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青年 担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范式演变、现实隐忧与实践向度
8
作者 汤苗苗 郝思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64,共4页
在数智技术的深刻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被正向重塑的同时,也面临着教学主体弱化、教学介体固化及教学环体失真等现实隐忧。为此,高校思政课需坚持发挥教育主体... 在数智技术的深刻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被正向重塑的同时,也面临着教学主体弱化、教学介体固化及教学环体失真等现实隐忧。为此,高校思政课需坚持发挥教育主体的核心价值,促进人机融合共生,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优势,创新教育介体,启迪学生智慧,实现个性化与智能化的教学融合;强化生命情感在教育中的参与,规范教育环体边界,构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数智时代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高校思政课 教学范式 实践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于同时代批评的几点批评
9
作者 李浩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同时代批评推动了同时代经典的确立,在提供洞见的同时,也表现出批评的症候:在葆有现场性、当下性的同时,更需要做出创建性的、前瞻性的学理指认,审慎地观察一切旧有知识在当下的适用性,防止积习掩盖其“发现”的道德;在与写作者共享时... 同时代批评推动了同时代经典的确立,在提供洞见的同时,也表现出批评的症候:在葆有现场性、当下性的同时,更需要做出创建性的、前瞻性的学理指认,审慎地观察一切旧有知识在当下的适用性,防止积习掩盖其“发现”的道德;在与写作者共享时代背景、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的同时,更需要保证客观与准确,超越具体的历史情境,发现作品中跨越时代的艺术品质;处于经验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之中,在归纳概括共性的同时,更需要穿透流行思潮的遮蔽,突出作品在本质、理念和原质上独有的发现;呼唤传统与当下的对话,需要将作品置于宽博的历史坐标中衡量,以前人的全部经验和当下世界文学的全部探索为基本参照;所期待的阅读方式,需要批评者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更新自我知识,注重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精微诗道与科学直觉;呼唤发现的品质,需要批评者穿透不及物的诸概念,理解生活、日常以及个体生命的丰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文学批评 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协同机制研究
10
作者 闫岩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3,共4页
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大责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高校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久之策和常态任务,推动... 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大责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高校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久之策和常态任务,推动价值导向、目标任务、内涵要素、思路理念、实践路径等全方位各环节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高校 廉洁文化建设 协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的基本原则
11
作者 王文华 胡宇慧 刘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7,共4页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在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 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在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协同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时代纪录电影的传播机制及用户互动策略
12
作者 李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5,共5页
短视频平台因其便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性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不仅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也促使创作者采用紧凑吸引人的叙事手法。创新传播策略和加强用户互动对于纪录片在短视频时代的成功至关重要。算法推荐机制有... 短视频平台因其便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性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不仅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也促使创作者采用紧凑吸引人的叙事手法。创新传播策略和加强用户互动对于纪录片在短视频时代的成功至关重要。算法推荐机制有助于精准定位目标观众,而社区互动则促进了观众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过建立官方社群强化归属感、利用用户生成内容增强互动性以及通过直播增加即时性等方式,纪录电影制作方能够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实现有效传播和提高社会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时代 纪录电影 传播机制 用户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时代的文学胜任力
13
作者 王卓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文学不仅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的塑形和核心竞争力而言,文学胜任力(Literary Competence)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学胜任力的价值更不容忽视。人们通常把文学视为一种素养,这也是英文中常用... 文学不仅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的塑形和核心竞争力而言,文学胜任力(Literary Competence)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学胜任力的价值更不容忽视。人们通常把文学视为一种素养,这也是英文中常用把“文学”和“素养”放在同一语境下使用的原因。然而,从文学与文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人生的互动关系来看,文学更是一种胜任力,是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多维能力。文学胜任力是在读者对文本加工的过程中,以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为基本技能,通过共情能力、审美能力、文化和话语能力、阐释能力、想象力和文学数字能力在内文本中参与文本意义生成,在外文本中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能力。文学胜任力是读者在文学设定的特定语境下,勾连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能力,从而建立个人的内在世界与他人的公共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完成阅读文学即“阅读世界”的闭环过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时代 文学胜任力维度 文学胜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题材电影的基因谱系与时代新篇
14
作者 傅佐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新时代的红色题材电影不断寻求外延和新的生长点,调适扩大它的生长空间。红色题材电影的基因谱系植根于革命理想信念基因、社会主义建设基因、文化自信创新基因,这些是红色题材电影的建构基础,也是红色题材电影一路奋进的核心支撑力量... 新时代的红色题材电影不断寻求外延和新的生长点,调适扩大它的生长空间。红色题材电影的基因谱系植根于革命理想信念基因、社会主义建设基因、文化自信创新基因,这些是红色题材电影的建构基础,也是红色题材电影一路奋进的核心支撑力量。新时代,红色题材电影要突破单一僵化、宏大疏离、输出受阻等局限,力求为人民发声、盘活新的文化传播生命力。因此,既要坚守红色电影的本真本义,又要扎根于时代,对影片的制作方式、叙事结构及美学观念鼎故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题材电影 基因谱系 局限 时代 价值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种族主义到白人身份政治:美国后民权时代白人民族主义的流变
15
作者 林玲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从2017年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冲突事件到2021年1月的“国会山骚乱”,美国社会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白人极端主义典型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今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势力的蔓延及其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强烈冲击。后民权时代的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呈现为文化... 从2017年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冲突事件到2021年1月的“国会山骚乱”,美国社会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白人极端主义典型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今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势力的蔓延及其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强烈冲击。后民权时代的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呈现为文化种族主义形态,不同于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至上主义。而当今美国白人身份政治的兴起,则进一步赋予白人民族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在选举政治推动下,新白人民族主义思想正日益深入影响美国右翼政治势力,成为极端话语与政治暴力主流化背后的重要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民权时代 白人民族主义 文化种族主义 白人身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民办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16
作者 赵玉兰 余微微 张建龙 《数字通信世界》 2025年第2期189-191,共3页
数字化时代深刻改变着教育领域,对民办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出新挑战。本文探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分析所面临障碍并提出有效路径,旨在助力民办高校教师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效果显著提升。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高校教师 数字素养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退着前进——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与嬗变
17
作者 樊迎春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在当下文坛,“批评”的用法逐渐被“评论”替代,消除了可能由“顾名思义”产生的价值判断色彩。不管这种替代是意味着文学生态意义上的平和或犬儒,还是呈现了更为学理化、客观化的知识生产,“批评”的本义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而“新... 在当下文坛,“批评”的用法逐渐被“评论”替代,消除了可能由“顾名思义”产生的价值判断色彩。不管这种替代是意味着文学生态意义上的平和或犬儒,还是呈现了更为学理化、客观化的知识生产,“批评”的本义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而“新媒体”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文学批评 新媒体时代 学理化 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都是“同时代人”——如何建构当代文学价值共同体的反思
18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1,共5页
“同时代人”是一个超越年龄、时空的广义内涵的存在,它打破了生理年龄和朝代更迭,以代际划分的“同时代人”的陈见,用一种具有深刻和前瞻意义的理念,聚合成一种具有“当代性”的切分方法,以跨越代际的共同价值观来重塑“同时代人”群体... “同时代人”是一个超越年龄、时空的广义内涵的存在,它打破了生理年龄和朝代更迭,以代际划分的“同时代人”的陈见,用一种具有深刻和前瞻意义的理念,聚合成一种具有“当代性”的切分方法,以跨越代际的共同价值观来重塑“同时代人”群体,以此作为解决创作困囿和批评迷惘的突破口。“我们可以使自己成为这些文本的同时代人”的命题,才是需要正视的最本质的问题所在。当下的“同时代人”,既要以史为鉴,从历史的“同时代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相对统一价值观,同时还要引领更多能够聚合在同一价值观下的“同时代人”,发出对整个世界的批判性哲学诘问,这也是改“未完成的现代性”为“当代性”关键词的理由,希冀由此而触及对当代文学治史观念的一种新观念和新方法,在“同时代人”旗帜下,建构起一种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和学术守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代人” “当代性” 文学价值共同体 “真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教师“教得好”的专业发展探究
19
作者 姚远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30-134,共5页
当前,乡村教师“教不好”是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乡村教师“教不好”主要原因在于针对乡村教师“教得好”的培训不够精准到位,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新时代乡村教师“教得好”培训的理论依据、方案设计和支持服务。在理论... 当前,乡村教师“教不好”是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乡村教师“教不好”主要原因在于针对乡村教师“教得好”的培训不够精准到位,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新时代乡村教师“教得好”培训的理论依据、方案设计和支持服务。在理论依据上,要引入区域治理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的有机融合、由单一学校向区域联动推进的有机结合转变;在方案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乡村教师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以胜任力为核心的“一个信仰、六项技能”培训框架;在支持服务上,要实施区域联动的研训赛一体化模式、聚焦“说读写讲管”五位一体技能训练、加强专业导航和行政护航的两翼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乡村教师 “教得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创新——应对建筑学的时代挑战”笔谈
20
作者 李晓峰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58-166,共9页
中国建筑学科乃至建筑行业,近百年来从未面遭遇过如当下这般严峻的挑战!建筑学,这个与社会、经济紧密关联并且人文、科技积淀深厚的专业,曾经那么令人艳羡和自豪。从人居环境改善到城乡面貌塑造,国家现代化建设数十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 中国建筑学科乃至建筑行业,近百年来从未面遭遇过如当下这般严峻的挑战!建筑学,这个与社会、经济紧密关联并且人文、科技积淀深厚的专业,曾经那么令人艳羡和自豪。从人居环境改善到城乡面貌塑造,国家现代化建设数十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都离不开建筑学人的智慧贡献。曾几何时,房地产业如火如荼,设计机构业务暴增,建筑人才炙手可热。建筑从业者和高校师生怀揣着对专业的梦想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在领域内耕耘开拓,尽管艰辛却充满自信与满足。然而随着高速浪潮渐退,建设增量放缓,存量时代悄然来临。设计业务大幅缩减,专业人才择业困顿,传统的高速度、大规模的建筑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建筑行业仿佛一夜之间步入寒冬,曾令建筑人自豪的专业信念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人们对空间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新的生活方式也催生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舒适、健康、绿色的人居环境成为新的期待。而近20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来势迅猛,也为建筑设计模式转型和重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应新的市场形势,设计机构不得不加快生产模式的转型;面对人才需求变化,高校院系也在努力探索建筑教育新路径。建筑学领域在设计模式与职业性质、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亟待推进新的改革、实验和重构。中国的建筑学将向何处去?带着这一深刻议题,《新建筑》杂志在2024年5月举办了一场学术论坛,邀请学界和业界众多专家,以“坚守·创新”为主题共同展开研讨。本期笔谈的内容,正是基于此次论坛专家见解组稿辑成,旨在通过一系列思想碰撞,激发学界、业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为中国建筑学的时代突破与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和路径上的指引。我们期待,中国建筑学能够在坚守专业精神与拥抱时代变革中找到新的平衡,迎来属于它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 人居环境 时代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