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楼梦》汉英对比研究的瓶颈与突破——评汉英对照《红楼梦》的出版
1
作者 冉诗洋 杨平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1-63,共3页
《红楼梦》英译本甚多,仅全译就有3个。由于英译本所选底本的差异,当前《红楼梦》汉英对比研究面临两大困境:(1)如何发现新的研究点;(2)如何实现对比研究的可比性。201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红楼梦》,实现了霍译《红楼... 《红楼梦》英译本甚多,仅全译就有3个。由于英译本所选底本的差异,当前《红楼梦》汉英对比研究面临两大困境:(1)如何发现新的研究点;(2)如何实现对比研究的可比性。201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红楼梦》,实现了霍译《红楼梦》的原本复原,解决了霍译本的原本问题,实现了霍译本的中英对应,为《红楼梦》英译研究以及英译对比研究提供了真实的语料,突破了《红楼梦》对比研究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汉英对比研究 瓶颈 汉英对照版 《红楼梦》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梦的再解析:汉英对照版《红楼梦》的内副文本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商瑞芹 刘曌龙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副文本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副文本对翻译文本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翻译副文本为充分正确解读译文、译者及其所处的文化语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能显示出正文本自身所未能揭示的内容。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对上海... 副文本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副文本对翻译文本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翻译副文本为充分正确解读译文、译者及其所处的文化语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能显示出正文本自身所未能揭示的内容。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五卷本汉英对照版《红楼梦》的内副文本成分进行分析,揭示了其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如对小说中国主题元素的凸显、出版社的销售意图、校勘者的目的以及目标读者定位的变化等。同时,本文进一步指出汉英对照版《红楼梦》的内副文本所具有的学术研究价值,从而为《红楼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促进该研究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内副文本 热奈特 汉英对照版《红楼梦 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语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郭豫适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9年第6期4-9,共6页
《红楼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其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至今,诸家分歧很大,难求一致。林语堂认为,高鹗后四十回不但未违背前八十回,而且是据曹雪芹八十回后的佚稿“修补”... 《红楼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其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至今,诸家分歧很大,难求一致。林语堂认为,高鹗后四十回不但未违背前八十回,而且是据曹雪芹八十回后的佚稿“修补”而成,并非“补作”,更不能够斥为“作伪”。高鹗续书思想艺术价值很高,他的功劳很大。林语堂之肯定后四十回,与别人不同之处是细致地研究文本,用后四十回文本的种种事例,证明完全抹煞高鹗后四十回有欠公平。特别是,林语堂关于此题的深入研究工作,完成于五十、六十年代,实属不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红楼梦 红学研究 高鹗 后四十回续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翻译视角看《红楼梦》英汉语对比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及其英译本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着重探讨了在文学翻译中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以期对文学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红楼梦 文化翻译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英译史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23,共8页
《源氏物语》比《红楼梦》问世早八百余年,两者各为中日古典经典文学作品。两者向西方国家传播的时间、路径、译者、翻译手段等若干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被初始节译成英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同时被全译成英文,二十世... 《源氏物语》比《红楼梦》问世早八百余年,两者各为中日古典经典文学作品。两者向西方国家传播的时间、路径、译者、翻译手段等若干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被初始节译成英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同时被全译成英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不约而同地掀起两部作品的翻译热潮。两部著作产生时的巨大社会背景时空差异,之后归属不同民族文化译者间各异的学识背景及大相径庭的翻译目的,都没能影响两部作品相似的对外传播路径与命运,是千载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值得比较研究。比较研究过程中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手段,及使得本民族文化文学遗产得以在世界舞台立足并不朽流传的不偏不移的公正翻译治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源氏物语》 英译史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研究百年回眸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锦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68,共7页
关键词 《红楼梦》古典小说 曹雪芹 20世纪 显学时期 红学研究 小说批评派 考证派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及英译本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曜 《理论月刊》 2007年第11期128-130,共3页
自1980年代出现两部完整的《红楼梦》英译本以来,对原著及其英译本的研究在1980-2006这26年间逐渐形成热点。研究的方法、领域及研究成果逐渐扩大,尤其在最近5年间,其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现象。本文通过对近26年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 自1980年代出现两部完整的《红楼梦》英译本以来,对原著及其英译本的研究在1980-2006这26年间逐渐形成热点。研究的方法、领域及研究成果逐渐扩大,尤其在最近5年间,其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现象。本文通过对近26年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的研究,总结了在中国对《红楼梦》及英译本的研究现状,期望对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英译本 研究 现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楼梦》语体问题切入“文备众体”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詹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7-111,127,共6页
揭示经典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需要超越文学的自身格局,把研究对象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思考。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回顾这百年《红楼梦》... 揭示经典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需要超越文学的自身格局,把研究对象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思考。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回顾这百年《红楼梦》学术史,可以发现,现代意义的"红学"建立之初,本来就没有局限于文学内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方哲学理念,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强调民族革命,胡适《红楼梦考证》结合个人家族史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都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随着对文学审美性的强调和对语言艺术本身的重视,关于经典作品的文化学研究被边缘化了,或者说分层化了。一方面是有关《红楼梦》各种纯艺术技巧的理论讨论,是版本学意义上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是借《红楼梦》名义却又无关《红楼梦》本体的各种红楼文化研究的随意发挥。由此,我们强调立足《红楼梦》本体,以开阔的文化学视野展开研究的再出发。这种再出发,路径固然不少,但突破渊深流长的文学趣味主义局限尤为重要。因为文学趣味主义的最大问题是过于强调文学的内部纯粹性,常常只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分析文学现象,以满足自身的审美娱乐,而忽视在一个整体文化视野中的意义和价值。简单举例说,当有学者提出《红楼梦》缺少晴雯的肖像描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留白艺术而留给读者想象余地时,却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留白,常常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忽视特定阶层人物的一种表征,因为当小说的视角基本采用了主人立场,丫鬟奴仆的容貌是很难进入主人视野的。于是,看似是艺术审美的一个策略问题,其实隐含着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意识。当然,文化学研究既需要挖掘文学的深层次问题,以显示文化学的立体性,也需要把文学的生产和接受置于社会过程来考虑,以体现文化的动态发展性。这里,我们邀请四位红学家从文化的不同视角研究《红楼梦》这部伟大经典,它既有从语体多样性入手,讨论其折射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特定人物的契合度;既有从印刷技术角度梳理《红楼梦》的传播,也有对早期《红楼梦》电影改编作文化生态学意义的发展研究。总之,它是对文学经典在文化大视野中的再阐释,也一定程度上依托了《红楼梦》本身的丰富复杂,拓宽了文化学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研究 文化学视野 再出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研究述评 被引量:5
9
作者 吴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2-75,共14页
伊藤漱平既是红学家,又是版本考据家,同时也是蜚声世界的著名翻译家。他将日本的红学界与中国及世界接轨,让日本的红学在蓬勃发展的世界红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为《红楼梦》的译介与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与伊藤漱平如此之高的《红... 伊藤漱平既是红学家,又是版本考据家,同时也是蜚声世界的著名翻译家。他将日本的红学界与中国及世界接轨,让日本的红学在蓬勃发展的世界红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为《红楼梦》的译介与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与伊藤漱平如此之高的《红楼梦》翻译成就相比,对其《红楼梦》翻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尽人意。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考察后发现:首先,尽管最近五年有一些成果问世,但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本身的研究力量薄弱,成果较少;其次,缺乏通过翻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对其译本的新探索;另外,对于伊藤漱平《红楼梦》译本的文体问题、读者接受度等重要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关注。本文进一步提出,今后的研究应与当代译学理论最新成果有机结合,拓宽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译学理论真正地融入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伊藤漱平 翻译研究 汉日翻译 中国古典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红妆”研究与《红楼梦》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克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3-39,共7页
陈寅俗虽无研究《红楼梦》的专文,但在其他论著中,特别是在《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红妆研究论著中却反复提及《红楼梦》。他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体评价方面,认为《红楼梦》是大事均有所本的写实之... 陈寅俗虽无研究《红楼梦》的专文,但在其他论著中,特别是在《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红妆研究论著中却反复提及《红楼梦》。他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体评价方面,认为《红楼梦》是大事均有所本的写实之作,后四十回亦为曹雪芹所写,全书结构不够精密等。二是在红校研究方面,经常以《红楼梦》作为参照系,将其所赞颂的历史上的真实女性(如柳如是及《再生缘》的作者陈瑞生)与《红楼梦》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进行比较,从而寄寓自己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独立等诸多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红妆研究 《红楼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盐谷温的《红楼梦》研究脱胎于森槐南——从另一个角度看鲁、盐“抄袭案”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9,27,共8页
在鲁迅、盐谷温的"抄袭案"中,鲁迅的"一张贾氏系图"确实是根据盐谷温的,但盐谷温的包括"贾氏系图"在内的《红楼梦》研究却完全脱胎于森槐南,而森槐南的"贾氏系图"又是根据清人寿芝的《红楼梦谱》改编的。这张原本出自中国人之... 在鲁迅、盐谷温的"抄袭案"中,鲁迅的"一张贾氏系图"确实是根据盐谷温的,但盐谷温的包括"贾氏系图"在内的《红楼梦》研究却完全脱胎于森槐南,而森槐南的"贾氏系图"又是根据清人寿芝的《红楼梦谱》改编的。这张原本出自中国人之手的"贾氏系图",漂洋过海经过日本再回到中国时,却神奇地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谷温 森槐南 《红楼梦研究 小说史 张贾 人情小说 荣国公 贾宝玉 中国文学 自叙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印刷术革新与《红楼梦》刊行研究的新突破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立波 武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118,107,127,共10页
揭示经典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需要超越文学的自身格局,把研究对象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思考。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回顾这百年《红楼梦》... 揭示经典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需要超越文学的自身格局,把研究对象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思考。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回顾这百年《红楼梦》学术史,可以发现,现代意义的"红学"建立之初,本来就没有局限于文学内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方哲学理念,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强调民族革命,胡适《红楼梦考证》结合个人家族史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都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随着对文学审美性的强调和对语言艺术本身的重视,关于经典作品的文化学研究被边缘化了,或者说分层化了。一方面是有关《红楼梦》各种纯艺术技巧的理论讨论,是版本学意义上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是借《红楼梦》名义却又无关《红楼梦》本体的各种红楼文化研究的随意发挥。由此,我们强调立足《红楼梦》本体,以开阔的文化学视野展开研究的再出发。这种再出发,路径固然不少,但突破渊深流长的文学趣味主义局限尤为重要。因为文学趣味主义的最大问题是过于强调文学的内部纯粹性,常常只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分析文学现象,以满足自身的审美娱乐,而忽视在一个整体文化视野中的意义和价值。简单举例说,当有学者提出《红楼梦》缺少晴雯的肖像描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留白艺术而留给读者想象余地时,却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留白,常常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忽视特定阶层人物的一种表征,因为当小说的视角基本采用了主人立场,丫鬟奴仆的容貌是很难进入主人视野的。于是,看似是艺术审美的一个策略问题,其实隐含着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意识。当然,文化学研究既需要挖掘文学的深层次问题,以显示文化学的立体性,也需要把文学的生产和接受置于社会过程来考虑,以体现文化的动态发展性。这里,我们邀请四位红学家从文化的不同视角研究《红楼梦》这部伟大经典,它既有从语体多样性入手,讨论其折射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特定人物的契合度;既有从印刷技术角度梳理《红楼梦》的传播,也有对早期《红楼梦》电影改编作文化生态学意义的发展研究。总之,它是对文学经典在文化大视野中的再阐释,也一定程度上依托了《红楼梦》本身的丰富复杂,拓宽了文化学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评论》 晴雯 历史文化信息 审美鉴赏 文化学研究 肖像描写 趣味主义 版本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红楼梦》翻译的美学意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跃忠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X期55-56,共2页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不仅仅在中国受到千百年来的追捧,在国外也广受好评,是最受西方读者欢迎的中国古典巨著。到目前为...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不仅仅在中国受到千百年来的追捧,在国外也广受好评,是最受西方读者欢迎的中国古典巨著。到目前为止,《红楼梦》已经被翻译成23种文字,其中一百二十回全译本就有13种文字,17种译本。《红楼梦》特别注重中国古典意境的描绘,其多种文字翻译所产生的美学意境与跨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以《红楼梦》译本作为目标主体,试通过跨文化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翻译的美学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红楼梦 翻译美学 意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项不应淡忘的红学研究成果──谈20世纪初侠人对《红楼梦》的评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继光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39,共3页
20世纪初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同时问世的侠人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运用西方现代观点肯定并高度赞扬了《红楼梦》抨击封建皇权、封建伦常、宗法制度的批判精神。它是维新派文学革新运动的产物,其观点对红学研究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的确... 20世纪初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同时问世的侠人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运用西方现代观点肯定并高度赞扬了《红楼梦》抨击封建皇权、封建伦常、宗法制度的批判精神。它是维新派文学革新运动的产物,其观点对红学研究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学研究 《红楼梦 社会历史批评 《红楼梦评论》 文学 王国维 现代 维新派 封建皇权 宗法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电影研究不应忽视早期电影文化生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卫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7,107,共7页
揭示经典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需要超越文学的自身格局,把研究对象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思考。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回顾这百年《红楼梦》... 揭示经典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需要超越文学的自身格局,把研究对象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思考。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回顾这百年《红楼梦》学术史,可以发现,现代意义的"红学"建立之初,本来就没有局限于文学内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方哲学理念,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强调民族革命,胡适《红楼梦考证》结合个人家族史以及后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都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随着对文学审美性的强调和对语言艺术本身的重视,关于经典作品的文化学研究被边缘化了,或者说分层化了。一方面是有关《红楼梦》各种纯艺术技巧的理论讨论,是版本学意义上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是借《红楼梦》名义却又无关《红楼梦》本体的各种红楼文化研究的随意发挥。由此,我们强调立足《红楼梦》本体,以开阔的文化学视野展开研究的再出发。这种再出发,路径固然不少,但突破渊深流长的文学趣味主义局限尤为重要。因为文学趣味主义的最大问题是过于强调文学的内部纯粹性,常常只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分析文学现象,以满足自身的审美娱乐,而忽视在一个整体文化视野中的意义和价值。简单举例说,当有学者提出《红楼梦》缺少晴雯的肖像描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留白艺术而留给读者想象余地时,却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留白,常常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忽视特定阶层人物的一种表征,因为当小说的视角基本采用了主人立场,丫鬟奴仆的容貌是很难进入主人视野的。于是,看似是艺术审美的一个策略问题,其实隐含着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意识。当然,文化学研究既需要挖掘文学的深层次问题,以显示文化学的立体性,也需要把文学的生产和接受置于社会过程来考虑,以体现文化的动态发展性。这里,我们邀请四位红学家从文化的不同视角研究《红楼梦》这部伟大经典,它既有从语体多样性入手,讨论其折射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特定人物的契合度;既有从印刷技术角度梳理《红楼梦》的传播,也有对早期《红楼梦》电影改编作文化生态学意义的发展研究。总之,它是对文学经典在文化大视野中的再阐释,也一定程度上依托了《红楼梦》本身的丰富复杂,拓宽了文化学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评论》 晴雯 历史文化信息 审美鉴赏 文化学研究 肖像描写 趣味主义 版本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主体意识——《红楼梦》宗教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晓勇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翻译者主体意识的发挥及其对民族文化异质性的认知 ,不仅关系到翻译策略和效果 ,更关系到民族文化在译入语和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杨宪益、霍克思的《红楼梦》宗教文化意象翻译对翻译工作者具有启示作用 :在中国翻译文化产品交流长... 翻译者主体意识的发挥及其对民族文化异质性的认知 ,不仅关系到翻译策略和效果 ,更关系到民族文化在译入语和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杨宪益、霍克思的《红楼梦》宗教文化意象翻译对翻译工作者具有启示作用 :在中国翻译文化产品交流长期存在逆差的现实面前 ,中国翻译者要积极传播民族文化意象的异质性 ,发挥其对外族文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红楼梦) 翻译主体意识 民族文化 宗教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楼梦》译文之失看汉英翻译的局限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古绪满 衡孝军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9-63,共5页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把这样浩瀚巨著译成英语,要使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翻译这样的巨著中肯定会失去什么。当一部原作译成它国文字时失去点什么,...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把这样浩瀚巨著译成英语,要使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翻译这样的巨著中肯定会失去什么。当一部原作译成它国文字时失去点什么,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译者心长力拙,功夫不等;二是译文语言的局限,缺少和原文对等的或应有的表达方式。著名翻译家扬宪益夫妇译的A Dreamof Red Mansions,虽然有智者千虑偶有一失的情况,但是“失”的主要原因属于后者,也就是本文要谈到的汉英翻译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科全书 封建社会 汉英翻译 红楼梦 局限性 文化差异 表达方式 译文语言 翻译家 语言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研究中的一大问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汝昌 《齐鲁学刊》 CSSCI 1992年第4期5-12,共8页
缘起1979年,美国的余英时在香港发表文章,提出了《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论和“红学革命”论。余氏的论点是批评和轻视红学研究中的已然存在的各个流派,认为那些都要不得,至少是到了“山穷水尽”、“眼前无路”的地步了,一个“红学革... 缘起1979年,美国的余英时在香港发表文章,提出了《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论和“红学革命”论。余氏的论点是批评和轻视红学研究中的已然存在的各个流派,认为那些都要不得,至少是到了“山穷水尽”、“眼前无路”的地步了,一个“红学革命”应当或已经出现了。两篇文章都不短,但撮其要旨,就是为了倡导这场颇曾动人听闻的“革命”。近些年来,红学界的情况依拙见看来,是貌似繁荣兴旺而实际上新的建树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 大观园 红楼梦 香港 两个世界 太虚幻境 女子 红学研究 革命 理想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1954年《红楼梦研究》批判的深层反思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国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41-47,共7页
本文是在1988年11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当代红学研讨会上的中心发言。目的在全面而深入地总结1954年批俞的历史教训,反对“左”的禁锢,主张破除现代迷信,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以开拓红学新路。
关键词 《红楼梦研究 俞平伯 《红楼梦 曹雪芹 新红学 文艺 旧红学 主观唯心主义 红学研究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经典作品《红楼梦》中“茶”的英译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莹莹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48-349,共2页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的文化象征。《红楼梦》一书中提到茶的地方有200多处,对茶、茶水、喝茶等情景的细致描写,将中国的茶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是真正领会《红楼梦》,真正读懂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关键...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的文化象征。《红楼梦》一书中提到茶的地方有200多处,对茶、茶水、喝茶等情景的细致描写,将中国的茶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是真正领会《红楼梦》,真正读懂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关键。本文先概述了《红楼梦》中的茶文化,随后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分别从茶文化的几个核心部分对《红楼梦》英译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对翻译活动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英译 相关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