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时期以来乡村文化变迁的文学镜像--以贾平凹小说《浮躁》《秦腔》《河山传》为例 |
周鹏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无痕与有声:风物的两种诉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比较阅读 |
刘全欣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4 |
0 |
|
3
|
秦腔:一曲挽歌,一段情深——上海《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 |
陈思和
杨剑龙
王鸿生
罗岗
朱静宇
郜元宝
栾梅建
张生
刘志荣
倪文尖
程永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4
|
|
4
|
生活叙事与现实还原——关于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的几点思考 |
韩鲁华
许娟丽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4
|
|
5
|
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 |
陈晓明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8
|
|
6
|
论《秦腔》在乡土小说史上的意义 |
朱静宇
栾梅健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7
|
乡土经验与“中国之心”——《秦腔》论 |
吴义勤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1
|
|
8
|
《秦腔》的语言艺术——骨子里的乡土气息 |
郑剑平
向梦冰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9
|
找不到历史——《秦腔》阅读札记 |
南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6
|
|
10
|
回到生活原点的写作——贾平凹《秦腔》的叙事形态 |
张学昕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5
|
|
11
|
怪胎女婴:解读《秦腔》作品的一把钥匙——重读《秦腔》 |
孙新峰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2
|
乡村家族文化的当代书写——以贾平凹的《秦腔》为个案 |
黄自娟
尚利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3
|
由《秦腔》获“红楼梦奖”看当下批评的混乱和危机 |
王鹏程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2
|
|
14
|
试论《小月前本》《秦腔》中的女性形象 |
白军芳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6 |
2
|
|
15
|
巴赫金视野下《秦腔》与《喧哗与骚动》复调特征研究 |
张玉洁
胡宗锋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6
|
《秦腔》:乡土中国的现代性“挽歌” |
张丽军
吴义勤
|
《艺术广角》
|
2009 |
1
|
|
17
|
秦腔一曲 绘画一帧——长篇小说《秦腔》与《我的名字叫红》之比较 |
贾蔓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1
|
|
18
|
乡野中的传统文化坚守者——关于《秦腔》中的夏氏兄弟形象的一种阐释 |
洪丽霁
杨沥娇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9
|
秦腔·秦声·秦韵 秦风·秦俗·秦情——由《秦腔》透视贾平凹作品中方言的审美价值 |
王麦巧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1 |
4
|
|
20
|
《村子》与《秦腔》的叙事比较——兼谈乡土文学的叙事伦理 |
曹刚
|
《安康学院学报》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