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4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I0002-I0002,共1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发展的新动力,是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深刻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探讨了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发展的新动力,是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深刻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探讨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具体而言,该书主要内容及特色如下:一、从创新要素角度探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竞争力 战略支撑 第一动力 引领发展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系统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介
2
作者 曾牧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5-125,128,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区域经济 理论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 实证分析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管理——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3
作者 刘若琪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2-172,共1页
由江涛涛、马剑锋和赵明明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作者对新常态下现代化经济运用发展方式中的首要动力——科技创新进行全方位探析,并切实发掘出适宜的完善路径,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 由江涛涛、马剑锋和赵明明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作者对新常态下现代化经济运用发展方式中的首要动力——科技创新进行全方位探析,并切实发掘出适宜的完善路径,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共分为七章,全书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提升完善之法。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作者基于科技创新发展环境的变革对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并简述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界定科技创新之概念,并在阐述各级别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上对其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析。第三章则立足于科技创新各项要素的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管理出版社 区域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管理 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路径 绪论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4
作者 姚翠友 王欣 杨艳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81,共9页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借鉴耦合理论构建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多维度指标对我国四个直辖市2010—2022年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大系统耦合协调趋势向好,经济发展系统...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借鉴耦合理论构建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多维度指标对我国四个直辖市2010—2022年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大系统耦合协调趋势向好,经济发展系统进步显著。直辖市多呈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增长型特征,科技创新增长型鲜见。科技创新系统成为制约协调发展的首要瓶颈,而经济发展障碍逐渐缓解,同时高等教育面临规模扩张放缓与教育资源不匹配问题。据此,提出策略性建议,增强科技创新投入与人才培养,推进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并增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能力,旨在为我国四个直辖市乃至更广泛区域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科学的路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创新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5
作者 吕宛青 余正勇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6,共8页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创新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研究深入探讨了金融科技创新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赋能、要素重构和场景融合,全面推动...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创新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研究深入探讨了金融科技创新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赋能、要素重构和场景融合,全面推动低空经济的转型升级。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低空空域治理的信任机制,人工智能优化了低空飞行器的智能决策系统,数字孪生技术提升了低空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同时,金融科技通过数据要素驱动、算法算力构建和数字资本激活,重塑了低空经济的生产要素体系。然而,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瓶颈、制度滞后、市场短板和要素风险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构建“三维协同”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五位一体”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双循环”产业生态体系和强化“四力合一”要素保障机制等实践路径,旨在有效破解金融科技赋能低空经济的难题,推动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金融科技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创新 低空经济 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科技创新引领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路径及建议
6
作者 汪旭晖 张涛嘉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60,共11页
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亦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选择。数字科技创新通过驱动生产力、经济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打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引领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协调、绿色、... 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亦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选择。数字科技创新通过驱动生产力、经济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打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引领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发展。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产业仍面临产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不深,以及产业协同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数字科技创新引领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以强化数字科技基础研究为引领、以加快数字核心技术开发和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以发挥数字平台资源配置为支撑。具体建议包括完善数字科技创新体制、强化数字科技人才要素、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主体,以及健全数字科技服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科技创新 数字经济产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创新赋能首发经济发展:逻辑、挑战与实践路径
7
作者 李超 余正勇 刘威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3-49,共7页
金融科技创新与首发经济的结合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在界定金融科技创新与首发经济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金融科技创新如何通过创造新的市场机会、缓解信息不对称、推动金融服务普及、提升经济效率以及赋能首店首... 金融科技创新与首发经济的结合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在界定金融科技创新与首发经济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金融科技创新如何通过创造新的市场机会、缓解信息不对称、推动金融服务普及、提升经济效率以及赋能首店首秀首展的流量优势,与首发经济发展形成内在逻辑联系。然后探讨金融科技创新在赋能首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创新采纳阻碍、技术风险监管挑战、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以及市场适应性困境等。在此基础上,围绕政策支持与环境构建、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风险管理与合规发展、跨界合作与生态圈构建、人才体系构建与品牌塑造等提出金融科技创新赋能首发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金融科技创新与首发经济的深度融合,以首发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创新 首发经济 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创新方式与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
8
作者 王文洁 宋明珍 谢家平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0-74,共5页
本文基于我国2010-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将创新方式分为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3种模式,考察不同创新方式的传导路径。回归分析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本文基于我国2010-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将创新方式分为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3种模式,考察不同创新方式的传导路径。回归分析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推动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但引进创新并非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综合创新能力较强、人力资本丰富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大的地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自主创新 区域物流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协同创新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吗?
9
作者 刘乃全 徐婉晴 张健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42,160,共17页
基于专利申请数据和地级市经济特征数据,研究就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析。实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带来了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缩小,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内陆城市、第三产业主导的城市和城市群... 基于专利申请数据和地级市经济特征数据,研究就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析。实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带来了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缩小,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内陆城市、第三产业主导的城市和城市群中的城市。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对于经济差距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协同创新能带来经济差距水平的进一步缩小;但对于经济差距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言,协同创新反而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协同创新能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缩小地区间创新能力差距,提高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协同创新还带来了城市联系的增强,提高了市场一体化水平,并推动了产业分工水平的提升,因而能够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但目前,协同创新仍然未能促进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的跨省流动,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缩小造成了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区域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寰 陈泳向 张秋凤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7,共8页
创新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体制改革,再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直至当前高质量发展多个阶段,在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 创新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体制改革,再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直至当前高质量发展多个阶段,在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强大作用。未来,我国要构建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高效科技管理体系,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进行科技创新系统性布局,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两大战略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发展战略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
11
作者 段炼炼 陈甜甜 +1 位作者 臧睦君 蒋欢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5,共7页
基于合成控制法构建面板数据政策评价计量模型,分析《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对区域内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回应区域发展战略的中介变量;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对山东地方高校... 基于合成控制法构建面板数据政策评价计量模型,分析《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对区域内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回应区域发展战略的中介变量;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对山东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积极的、显著的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显示出短期性及后劲不足问题,区域发展战略与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融合效果不佳。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助推地方高校成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建立高水平地方高校战略联盟,同时持续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项激励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战略 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助力长江经济带渔业发展
12
作者 王春伶 龙勇 +2 位作者 俞丹 何勇凤 匡天旭 《中国农村科技》 2025年第5期16-19,共4页
渔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第一的水产大国,202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7116.17万吨,其中养殖产量为5809.61万吨,远超捕捞产量1306.56万吨。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核心经济区,养殖产量为2443.81万... 渔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第一的水产大国,202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7116.17万吨,其中养殖产量为5809.61万吨,远超捕捞产量1306.56万吨。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核心经济区,养殖产量为2443.81万吨,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42%。在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渔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包括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病害防控、饲料技术、物种保护、健康养殖与智能化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渔业领域的科技发展迅速,许多技术在渔业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渔业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长江经济 水产品 渔业发展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青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4期69-72,共4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该文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智能农业设备应用、数字农业平台建设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该文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智能农业设备应用、数字农业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分析,揭示了科技创新如何助力农民增收、农村产业升级以及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创新 农村经济发展 智能农业 数字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以流通效率为路径
14
作者 潘潁 谭燕萍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9-192,共4页
文章首先阐述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涵盖“政府数改”“企业数转”“公众数智”三个层面,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然后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度影响因素,涉及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拓宽市场潜力、... 文章首先阐述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涵盖“政府数改”“企业数转”“公众数智”三个层面,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然后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度影响因素,涉及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拓宽市场潜力、促进经济创新及提高生产效率等层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流通效率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方略,揭示数字技术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应链效率及完善数字治理体系中的关键职能,以期为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以便更有效地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效率 数字技术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15
作者 曹莎 颜梦雪 +1 位作者 任梅 张玉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9,共11页
采用因子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并结合地理学空间表达,对200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效益以及二者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1)200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 采用因子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并结合地理学空间表达,对200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效益以及二者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1)2002—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同步增长态势,耦合协调性由弱转强,大致经过了“协调滞后型(2002—2006年)→协调过渡型(2008—2010年)→协调发展型(2012—2020年)”的时间演变过程,呈现出趋向于优质协调过渡的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度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在0.0336~0.0712间波动,区域空间差异较小且存在减小趋势。相比于组内差距,组间差距更为显著。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组内差距以及贡献率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二者对全国整体地域差异的影响力度较大。3)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但区域创新能力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率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 VAR模型 泰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
16
《中国农村科技》 2025年第5期6-7,共2页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并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并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机制 区域发展 农业科技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
17
作者 谢连荣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7期13-15,共3页
该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该文解析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提出了吸引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该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该文解析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提出了吸引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农业科技研究思路、健全农业科技共享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等路径,旨在为促进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经济 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伍文生 胡艳 朱晓莉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32-137,共6页
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 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并分析了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未来趋势和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值,除生态环境系统出现小幅波动外,其他两个系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排序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梯队特征。(2)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呈现“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空间格局。局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高-高”集聚效应。根据预测分析,到2027年,长江经济带三个系统耦合协调总体接近中级协调等级,江苏将率先进入优质协调等级。(3)制约三个系统发展的障碍因子既存在共性障碍因子,也存在差异性障碍因子。科技创新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共性障碍因子多于经济发展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下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彬青 黄利强 +2 位作者 纪向宏 朱礼智 李冬娜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围绕天津市“1+3+4”产业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下包装产业迭代升级的需要,本文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四链贯通、深度融合,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 围绕天津市“1+3+4”产业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下包装产业迭代升级的需要,本文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四链贯通、深度融合,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具备工程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贯穿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引企入校”共建校企平台;“引企入课”校企共同授课;“引企入师”双师指导;“引企入研”联合开展校企项目,深度融合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增强实践和聘请各类企业技术专家的方式,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生产实践能力强的多元化双导师团队。在天津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背景下,将行业产业和高校深度融合,打造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很好地化解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和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的短板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工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及空间集聚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高金岭 海颖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7,共9页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也是加快释放人才质量红利、推动我国经济转向人才创新驱动的动力保障。通过实证分析对2010—2020年31个省份四系统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也是加快释放人才质量红利、推动我国经济转向人才创新驱动的动力保障。通过实证分析对2010—2020年31个省份四系统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全国与各省份高等教育、科技、人力与经济等四系统发展水平整体上升,其中,经济增幅最大,人力资本增幅最小,高等教育受扩招影响提升缓慢,科技创新整体上涨但波动剧烈。在观测期内,全国四系统耦合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发展态势,并呈东部高-高集聚与西部低-低集聚的空间分异特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与浙江耦合等级和等级提升均高居全国前列,马太效应突出。截至2020年,中西部各省份均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下”水平,其中,17个省份四系统耦合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应坚持系统观念,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加快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活中西部人口质量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力资本 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