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白鹿原》中的反抗者形象
1
作者 姜鑫 《今古文创》 2025年第4期16-18,共3页
《白鹿原》是后革命时代重述革命历史的经典之作。陈忠实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远大的现代意识,在儒家伦理本位与阶级革命本位两种价值选择视角中切换,塑造了两类反抗者形象。在内生与外生危机的驱动下,白鹿原的子辈们以个体灵魂裂变为代价... 《白鹿原》是后革命时代重述革命历史的经典之作。陈忠实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远大的现代意识,在儒家伦理本位与阶级革命本位两种价值选择视角中切换,塑造了两类反抗者形象。在内生与外生危机的驱动下,白鹿原的子辈们以个体灵魂裂变为代价,求得解放和救赎。但在历史的风云变化之中,无论是被伦理无情挤压的反抗者,还是主动选择出走的觉醒者,在伦理重压下与时代更迭中,都落得了悲剧性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反抗者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原》版本修改及文本演变考论
2
作者 罗先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当代文学生产场域也存在作者、编辑或出版者等“复数作者”,出于各种原因对文本作出主动或被动修改,在作品版本变迁过程中形成文本的演化与歧变现象。《白鹿原》的重要修改至少涉及三个不同版本:初刊本作为编者出于对形势担忧而面向市... 当代文学生产场域也存在作者、编辑或出版者等“复数作者”,出于各种原因对文本作出主动或被动修改,在作品版本变迁过程中形成文本的演化与歧变现象。《白鹿原》的重要修改至少涉及三个不同版本:初刊本作为编者出于对形势担忧而面向市场预期推出的“检验本”,较手稿而言历经大量删减,是当代文学出版机制对文本生产介入的体现;作者、编者等合作参与进行复原性修改,又使初版本成为最能体现作家创作初衷的“意图本”;修订本则是“评奖”作为当代隐形文化权力介入后,由媒介、学者、评奖等综合力量参与改动形成的“微调本”。“检验本”—“意图本”—“微调本”呈现的不仅是作品从初刊、初版到修订版物质形态的变化,更折射出当代文学隐秘而内在的文本演变与变异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检验本 意图本 微调本 文本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长篇小说《白鹿原》与中国式现代化体验的书写
3
作者 张文诺 《北方论丛》 2024年第2期82-90,共9页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与思想意识的转变、解体与式微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逐渐滋长的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传达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丰富的时代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中国式现代化 体验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原》“出走”母题叙事方式及其置换变形
4
作者 刘莹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91,共7页
“出走”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经久不衰的一个母题,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得到延续和承继,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白鹿原》小说中“出走”母题固化的内容模式和惯常的叙事技法一如既往,并从“出走”人物、“出走”阻力、“出... “出走”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经久不衰的一个母题,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得到延续和承继,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白鹿原》小说中“出走”母题固化的内容模式和惯常的叙事技法一如既往,并从“出走”人物、“出走”阻力、“出走”地点对“出走”模式进行创新,从叙事焦点和叙述声音两方面对“出走”母题的叙事进行置换和变形,使“出走”母题更具文学价值和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走”母题 《白鹿原》 叙事方式 置换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小说《白鹿原》版本视野下的话剧改编
5
作者 樊益琳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3期27-29,共3页
小说《白鹿原》自出版以来备受追捧,目前小说《白鹿原》的话剧改编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2006年由林兆华导演,孟冰编剧的北京人艺版;其次是2016年由胡宗琪导演,孟冰编剧的陕西人艺版和2016年由吴京安、赵思源执导的西安外事学院版。三个... 小说《白鹿原》自出版以来备受追捧,目前小说《白鹿原》的话剧改编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2006年由林兆华导演,孟冰编剧的北京人艺版;其次是2016年由胡宗琪导演,孟冰编剧的陕西人艺版和2016年由吴京安、赵思源执导的西安外事学院版。三个版本各有特色,自巡演以来被观众连连称赞。陕西人艺话剧版《白鹿原》更是被称为“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全国巡演以来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73个城市93家剧院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观众以及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话剧《白鹿原》获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离不开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幕后人员的倾心付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白鹿原》 话剧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说到话剧——论北京人艺版《白鹿原》的时空转换策略
6
作者 王旸犀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9期7-9,共3页
林兆华导演于2006年将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搬上戏剧舞台,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说凝练成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舞台表达。从小说文本到戏剧舞台,为了解决时空转换问题,编剧在剧本中打乱并重置了原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最大程... 林兆华导演于2006年将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搬上戏剧舞台,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说凝练成将近两个半小时的舞台表达。从小说文本到戏剧舞台,为了解决时空转换问题,编剧在剧本中打乱并重置了原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最大程度展现小说内容的前提下,使舞台叙事的空间更为集中、情节更加紧凑。导演在排演中,通过人物的流动、舞台空间的多重分区、舞美灯光与音乐音响等舞台语汇的巧妙使用,让时空转换得更加流畅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艺 《白鹿原》 戏剧叙事 时空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在戏剧与影视创作中的融合与发展——以《白鹿原》与《哈姆雷特》为例
7
作者 刘端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5期46-48,共3页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的同时,将其应用于戏剧与影视创作中,成为文化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为例,对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在戏剧与影...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的同时,将其应用于戏剧与影视创作中,成为文化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为例,对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在戏剧与影视创作中的融合与应用进行探讨。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部作品虽然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特色文化元素都在其中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语境 民族特色文化 戏剧 影视 《白鹿原》 《哈姆雷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儒者形象
8
作者 王玲 翟晓甜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1期4-6,共3页
《白鹿原》作为我国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这部作品的主旨和思想等。该书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朱先生,朱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使得这个人物变得鲜活了起来。对朱先生... 《白鹿原》作为我国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这部作品的主旨和思想等。该书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朱先生,朱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使得这个人物变得鲜活了起来。对朱先生这个人物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正确认识儒家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儒家文化 朱先生 儒者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白鹿原》中的民俗词汇英译
9
作者 张茜楠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2-78,共7页
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译介传播与外语译本普及显得至关重要。将《白鹿原》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词汇归入社会生活系统、物质生活系统和精神生活系统,归纳分析了作品中民俗词汇的文化特点。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功... 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译介传播与外语译本普及显得至关重要。将《白鹿原》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词汇归入社会生活系统、物质生活系统和精神生活系统,归纳分析了作品中民俗词汇的文化特点。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功能对等”在解决文化缺省、语境空缺、文化空白翻译问题方面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度和指导意义。以《白鹿原》为例,基于文化翻译观,总结分析了民俗词汇的英译策略:靠近目的语文化,兼顾可读性以“求同”;尊重源语文化,兼顾本真性以“存异”。本研究对丰富民俗英译策略和推动关中地区民俗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功能对等 民俗词汇 《白鹿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合成视域下《白鹿原》民族秘史的认知解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瑛 王小潞 冯希哲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44-252,共9页
文中在概念合成认知框架下建立了隐喻认知模型,试图在"文化寻根"背景之下解构《白鹿原》文学作品中"小说是一个民族秘史"的概念,探讨文学创作背后"白鹿"意象的社会文化语境关联动因与隐喻化思维逻辑推理... 文中在概念合成认知框架下建立了隐喻认知模型,试图在"文化寻根"背景之下解构《白鹿原》文学作品中"小说是一个民族秘史"的概念,探讨文学创作背后"白鹿"意象的社会文化语境关联动因与隐喻化思维逻辑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发现民族秘史隐喻构式的解读包括输入空间I和II的建立、连通,以及类属空间高度抽象的"民族命运"框架结构,因为这种框架结构能够确保输入空间相应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达成合成空间民族秘史隐喻概念的本质核心;而小说层创结构则以"大历史"的关联视角创造性地揭示了白鹿精魂与民族神秘性的共性连通、以及民族秘史所蕴含的深意是认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概念合成理论 民族秘史 “白鹿”意象 认知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原》:一部值得重新论证的文学“经典” 被引量:13
11
作者 宋剑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2,87,共7页
《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十分畅销的长篇小说,作者陈忠实以他一生有关文学知识的情绪记忆,创作出了被他称之为再现"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艺术历史,而文学界也群起雀跃地称其为"史诗",授其以"大... 《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十分畅销的长篇小说,作者陈忠实以他一生有关文学知识的情绪记忆,创作出了被他称之为再现"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艺术历史,而文学界也群起雀跃地称其为"史诗",授其以"大奖"。然而,《白鹿原》绝不是作者天才运作精心独创的文学"经典",而是一部杜撰历史与发泄情欲的"拼凑故事"。其内容的荒谬性与形式的模仿性,既反映了作者本人艺术想象的幼稚,也反映了当代文坛麻木不仁的无知。因此,重新评价《白鹿原》的艺术品味,真实还原《白鹿原》的创作资源,是我们当前学术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杜撰历史 性欲想象 情绪记忆 拼凑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旗谱》与《白鹿原》两个时代的两种历史叙事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水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5-71,共7页
关键词 《白鹿原》 白嘉轩 《红旗谱》 朱老忠 家族小说 历史叙事 “五四”新文学 民族文化 《科尔沁旗草原》 经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正义与良知的文化场——《白鹿原》的空间场域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苏喜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94,共4页
《白鹿原》为我们在社会转型期回归传统、反思历史、建构文化提出了警示。运用场域理论,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所展示的社会空间,民间世俗场、政治权力场和文化场三个场并置,场内场外上演着在风云激变时期文化的失范和... 《白鹿原》为我们在社会转型期回归传统、反思历史、建构文化提出了警示。运用场域理论,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所展示的社会空间,民间世俗场、政治权力场和文化场三个场并置,场内场外上演着在风云激变时期文化的失范和重构,作家力挺文化场在社会转型期坚守的正义和良知立场,折射出作家对传统文化建构的希冀和展望。这种场域分析角度,将会使我们对文化资本的社会历史内涵有更多的认识和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场域 权力 文化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原》的“性”叙事策略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清霞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69-71,79,共4页
《白鹿原》中的性描写在小说发表之初曾引起争议,但还是得到了读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小说的性叙事策略,即将性"社会文化化",并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将性描写与故事的整体叙述有机... 《白鹿原》中的性描写在小说发表之初曾引起争议,但还是得到了读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小说的性叙事策略,即将性"社会文化化",并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将性描写与故事的整体叙述有机融合。这种叙事策略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散点透视 “社会文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化与异化视野下的《白鹿原》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 被引量:2
15
作者 戴玉霞 董勇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X期67-68,共2页
陈忠实先生的长河小说《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瑰丽之作,素有"中国版《百年孤独》"之称,和莫言体小说一样,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中,注入了大量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随着小说的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升,《白鹿原》被国外... 陈忠实先生的长河小说《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瑰丽之作,素有"中国版《百年孤独》"之称,和莫言体小说一样,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中,注入了大量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随着小说的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升,《白鹿原》被国外学者翻译成多种版本,并在外国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好评率超过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位居外国读者喜爱程度之榜首。但是尽管如此,陈忠实仍旧一再宣称自己在写作中高唱民族主义的论调,将写作的主题意象深深凝练在民俗文化和乡土气息的元素当中,溯及到外文翻译活动中,也影响到了民俗翻译中有关归化与异化的处理。本论文以杨孝明的英译《白鹿原》为研究案例,试图研究其民俗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之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陈忠实 《白鹿原》 英译本 民俗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革命的“史诗”:《白鹿原》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刚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4,共9页
1993年,陈忠实的鸿篇巨制《白鹿原》甫一问世,便被评论界兴奋地宣称为“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品”。其后,围绕这部小说的赞誉不绝于耳,或曰“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或曰“就作品生活内容的厚重和思想力度来说,可谓扛... 1993年,陈忠实的鸿篇巨制《白鹿原》甫一问世,便被评论界兴奋地宣称为“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品”。其后,围绕这部小说的赞誉不绝于耳,或曰“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或曰“就作品生活内容的厚重和思想力度来说,可谓扛鼎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史诗 后革命 民族精神 生活内容 陈忠实 作品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与肉双重欲求冲突中的苦魂——《白鹿原》与《古船》中女性形象的个案比较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渭清 赵德利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关键词 《白鹿原》 《古船》 个案比较 女性形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承传统 丰富传统——舞剧《白鹿原》音乐创作手法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5,共7页
舞剧《白鹿原》是我国当代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这部舞剧的音乐创作在继承和丰富传统作曲技术、运用具有情感性和戏剧性的音乐语言以及多调性的处理手法体现了作曲家细腻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审美追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具... 舞剧《白鹿原》是我国当代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这部舞剧的音乐创作在继承和丰富传统作曲技术、运用具有情感性和戏剧性的音乐语言以及多调性的处理手法体现了作曲家细腻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审美追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作曲手法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使我们对这部舞剧在音乐创作上的主要特色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创作手法 主导动机 调式交替 多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 被引量:9
19
作者 尹季 《船山学刊》 2004年第3期125-127,共3页
关键词 《白鹿原》 儒家文化 朱先生 人物形象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的小说叙事转向--以陈忠实《白鹿原》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俊虎 李柔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3-79,共7页
《白鹿原》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乡村世界不断遭受创伤的社会历史,白嘉轩、鹿子霖所代表的宗族利益与鹿兆鹏、白灵所展现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奉献的对立之间形成了新旧时代之间的巨大反差;战争造成的历史不稳定导致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话语体... 《白鹿原》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乡村世界不断遭受创伤的社会历史,白嘉轩、鹿子霖所代表的宗族利益与鹿兆鹏、白灵所展现的对理想的追求和奉献的对立之间形成了新旧时代之间的巨大反差;战争造成的历史不稳定导致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话语体系,但不稳定的同时也为新生力量不断壮大提供了支持。个人的主体性在乡村世界与现代意识的纠缠之下不断彰显,在个体生命与社会历史的联系程度十分紧密的境况之下,作者对人物的主体性也做出了足够的表现。多种元素的对峙为文本内涵赋予了深意,也为人物形象的饱满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忠实 《白鹿原》 1990年代 叙事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