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大会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大会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12个目标[1]。2021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2]。展开更多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等,率先实现了《昆蒙框架》中关于通过全域空间规划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行动目标1)、保护30%陆地面积(行动目标3)等重要目标,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尽管如此,还必须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态势尚未得到全面扭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存在加剧的趋势。作为COP15的主席国,中国应将推动《昆蒙框架》的实施作为2030年前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家水平采取有效的保护举措,并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的变革性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在区域水平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寻求适合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球水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公平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治理。所有这些行动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来支持,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Mi et al.,2021),但距离保护实践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展开更多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缔约方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成果将主导CBD进程的发展走向,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方向。2016年12月举行的CBD-COP13决定COP15将在中国召开。2019年2月,我国宣布CBD-COP15会...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缔约方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成果将主导CBD进程的发展走向,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方向。2016年12月举行的CBD-COP13决定COP15将在中国召开。2019年2月,我国宣布CBD-COP15会议地点确定为云南省昆明市。2019年9月3日,时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共同发布COP15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这一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2020年1月9日,COP15大会会标在京发布。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最新发布信息,COP15将于2021年10月11—24日举行。展开更多
文摘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大会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12个目标[1]。2021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2]。
文摘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等,率先实现了《昆蒙框架》中关于通过全域空间规划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行动目标1)、保护30%陆地面积(行动目标3)等重要目标,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尽管如此,还必须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态势尚未得到全面扭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存在加剧的趋势。作为COP15的主席国,中国应将推动《昆蒙框架》的实施作为2030年前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家水平采取有效的保护举措,并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的变革性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在区域水平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寻求适合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球水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公平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治理。所有这些行动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来支持,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Mi et al.,2021),但距离保护实践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文摘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缔约方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成果将主导CBD进程的发展走向,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方向。2016年12月举行的CBD-COP13决定COP15将在中国召开。2019年2月,我国宣布CBD-COP15会议地点确定为云南省昆明市。2019年9月3日,时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共同发布COP15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这一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2020年1月9日,COP15大会会标在京发布。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最新发布信息,COP15将于2021年10月11—24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