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 |
池大红
张岩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
2
|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 |
赵谦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2
|
|
|
3
|
西方文学挚爱主题的建构与流变——以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中心的系谱学阐释 |
杨晓河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
4
|
轻与重:在对立中走向统一——电影《布拉格之恋》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比分析 |
窦志伟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
5
|
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 |
刘爽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
6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文本与电影作品意义解读 |
孙霄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7
|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梦与创伤 |
朱亚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
8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物特色解读 |
熊俊杰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9
|
在回顾历史时保持清醒──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何慧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1
|
|
|
10
|
生命在举轻若重之间——谈陈凯歌镜头里的梅兰芳 |
金蕾蕾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
11
|
存在的探索者——米兰·昆德拉 |
张志庆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
12
|
裸体的诱惑──论诗性文化中的性表现 |
徐岱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
13
|
国外档案新闻集萃 |
无
|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
14
|
小说的陌生化形态与读者的阅读态度 |
周兴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
15
|
《布拉格之恋》的悖论式“眩晕”技法 |
李天英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16
|
我们需要获取智慧 |
刘斌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
17
|
逃离或无处可逃——艾丽丝·门罗《逃离》文本分析 |
艾伟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6
|
|
|
18
|
阅读与思考 |
刁斗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
19
|
《不朽》与女性——我读米兰·昆德拉 |
何向阳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
20
|
电影《布拉格之恋》与原著对比分析 |
易帆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