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意识”——以《琵琶记》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晓红 蒋演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8-161,219,共5页
《审音鉴古录》是中国古代戏曲"第一部专门的导演著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提供了早期戏曲舞台的"导演意识"。本文试以《琵琶记》选段为例,从构成当代戏曲舞台的三位主体——导演、演员、受众出发,来分析《审音鉴古录... 《审音鉴古录》是中国古代戏曲"第一部专门的导演著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提供了早期戏曲舞台的"导演意识"。本文试以《琵琶记》选段为例,从构成当代戏曲舞台的三位主体——导演、演员、受众出发,来分析《审音鉴古录》所具备的早期"导演意识",从而以古鉴今,引发更多对当代戏曲舞台导演艺术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审音鉴古录》 《琵琶记》 导演意识 演员表演 受众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与善的冲突:《琵琶记》的伦理世界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恬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琵琶记》中的情节疏漏并非只是剧作学问题,而是高明有意识地避免将蔡家悲剧归结到牛相身上,从而由中国古典戏剧中常见的个别人物之间的善恶冲突,转向更深刻而普遍的善与善的伦理冲突。通过高明的精心设计,《琵琶记》中的伦理冲突恰好... 《琵琶记》中的情节疏漏并非只是剧作学问题,而是高明有意识地避免将蔡家悲剧归结到牛相身上,从而由中国古典戏剧中常见的个别人物之间的善恶冲突,转向更深刻而普遍的善与善的伦理冲突。通过高明的精心设计,《琵琶记》中的伦理冲突恰好覆盖了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三种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三纲")。相较于剧中实际展示的价值不可通约、苦难无法补偿的伦理困境,开篇所谓的"风化之旨"几近于虚饰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艺术史 《琵琶记》 高明 伦理冲突 三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琵琶记》:悲剧的制造与消解 被引量:3
3
作者 冯文楼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70-75,共6页
《琵琶记》的“翻案”是对原文本的一种“范型重铸”,它试图通过儒家人格价值的建构,为社会提供一种“合成”的关怀系统。但“三不从”的戏剧冲突却造成本文深处“情感”与“伦理”对峙的二元结构;而且“全忠全孝”的求全构想本身即... 《琵琶记》的“翻案”是对原文本的一种“范型重铸”,它试图通过儒家人格价值的建构,为社会提供一种“合成”的关怀系统。但“三不从”的戏剧冲突却造成本文深处“情感”与“伦理”对峙的二元结构;而且“全忠全孝”的求全构想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忠孝之间的价值抗衡永远无法消解。从蔡伯喈和赵五娘身上,可以读出许多不同的意味来,前者是一个两套话语的矛盾集合体,后者则是一个文化的构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范型构想 价值对抗 话语系统 文化构作 伦理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厥旨渊放 归趣宜求——《琵琶记》复杂面貌成因索解 被引量:3
4
作者 卜亚丽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30,共7页
《琵琶记》主题与人物的争论 ,自其问世以来 ,始终没有停止过。本文试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意识特征、故事原型和作家创作意图对作品主旨的影响等方面重新观照作品的能指与所指。追根溯源 ,探索和归纳造成该剧复杂面貌和多向意蕴的深层... 《琵琶记》主题与人物的争论 ,自其问世以来 ,始终没有停止过。本文试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意识特征、故事原型和作家创作意图对作品主旨的影响等方面重新观照作品的能指与所指。追根溯源 ,探索和归纳造成该剧复杂面貌和多向意蕴的深层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人物形象 思想意识特征 故事原型 作家创作意图 作品主旨 多向意蕴 高则诚 古典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琵琶记》盛行全明原因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华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3-215,共3页
高明《琵琶记》向被誉为“南戏之祖”,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学戏以《琵琶记》为先,作剧以《琵琶记》为样板,各声腔剧种纷纷移植《琵琶记》。《琵琶记》盛行全明的原因至少有四点:第一,著名的正宗文人参与创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南戏的地位... 高明《琵琶记》向被誉为“南戏之祖”,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学戏以《琵琶记》为先,作剧以《琵琶记》为样板,各声腔剧种纷纷移植《琵琶记》。《琵琶记》盛行全明的原因至少有四点:第一,著名的正宗文人参与创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南戏的地位,掀开了文人创作南戏新的一页;第二,《琵琶记》立意好,八面玲珑,人见人爱,适合社会各阶层观众群体审美趣味;第三,《琵琶记》语言美,雅而不古,俗而不土,表现力强,富有韵味,雅俗共赏;第四,《琵琶记》带动了众多地方声腔剧种走向成熟、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南戏 蔡伯喈 赵五娘 声腔剧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琵琶记》意义新探——兼谈悲剧的形而上特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跃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现代有关《琵琶记》意义的诠释,包括当前主要的"伦理矛盾说"和"性格缺陷说",皆未出"五四"以来现代话语结构中对传统儒家思想及国民性批判否定的层面。而自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重要悲剧思想,无不强调悲剧... 现代有关《琵琶记》意义的诠释,包括当前主要的"伦理矛盾说"和"性格缺陷说",皆未出"五四"以来现代话语结构中对传统儒家思想及国民性批判否定的层面。而自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重要悲剧思想,无不强调悲剧的形而上特质,其中包括终极性认识和终极性超越两个方面。作为经典悲剧作品,《琵琶记》具有较之以往理解更为普遍的深层诠释空间,其间所表现的父子之间"孝"与"孝",君臣之间"孝"与"忠"的冲突,从根本上来说,展示了理想价值体系在具体时空当中的分割、对立和冲突,体现了有限中的人对完美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个更深层次的诠释,不仅丰富了《琵琶记》的意义,而且能够加深对悲剧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悲剧 多元化 诠释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则诚《琵琶记》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29,共8页
关于高则诚《琵琶记》的评价是历史形成的,在封建时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明改本的出现,使评价问题进入误区。建国以来,对《琵琶记》的评价常陷入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从8个关于评价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肯定它从南戏过渡到传奇在文... 关于高则诚《琵琶记》的评价是历史形成的,在封建时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明改本的出现,使评价问题进入误区。建国以来,对《琵琶记》的评价常陷入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从8个关于评价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肯定它从南戏过渡到传奇在文学表现、格律进步、体例完备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戏曲 《琵琶记》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戏曲观念之变迁——以《琵琶记》的评论与版本比较为线索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仕忠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7-27,共11页
从文本比较和各种批评观点的比较中理解和把握戏曲史,这是一个有待拓展的课题。本文试以《琵琶记》为例,从明清人的改动和评论,从版本的差异,剖析其间对于戏曲认识的差别和戏曲观念的变化,以图为重新认识《琵琶记》
关键词 戏曲观念 《琵琶记》 戏曲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本《琵琶记》生角主线与乡村士子困局的书写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志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5,共8页
晚近以来,《琵琶记》的主角经历了从蔡伯喈到赵五娘的认知变化,而当下通行的各类《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也多将《琵琶记》界定为一部宣扬赵五娘仁孝贤德的戏曲,这种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另一主角蔡伯喈情节线索及其相关主题的理... 晚近以来,《琵琶记》的主角经历了从蔡伯喈到赵五娘的认知变化,而当下通行的各类《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也多将《琵琶记》界定为一部宣扬赵五娘仁孝贤德的戏曲,这种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另一主角蔡伯喈情节线索及其相关主题的理解。《琵琶记》对乡村元素的书写透露出蔡伯喈“以耕养读”的家庭出身,而贫寒如洗和人丁不旺的家境则强化了蔡父意图通过蔡伯喈科考改变家庭命运的强烈愿望。“伯喈思亲”线索的绵延不辍,隐含高则诚经营蔡伯喈主角、主线的良苦用心。这些信息皆指向《琵琶记》演述的是,农村贫寒士子逾越阶层所面临的人生困局以及无法破解困局所导致的家庭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乡村元素 生角主线 蔡伯喈 人生困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琵琶记》与英语《琵琶歌》主题思想的对照性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秋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4-255,258,共3页
1946年,《琵琶记》被改编成英语音乐剧《琵琶歌》搬上美国百老汇舞台,首演获得了"充满矛盾的尊重"。为追求商业价值,迎合观众口味,爱情主题取代了原作的孝道主题。改编者从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爱情信物三方面来突出爱情主题... 1946年,《琵琶记》被改编成英语音乐剧《琵琶歌》搬上美国百老汇舞台,首演获得了"充满矛盾的尊重"。为追求商业价值,迎合观众口味,爱情主题取代了原作的孝道主题。改编者从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爱情信物三方面来突出爱情主题。《琵琶歌》反映了西方"正义/公正"的伦理观,不同于原本所反映的儒家伦理纲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南戏 音乐剧 《琵琶记》 《琵琶歌》 主题转换 伦理观 百老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琵琶记》与古代曲论的几个重要命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山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68-72,共5页
《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的典范意义,在理论方面也引发了很多思考。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古代曲论中不少重要命题,诸如寓言、怨谱、本色等皆最先与《琵琶记》有关。由此出发,更可全面衡量《琵琶记》及其批评在中... 《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的典范意义,在理论方面也引发了很多思考。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古代曲论中不少重要命题,诸如寓言、怨谱、本色等皆最先与《琵琶记》有关。由此出发,更可全面衡量《琵琶记》及其批评在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戏曲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寓言 怨谱 本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琵琶记》看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党月异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31,共3页
《琵琶记》的创作目的不在于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于侧重表现主体的情 感色彩和审美理想,这种主体表现反映了在元代特定背景下一般文人的复杂文化心态。他 们在个人与社会,正统与反叛,伦理与自我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
关键词 《琵琶记》 主体表现 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纷纷琵琶谁是主──“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舜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44,39,共6页
二十世纪以来,《琵琶记》诸明刻本,被发现者尤多。诸本纷纷以“元本”为号召,究竟谁真谁假?本文在综述前人的努力时,指出:“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实际是一个关于“元本”神话由建构到消解的过程。在版本研究上,人们在... 二十世纪以来,《琵琶记》诸明刻本,被发现者尤多。诸本纷纷以“元本”为号召,究竟谁真谁假?本文在综述前人的努力时,指出:“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实际是一个关于“元本”神话由建构到消解的过程。在版本研究上,人们在对“元本”的执著追寻后,逐渐发现所谓“元本”不过是前人建构的一个神话;于是,他们仔细厘清版本年代,谨慎地将诸版本都视为经过明人之手的本子,而仅分为接近原貌本与通行本,并另设一类演出本。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复原“元本”与“明本”各自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元本 明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剧高腔《琵琶记》考论
14
作者 俞为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3-188,198,共7页
湘剧高腔《琵琶记》是湘剧高腔的经典剧目,现存的皆是根据老艺人口述的抄本,故其版本形态具有变异性和提纲戏的特征。湘剧高腔《琵琶记》与明清时期的弋阳腔改编本有着渊源关系。湘剧高腔《琵琶记》根据湘剧高腔的艺术特色及舞台演出实... 湘剧高腔《琵琶记》是湘剧高腔的经典剧目,现存的皆是根据老艺人口述的抄本,故其版本形态具有变异性和提纲戏的特征。湘剧高腔《琵琶记》与明清时期的弋阳腔改编本有着渊源关系。湘剧高腔《琵琶记》根据湘剧高腔的艺术特色及舞台演出实际,对原本的情节与人物形象都作了改动,使其不仅具有了湘剧高腔的艺术特色,而且也更适应于舞台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作品 戏曲音乐 湘剧高腔 《琵琶记》 弋阳腔 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凌刻臞仙本《琵琶记》考述
15
作者 俞为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2-160,共9页
在《琵琶记》众多的版本中,凌刻臞仙本不仅在版本的形式上具有特色,即朱墨套印,有朱批,而且标明所翻刻的底本即"臞仙本",另在情节、曲调、念白等也与其他版本有着明显的区别。臞仙本的刊刻者当为自号"臞仙"的朱权,... 在《琵琶记》众多的版本中,凌刻臞仙本不仅在版本的形式上具有特色,即朱墨套印,有朱批,而且标明所翻刻的底本即"臞仙本",另在情节、曲调、念白等也与其他版本有着明显的区别。臞仙本的刊刻者当为自号"臞仙"的朱权,而臞仙本所依据的底本,其刊刻时间必定早于弘治年间。臞仙本与"元传奇《蔡伯喈》"、陆钞本同属古本系统,而与时本差异较大。故臞仙本与时本的关系,也是源与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琵琶记》 凌刻臞仙本 陆钞本 时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毛氏父子对《琵琶记》的批评
16
作者 汪超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2-67,共6页
毛声山、毛宗岗父子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评点家,《琵琶记》的评点就是他们父子二人合作的结晶。他们在《西厢记》与《琵琶记》的优劣比较、《琵琶记》的事真与文真、悲剧效果、戏剧结构等问题上都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在明清两代的剧论中颇... 毛声山、毛宗岗父子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评点家,《琵琶记》的评点就是他们父子二人合作的结晶。他们在《西厢记》与《琵琶记》的优劣比较、《琵琶记》的事真与文真、悲剧效果、戏剧结构等问题上都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在明清两代的剧论中颇具特色。本文分析了他们评点《琵琶记》的观点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氏父子 《琵琶记》 评点 《西厢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人王骥德的《琵琶记》批评
17
作者 余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0,共3页
王骥德是晚明重要的戏曲理论家,他对"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批评涉及命意戏曲语言以及审美效果等方面,对中国古典戏曲史上若干重大命题如"风化"、"本色"、"动人"等都有所阐发,具有很高的理论... 王骥德是晚明重要的戏曲理论家,他对"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批评涉及命意戏曲语言以及审美效果等方面,对中国古典戏曲史上若干重大命题如"风化"、"本色"、"动人"等都有所阐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骥德 《琵琶记》 “风化” “本色” “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说市朝事,功名欲逼人──高明的遭际与《琵琶记》中的科举描写
18
作者 蒋雪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4-57,53,共5页
高明在《琵琶记》中对科举制是持否定的态度,这与他的一生遭际有关,认识到这一点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琵琶记》的主题。
关键词 高明 曹际 科举 《琵琶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仕忠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4-20,共7页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黄仕忠《琵琶记》是高则诚根据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重新创作而成的。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真女蔡二郎》等,...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黄仕忠《琵琶记》是高则诚根据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重新创作而成的。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真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徐渭《南词叙录》也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贞女 《琵琶记》 负心婚变 蔡伯喈 悲剧 《张协状元》 书生负心 王魁 温柔敦厚 伦常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琵琶记》主旨新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新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98,共7页
蔡伯喈中状元引发了全家人的人生悲剧让人匪夷所思,为了将这一悲剧写得自然与感动人心,倒逼机制逼得高则诚逆向思维,逆向设计,结果作者无意间揭示出这一主旨:独子被非法秘赘豪门引发了人生悲剧。牛相只有独女,他只能让女儿招赘,赘婿必... 蔡伯喈中状元引发了全家人的人生悲剧让人匪夷所思,为了将这一悲剧写得自然与感动人心,倒逼机制逼得高则诚逆向思维,逆向设计,结果作者无意间揭示出这一主旨:独子被非法秘赘豪门引发了人生悲剧。牛相只有独女,他只能让女儿招赘,赘婿必须是贫穷的状元郎,但符合这一条件的蔡伯喈不巧却是独子。独子入赘是违法的,等不起的牛相只好利用圣旨等权势强赘,为避免与蔡家发生直接冲突严重伤害蔡伯喈,使其不愿为自己所用,牛相封锁消息,使蔡伯喈与家人失联。在灾荒岁月,缺乏儿男的支撑,儿媳为赡养公婆独自在死亡线上挣扎,但结果依然是公婆双双饿死,于是悲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独子 独女 秘赘 违法婚姻 人生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