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疑的起点——《班主任》的考古学探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谢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关键词 《班主任》 考古学 文学史写作 “新时期” 《人民文学》 短篇小说 刘心武 尴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成规”的建立——对《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时候》的“再评论” 被引量:32
2
作者 程光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9,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班主任》 八十年代 文学与政治 评论 经典作品 知识建构过程 文学知识 “历史” 二十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刊20年《班主任》服务班主任
3
作者 晓莎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9-59,共1页
2005年10月22日,近300名班主任工作研究者及优秀班主任代表济济一堂,参加在京举办的“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论坛”,共庆《班主任))杂志创刊20周年。
关键词 《班主任》 创刊20周年 班主任工作 服务 学校德育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作家刘心武教育小说的魅力——以小说《班主任》为例
4
作者 原永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Z期51-52,共2页
刘心武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刘心武在新时期承续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新时期之初就揭示了"文革"造成的种种"伤痕"。描摹了苦难的图景,并直面社会政治来阐释苦难的成因。
关键词 刘心武 小说《班主任》时代痕迹 政治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主任成长之道:激发学生和自我的成长潜能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淑美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47,共2页
我从教14年,做了14年的班主任,曾被评为厦门市十佳班主任,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当过《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出版了厦门市班主任中的第一本专著《教室里的情与智》。学生们经常说:感谢谢老师,是您激发了我们的成长... 我从教14年,做了14年的班主任,曾被评为厦门市十佳班主任,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当过《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出版了厦门市班主任中的第一本专著《教室里的情与智》。学生们经常说:感谢谢老师,是您激发了我们的成长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主任之友》 成长 学生 激发 《中国教育报》 专题报道 封面人物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法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文革 《班主任》 《芙蓉镇》 作品 政治 王晓华 主人公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鬼”的纠葛--《废都》与八十年代“人的文学”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按照当代文学史关于"新时期文学"的描述,从《班主任》到《废都》的二十多年,是一个"启蒙"文学思潮由发端到终结的历史性过程。但是,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两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实际要远远大于其文本价值... 按照当代文学史关于"新时期文学"的描述,从《班主任》到《废都》的二十多年,是一个"启蒙"文学思潮由发端到终结的历史性过程。但是,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两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实际要远远大于其文本价值。或者说它们所夹带的、无法在当年看清楚的诸多社会和文学的问题,只有在今天的环境中才得以充分地呈现。这里发表的两篇论文,讨论的正是这些遗留在文学史周边的问题。前一篇文章在对《废都》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废都》置于"鬼魅叙事"的系列,意在探讨这一谱系作为八十年代"人的文学"的同路人,二者之间的密约与抵牾,以及最后的决裂。以《废都》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之死"的"故事"以及其导致的剧烈批判为对象,分析八十年代文学预设下的"成规"——"人的文学"。就此,提出"知识分子的文学"揭示"人的文学"内部的"知识分子"与"文学"的等级秩序,以及二者之间"合谋"与"紧张"的权力关系,并对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中本质化的"启蒙"路径、"自主论/工具论"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等提出质疑。后一篇文章选择《班主任》这个"可疑的开端"作为研究对象。但作者强调说,这里的"可疑"并不意味着试图说明它是不正宗的源头,并企图寻找另一新的源流;而恰恰认为,新时期文学是以断裂、排斥、拒绝、重现等话语所形成的一个话语结构,他所要探讨的是《班主任》的主体是在何种权力语境下产生和自我调节的;它又是如何被不同的社会层面界定和改写的,这些界定又经过怎样的交锋被组织进一个叙事策略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学 《废都》 “鬼” 《班主任》 新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史 知识分子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业松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20,共9页
关键词 伤痕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 《班主任》 短篇小说 “风水” 改革开放 文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流之下有暗礁——关于“新时期”初期启蒙文学思潮的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光芒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48,共9页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思潮 《班主任》 反思 人物设置 学生形象 灵魂工程师 文学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者角色与时代的精神状况——评刘心武长篇新作《飘窗》
10
作者 徐刚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58,共6页
作为一位昔日名满天下的当代作家,刘心武的文学名号近年来已日渐没落,鲜有小说问世的他,似乎正在被当代文学日新月异的局势所淡忘。在这个“媒介为王”的时代,年代过于久远的丰功伟绩早已难觅踪迹。人们对于这位创作过《班主任》、... 作为一位昔日名满天下的当代作家,刘心武的文学名号近年来已日渐没落,鲜有小说问世的他,似乎正在被当代文学日新月异的局势所淡忘。在这个“媒介为王”的时代,年代过于久远的丰功伟绩早已难觅踪迹。人们对于这位创作过《班主任》、《钟鼓楼》等新时期文学“奠基性文本”的重要角色,更多的印象已被刷新为前两年“红楼揭秘”的巨大争议所带来的轰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心武 精神状况 知识者 长篇 《班主任》 新时期文学 当代作家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造“人民之子”——从抒情的角度看张承志前期小说
11
作者 岳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4-162,共9页
一九七八年第十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张承志的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宣告了一个作家的诞生。三十一年后,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在他所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六一二000·短篇小说卷》“导言”中打破一般文学史... 一九七八年第十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张承志的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宣告了一个作家的诞生。三十一年后,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在他所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六一二000·短篇小说卷》“导言”中打破一般文学史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作为“新时期文学”肇始的“成见”,将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作为叙述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张承志 前期小说 抒情 短篇小说 《班主任》 中国新文学 文学批评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小说20年回眸
12
作者 钟晓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135-140,共6页
20年前,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个黎明是从“文革”寂寞的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在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我们猛然回望,新时期的小说,竟然那么清晰地把人们胸中压抑和埋藏了多年的理想、期望、信念、激情、愤懑、鞭笞……一一表达出来,而所... 20年前,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个黎明是从“文革”寂寞的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在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我们猛然回望,新时期的小说,竟然那么清晰地把人们胸中压抑和埋藏了多年的理想、期望、信念、激情、愤懑、鞭笞……一一表达出来,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心灵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20年 新时期文学 新潮小说 都市小说 先锋小说 短篇小说 《人民文学》 作家评论 《班主任》 女性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主体意识的嬗变——对“探索小说”的一次探索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书泉 《当代文坛》 1988年第3期24-28,共5页
(一) 新时期小说的发端,便具有一种探索的品格。《班主任》对于真实地揭示十年浩劫留给人们心灵的巨大创伤,《乔厂长上任记》对于如何表现改革以及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西线轶事》对于突破以往描写部队生活的框子和“英雄化”的模式,《爱... (一) 新时期小说的发端,便具有一种探索的品格。《班主任》对于真实地揭示十年浩劫留给人们心灵的巨大创伤,《乔厂长上任记》对于如何表现改革以及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西线轶事》对于突破以往描写部队生活的框子和“英雄化”的模式,《爱,是不能忘记的》对于以新的观念来考察爱情、婚姻、家庭、伦理、道德,都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可以说,新时期十年小说创作上的每一次变化、突破、创新、争议、轰动、发展,都是作家努力探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主体意识 新时期小说 小说创作 社会背景 英雄化 作家 《班主任》 西线轶事 社会主义新人 婚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刘心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克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97-99,共3页
刘心武既是穿越80年代并引发出三次轰动的作家,又是90年代至今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典型例证。研究近2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谁也不可能绕开刘心武这个名字。本文从近20年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百余篇刘心武研究文章中精选出有代表... 刘心武既是穿越80年代并引发出三次轰动的作家,又是90年代至今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典型例证。研究近2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谁也不可能绕开刘心武这个名字。本文从近20年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百余篇刘心武研究文章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篇章作一述评。一、跟随作品三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心武 研究述评 《风过耳》 中国当代文学 作家评论 《班主任》 新时期文学 近20年 钟鼓楼 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与超越:刘心武现象追踪
15
作者 黄裳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53-58,52,共7页
作家的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困惑。在后现代文化策略中,写作本身已成为目的,历史和生命都被放逐,只剩下话语的游戏。自然,在话语“能指”的无穷无尽的游戏中,灵魂是没有了栖居和归依之所,... 作家的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困惑。在后现代文化策略中,写作本身已成为目的,历史和生命都被放逐,只剩下话语的游戏。自然,在话语“能指”的无穷无尽的游戏中,灵魂是没有了栖居和归依之所,只能在精神的荒漠上游荡。面对这样一个写作世界,你的阅读为了什么?也许,你根本进入不了话语游戏,也许你懂得了一些游戏法则,但你被话语游戏之后所得到的是满天飞舞的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心武 《班主任》 《风过耳》 爱情 女娲补天 牌楼 作家 人道主义 话语游戏 钟鼓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管理研究年度发展报告——2005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情况统计与分析
16
作者 林清华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2005年《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208篇,分布在62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教学与管理》、《班主任之友》等12种刊物转载量排在前8名,转载论文占总数的54.0%(见表一)。
关键词 《中小学管理》 学校管理 转载量 统计与分析 论文 发展报告 管理研究 《中国教育报》 《教学与管理》 《班主任之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鉴赏中的共鸣
17
作者 唐政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0年第S2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文学鉴赏 精神素质 《班主任》 文学作品 不同民族 《白雪公主》 鉴赏者 朱自清 社会矛盾 《岳阳楼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要光求稳
18
作者 李正心 《当代文坛》 1983年第7期40-40,共1页
许多读者有这样的看法:四川的文学刊物和短篇小说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稳”。 稳的一方面是沉着稳重,稳扎稳打,不冒进,不担风险;当然也不犯大的错误;稳的另一方面是小心谨慎,四平八稳,不冒尖,不打第一枪,当然也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作... 许多读者有这样的看法:四川的文学刊物和短篇小说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稳”。 稳的一方面是沉着稳重,稳扎稳打,不冒进,不担风险;当然也不犯大的错误;稳的另一方面是小心谨慎,四平八稳,不冒尖,不打第一枪,当然也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 稳,俗话叫做“摸着石头过河”。这样过河固然保险,但步子慢,落人后是无疑的了。假设事先知道河水深浅,那就用不着摸着石头,慢慢过河,而是“哗哗哗”地膛水过河,或者“叭叭叭”地游过河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 作品 《班主任》 文学刊物 游过 “摸着石头过河” 四平 先知 水深 伤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探索中前进
19
作者 艾湫 《当代文坛》 1983年第1期7-8,共2页
是的,短篇小说曾经有过一个煊赫的时期。刊物一出来,读者就抢购,一有奇文妙作,立即不胫而走,人们争相传阅,议论不休,常常为小说里人物的命运而歌而泣。《班主任》《伤痕》《枫》《我该怎么办》《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等(我们还可以开列... 是的,短篇小说曾经有过一个煊赫的时期。刊物一出来,读者就抢购,一有奇文妙作,立即不胫而走,人们争相传阅,议论不休,常常为小说里人物的命运而歌而泣。《班主任》《伤痕》《枫》《我该怎么办》《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等(我们还可以开列长长的一串名单)都曾享有过这样的光荣。 现在文学刊物订户下降,轰动一时的作品似乎不多,于是引起一些同志的忧虑与担心,认为短篇小说脱离了群众,走下坡路了。 订户下降是个事实(这里暂且不去探讨它的原因),说短篇小说脱离群众,走上了下坡路,我却不太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 作家 作品 走下坡 《班主任》 文学刊物 题材 奇文 脱离群众 名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小说观念争鸣述评
20
作者 彭华生 《当代文坛》 1988年第1期73-76,共4页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小说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班主任》问世以后,有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杂色》,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蜗居》,高行健的《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和谌容、汪曾棋等一批探索性的小...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小说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班主任》问世以后,有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杂色》,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蜗居》,高行健的《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和谌容、汪曾棋等一批探索性的小说出现。王蒙在创作上进行探索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发表了许多关于小说的新观念、新见解,对自己和别人的探索性的小说做了评析。随后,李陀在《论各式各样的小说》 (1982年6月《十月》)一文中,对有关小说也分别作了分析,高行健在《钟山》1982年8月号上发表了《谈小说观和小说技巧》一文,并于同年出版了他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起了文坛的热烈讨论。正如冯骥才给李陀的信《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一文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述评 小说观念 小说技巧 高行健 现代文学思潮 小说创作 中国文学 《班主任》 现代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