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五个人物:《玻璃动物园》中父亲照片的意义 |
刘国枝
刘卫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2
|
|
2
|
不幸母女的悲歌——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玻璃动物园》的主题 |
李莉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8
|
|
3
|
诗意化之魅力悲剧——评《玻璃动物园》 |
何芳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2008 |
2
|
|
4
|
论“父亲之名”在《玻璃动物园》中的作用 |
何芳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5
|
评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一部再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的回忆剧 |
李霞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6
|
《玻璃动物园》中反传统的戏剧技巧使用 |
范懿明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7
|
论文学发展的线性因沿─—悖离题材情结和素材迷恋的实证讨论 |
王列生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0 |
|
8
|
“梦”与现代美国戏剧──《现代美国戏剧史》一书的深远意味 |
王韬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9
|
余心可察——略谈美国自传体剧作 |
罗晓帆
|
《艺术百家》
|
1987 |
0 |
|
10
|
阿曼达──一位现实的母亲 |
王世文
|
《外国语文》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