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启示录》中光线的叙事性运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灵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75-76,共2页
光线在影视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影视艺术制造影像的重要造型手段,更是摄影师表达个人思想的核心因素。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光线运用是摄影师非常主观化的自由创造,除了对现有事物完成正常的造型还原之外,它更为重要的... 光线在影视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影视艺术制造影像的重要造型手段,更是摄影师表达个人思想的核心因素。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光线运用是摄影师非常主观化的自由创造,除了对现有事物完成正常的造型还原之外,它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场面,生动地刻画了角色的情绪特质,独特地表现了重要段落的情绪意蕴,唯美的画面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罪恶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现代启示录》 光线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尔茨的回忆录——浅析三重人格在《现代启示录》中的具体体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寒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0期60-62,共3页
作为以经典小说《黑暗的心》为基本框架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现代启示录》最伟大的地方莫过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三个不同方面对科鲁兹上校的人格来剖析,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重新审视这部电影史上... 作为以经典小说《黑暗的心》为基本框架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现代启示录》最伟大的地方莫过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三个不同方面对科鲁兹上校的人格来剖析,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重新审视这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启示录》 三重人格 理论基础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经典叙事学角度分析《现代启示录》
3
作者 郑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41-143,共3页
根据《黑暗的心》改编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具有丰富的隐喻与文化内涵。后经典叙事学则提供了另一种分析《现代启示录》的视角。影片对越战的书写、对士兵在热带丛林溯流而上的不断"发疯",既是时代文化的印刻,同样也是非理性... 根据《黑暗的心》改编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具有丰富的隐喻与文化内涵。后经典叙事学则提供了另一种分析《现代启示录》的视角。影片对越战的书写、对士兵在热带丛林溯流而上的不断"发疯",既是时代文化的印刻,同样也是非理性的文化情绪表达,平原和丛林、资本主义文明和原始农业的相互消磨则反映了西方文明发展中对原始东方的恐惧与不解。在声光效果、镜头剪辑之外,《现代启示录》尝试用视觉来解构西方文明,试图用威拉德的经历与公众探讨当代文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经典叙事学 《现代启示录》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黑暗的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解读电影《现代启示录》 被引量:2
4
作者 霍振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72,共2页
《现代启示录》讲的是越战,却很少有正面的战争场面,更多讲的是人性,是折射现代人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的一面镜子。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它给我们营造的是一个无序、偶然、特异、模糊、开放、反讽、非中心、非理性甚至于疯狂的氛围本文作... 《现代启示录》讲的是越战,却很少有正面的战争场面,更多讲的是人性,是折射现代人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的一面镜子。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它给我们营造的是一个无序、偶然、特异、模糊、开放、反讽、非中心、非理性甚至于疯狂的氛围本文作者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符码理论及后现代主义学者对“精神分裂”的解读理论,对这部关于人性和镪望的电影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更立体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启示录》 符码 精神分裂 现代 欲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波拉拍《现代启示录》
5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79-80,共2页
《巴顿将军》、《教父》、《教父续集》和《对话》的成功使科波拉从默默无闻的好莱坞小职员上升为美国“影业巨子”。但他并未满足,在他看来,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的巨头只会“理财”,而他既善经营,又会拍片。
关键词 《现代启示录》 科波拉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 《巴顿将军》 《教父续集》 《教父》 《对话》 “理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现代启示录》重映版
6
作者 Y H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2-72,共1页
《现代启示录》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9年拍摄的经典名作。当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为了迎合主流观众的胃口,该片曾删掉长达49分钟的内容。20年后,科波拉在电视上收看这部旧作时,深感当时的“顺从”给它带来的缺憾。也... 《现代启示录》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9年拍摄的经典名作。当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为了迎合主流观众的胃口,该片曾删掉长达49分钟的内容。20年后,科波拉在电视上收看这部旧作时,深感当时的“顺从”给它带来的缺憾。也许,经过这二十年的风云变幻,如今的观众已趋向成熟,可以承受当初大刀阔斧剪去的那些个性独特和带明显政治意味的情节。于是,在科波拉的策划下,这部惊世之作终于恢复其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波拉 《现代启示录》 影片 威拉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改编与不可重现及主题意蕴的保留--藉《黑暗之心》的改编试论小说艺术与电影艺术间的若干基本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璟慧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7-250,共4页
在以越战为题材的电影中,《现代启示录》的改编是极为成功的,其在同类影片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已获肯定。通过对小说与电影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分析与若干问题的探讨,得出小说—电影改编中,可改编、不可重现的事实,并突出科波拉对《... 在以越战为题材的电影中,《现代启示录》的改编是极为成功的,其在同类影片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已获肯定。通过对小说与电影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分析与若干问题的探讨,得出小说—电影改编中,可改编、不可重现的事实,并突出科波拉对《黑暗之心》异于常规却合乎艺术理想规律的改编手法:就科波拉的最终成果来看,《现代启示录》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升华,其表现为提取原作之魂,于原作的艺术空间外别构一番灵奇。我们将这种再创造的改编手法视为理想或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电影 《黑暗之心》 《现代启示录》 主题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电影双重艺术符号中的“空心人”
8
作者 王晓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8-29,共2页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对欧美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都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诸多伟大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是对《黑暗之心》主题的延伸或扩展。艾略特的诗歌、戈尔丁的小说与科波拉执导的电影中都激荡着《黑暗之心》的回声,文学...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对欧美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都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诸多伟大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是对《黑暗之心》主题的延伸或扩展。艾略特的诗歌、戈尔丁的小说与科波拉执导的电影中都激荡着《黑暗之心》的回声,文学和电影双重艺术符号反复演绎着"人性恶"的主题,构建了一个个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的"空心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之心》 《现代启示录》 “空心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和瓦格纳式愿景——对声音设计和感官历史的思考
9
作者 詹姆斯·拉斯特拉 何霜紫(译) 张泠(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7,共13页
在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中,声音设计实践及环绕立体声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瓦格纳式愿景的重新觉醒。这部绝对视听电影不仅是现代电影声音设计的里程碑,也是对技术、奇观和感官体验政治的持续反思。作者回顾了感官经验与声音设计历史,如1... 在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中,声音设计实践及环绕立体声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瓦格纳式愿景的重新觉醒。这部绝对视听电影不仅是现代电影声音设计的里程碑,也是对技术、奇观和感官体验政治的持续反思。作者回顾了感官经验与声音设计历史,如19世纪感官技术构成集体感知装置的核心部分,使得人类感官与技术现代性相遇;1915年爱迪生通过一系列“声音测试”见证了留声机区别于现场表演的根本性变革;1958年,卡尔肖录制的唱片《莱茵的黄金》将声音再现与现场表演分离开,重建感官体验能力;1979年,电影《现代启示录》将声音再现从记录功能中分离出来,以虚拟感官经验取代人类实际经历世界,这也最终推动了“麻醉刺激”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启示录》 声音设计 感官技术 历史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的追随者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0
作者 F·D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0-62,共3页
1939年的一天,美国底特律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响起了科波拉初涉入世的哭声。这个庞大的家族为又迎来一个新生命而欣喜不已。科波拉的父亲是一位音乐指挥家兼作曲家,而母亲则是一名演员。这样的家庭背景似乎注定了科波拉日后的成长方向... 1939年的一天,美国底特律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响起了科波拉初涉入世的哭声。这个庞大的家族为又迎来一个新生命而欣喜不已。科波拉的父亲是一位音乐指挥家兼作曲家,而母亲则是一名演员。这样的家庭背景似乎注定了科波拉日后的成长方向。童年时的科波拉经常混迹于剧院后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波拉 父亲 《现代启示录》 影片 弗朗西斯 金球奖 教父 电影节 奥斯卡 福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