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佚文看《王元化集》的“角色自期”——兼及《王元化晚年谈话录》版本考辨 被引量:1
1
作者 夏中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王元化集》十卷本其编纂意向全在作者2004年1月18日所写、题为"我的三次反思"、2006年11月1日决定作为文集总序的那篇文章上。这篇旨在概述作者自1937年左翼青年写作"直到九十年代后自己在思想上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王元化集》十卷本其编纂意向全在作者2004年1月18日所写、题为"我的三次反思"、2006年11月1日决定作为文集总序的那篇文章上。这篇旨在概述作者自1937年左翼青年写作"直到九十年代后自己在思想上的发展和演变历程"的五千言总序,跨度近70年,梗概可勾勒为"三点一线"。所谓"三点",是指作者在其生命史上不同时段所发生的三次"反思",这就是:A.1943年为节点的,对苏联版现实主义理论的机械倾向的"反思";B.1956年为节点的,对《实践论》为标本的主流认识论的逻辑构成之"反思";C.1992—1999年为节点的,对卢梭《社约论》"公意"说与陈独秀为符号的"五四"激进政伦人格之"反思"。所谓"一线",就是将如上"三点"纵贯成作者的心路历程,苦恋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公共命题。《王元化集》将作者撰于2007年前的那些模糊或扭曲"思想家"角色自期的文章(含演讲),屏蔽在文集之外。佚文之主体成因大致有三:A"创伤记忆";B"面子依赖";C"思维短板"。《王元化晚年谈话录》2013年版对苏联理论模式哲学脉络的梳理及评价,与2007年版相比,差别实在不小。2007年版作为按口述、逐字逐句录入的原稿,其文体较近即兴式札记,2013年版按版本学的说法虽属"半佚文",但这是积极"半佚文"而非消极"半佚文"。2013年版与2007年版相比,在非技术(文字整理)层面,最大差别似仍在"文字"上:"去主词"与"去形容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元化集》 角色自期 《王元化晚年谈话录》 版本考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退省和再启蒙--王元化先生的晚年之学
2
作者 李天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7,179,共8页
王元化的“第三次反思”采用黑格尔哲学式的理念,对他的早年思想和学术做了进一步的继承和扬弃。他的思想方法是从德国哲学汲取的“反思”(Reflection),他的精神资源来自家族信仰中的“退省”(Retreat),而根本的思想特征仍然是早年萌发... 王元化的“第三次反思”采用黑格尔哲学式的理念,对他的早年思想和学术做了进一步的继承和扬弃。他的思想方法是从德国哲学汲取的“反思”(Reflection),他的精神资源来自家族信仰中的“退省”(Retreat),而根本的思想特征仍然是早年萌发的“启蒙”,是经过“第三次反思”之后的“再启蒙”(Re-enlightenment)。王元化提出“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他是一位对于旧世纪中国人的百年历史展开批判,对新世纪人类未定蓝图有着关怀和憧憬的思想家,他在最后二十年中留给了我们一份珍贵的“晚年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元化 再启蒙 晚年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