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词体源流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黄坤尧
-
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84-88,共5页
-
文摘
关于词体源流,众说纷纭,讨论已多。最近木斋《曲词发生史》考察曲词源起,包括音乐成分及歌词制作,引发出一些新说,带出新的思考,大家不期然又作热烈的讨论。大抵曲词就是唐代的流行歌曲,就歌曲而言,有大曲,有曲子。大曲是一组歌曲,例如木斋所引隋炀帝《水调河传》歌五曲、入破六曲,全是五七绝的近体声诗,共十一首。①小曲就是个别的曲子,例如旗亭画壁选唱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等名家诗作。至于词体则有声诗及长短句二体,早期多用声诗配曲,后来衍为长短句,例如李白《清平乐》、《菩萨蛮》、《忆秦娥》,白居易、刘禹锡的《忆江南》等,都属标准词体,但作品极少,要在《花间集》出现之后,始能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蔚为大观。木斋所论曲词只取狭义的长短句体,但衡诸唐代歌曲的音乐背景,例如清商乐、清乐、燕乐、法曲,甚至羯鼓曲等,其实都可以配词唱出。从文学史的角度着眼,我们有理由将唐代以前的一些作品,例如梁武帝、沈约《江南弄》、梁武帝《上云乐》、陈后主《玉树后庭花》、隋炀帝、王胄《纪辽东》诸曲既具清乐背景,又多出于宫廷制作,或可视作词调的滥觞,以至词体的雏型,甚至直接列作词体等,但木斋基于近体诗句法的限制,不肯认作曲词,或可再作考虑了。
-
关键词
词体
源流
《玉树后庭花》
《忆江南》
流行歌曲
唐代以前
音乐背景
《清平乐》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唐诗与南京(下)
- 2
-
-
作者
孙望
-
出处
《江海学刊》
1982年第2期56-61,共6页
-
文摘
前文简单叙述过陈后主的史事,诗人谴责他淫佚亡国,总把祸根归结到《玉树后庭花》上,这固然是历史所作的评断,但与儒者“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学说,以及历代文人所强调的“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关系。以《玉树后庭花》来谴责陈叔宝的诗还很多,这里再稍举几首如下:
-
关键词
唐诗
《玉树后庭花》
南京
亡国之音
叙述
诗人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