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悬停之处——从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渴望动机”说起 被引量:2
1
作者 鲁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4期89-94,共6页
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 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前奏曲、乐剧中五个具有"时间悬停"特质的段落、直至整部乐剧。考察"渴望动机"这一细小的元素如何带来"时间悬停"并在一系列的连锁转化中"自我实现"般构建起整部乐剧。同时指出,这种音响状态以及构建音乐的方式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从而尝试对《特》中音乐与戏剧关系作出阐释。篇幅所限,仅节选原文的第一至第四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时间悬停 自我实现 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看瓦格纳的歌剧创新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盼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5-177,共3页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在音乐史上是以歌剧改革者的面目出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经久流传的歌剧代表作之一,该剧的纯音乐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均衡的曲式结构,乐句几乎没有章法可循,肆意渲染弥漫,转...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文学家和指挥家瓦格纳在音乐史上是以歌剧改革者的面目出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经久流传的歌剧代表作之一,该剧的纯音乐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均衡的曲式结构,乐句几乎没有章法可循,肆意渲染弥漫,转调复杂多变,和声高度半音化,动机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本文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音乐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歌剧 创新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的属和弦与调性的“黑洞”──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胡向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9-72,共4页
本文通过对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试阐明其和声在调性思维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瓦格纳的和声手法,以说明调性思维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调的清晰与模糊诸方面在历史中的发... 本文通过对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试阐明其和声在调性思维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瓦格纳的和声手法,以说明调性思维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调的清晰与模糊诸方面在历史中的发展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瓦格纳 属和弦 和声分析 调性关系 主和弦 调性游移 半音化 调性思维 不协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瓦格纳打破“叔本华循环”的方式 ——对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意志主义解读
4
作者 奚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9,共13页
叔本华循环显示出人生永远陷于痛苦和无聊的循环中,只有在禁欲中熄灭生命意志,才能从循环中获得救赎。瓦格纳用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呈现所谓生命意志的熄灭,但主角不是在禁欲中而是在强烈的爱欲中弃绝世界、获得救赎。尽管有学... 叔本华循环显示出人生永远陷于痛苦和无聊的循环中,只有在禁欲中熄灭生命意志,才能从循环中获得救赎。瓦格纳用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呈现所谓生命意志的熄灭,但主角不是在禁欲中而是在强烈的爱欲中弃绝世界、获得救赎。尽管有学者质疑这种爱欲未脱离个体化存在,仍囿于叔本华循环,但通过研究该歌剧文本及相关论著可得知,爱欲是一种单向的欲望,不寻求“生”的满足,而是通过否定个体生命及其欲求来实现救赎,因此脱离了叔本华循环。爱欲也体现为剧中不寻求解决的、单向的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中不稳定—单调的循环,也暗示着叔本华循环的瓦解。然而,这种旨在否定生命的爱欲激发了狂热的非理性冲动,并创造了审美体验,又将成为肯定生命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叔本华 瓦格纳歌剧 特里斯坦和弦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与死”的悲剧的前奏——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评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戴定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2-78,共7页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是瓦格纳为表现其乐剧创作思想,不拘一格突破传统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以特征鲜明的和声手法,从而对以后西欧的音乐创作形成强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界碑。瓦氏在将和声手法推向浪漫主义高峰并将调性和声引向一个...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是瓦格纳为表现其乐剧创作思想,不拘一格突破传统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以特征鲜明的和声手法,从而对以后西欧的音乐创作形成强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界碑。瓦氏在将和声手法推向浪漫主义高峰并将调性和声引向一个极限的同时,同样在音乐结构观念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特里斯坦 前奏曲 主导动机 结构 和声 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里斯坦和弦的回响:瓦格纳与尼采《悲剧的诞生》
6
作者 罗仕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3,共12页
尼采成名作《悲剧的诞生》序言标题即为“致理查德·瓦格纳”。该书的创作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但在以往研究之中,此线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瓦格纳复兴北欧神话并以之抵抗现代性的艺术观及其重要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主导动... 尼采成名作《悲剧的诞生》序言标题即为“致理查德·瓦格纳”。该书的创作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但在以往研究之中,此线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瓦格纳复兴北欧神话并以之抵抗现代性的艺术观及其重要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主导动机、无终旋律、半音转调等作曲技法所体现的紧张、冲突、不和谐的美学观,对《悲剧的诞生》无论是在写作风格还是具体思想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早期尼采在盛赞瓦格纳的同时,也小心地与其拉开一定距离,他们对神话、悲剧、绝对音乐、叔本华以及基督教等方面理解的细微差别,为两人关系破裂以及尼采哲学转向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 神话 主导动机 无终旋律 半音转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